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2023-12-06 10:50刘小珍李灿颖刘婷
幸福家庭 2023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儿童心理

刘小珍 李灿颖 刘婷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逐渐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这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群体,也是我国较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情感缺失等问题。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以期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强调,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19.24万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但是,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各试点地区的心理服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干预,在这种状况下农村留守儿童会因污名化问題而回避心理服务。

积极心理品质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其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尊心低、过度焦虑、抑郁倾向明显等问题。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积极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如亲属和社区的支持、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等,这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客观上讲,父母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临时监护人的关爱和监护力度欠缺,学校、社区等重要成长环境提供的资源和保护力度有限,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良好的家庭监护,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深刻,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主观愿望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自傲与自卑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极不稳定,如果其负性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如焦虑、抑郁、打架、自杀等。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留守儿童更敏感和脆弱,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理解。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务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

一是从疾病模型角度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有学者发现,当前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上的孤独、愤怒、害怕和焦虑等,行为上的冷漠、退缩、学习兴趣不足等。这些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受早期生活环境、父母及照料者的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等多种途径得到改善。

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笔者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创造力、领导才能、避免极端和信仰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勤奋助人、诚实真挚等方面显著优于非留守儿童。此外,社会支持、亲子互动频率、认知刺激等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品质。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给予有效的行政服务、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和开展正确的心理教育等方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适应中存在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以塞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主张把对人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上,认为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理论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了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采取多元化、综合性的措施。

(一)家庭层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支持和肯定,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在外工作的父母应该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和联系,多打电话或发视频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与孩子交流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满足孩子的需要。最后,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注重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成为爱社会、爱党、爱国家的人,培养孩子真诚、宽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边,临时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教会他们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鼓励他们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表扬留守儿童的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使留守儿童获得积极反馈,以更好地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学校和教师层面

学校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首先,学校要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每一名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杜绝区别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后,教师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且时间最长的人,教师除了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多关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社交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适应、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助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首先,社会个体可以多关心身边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善意和温暖。其次,相关社会组织人员可以多走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慰藉,为家长提供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最后,媒体要多传递正能量,多宣传有关留守儿童的政策,并进行解读。

此外,农村社区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成立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关爱社区组织或协会;要充分发挥社区舆论的正向引导,创设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强管理;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蕴藏的文化教育功能,特别是开发和利用当地传统艺术等特色资源,吸引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四)国家层面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留住更多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国家相关部门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国家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支持,家庭、学校、社会要坚持协同共育,相互配合,制订常规性的留守儿童支持计划,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心理感受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