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新路径研究

2023-12-05 19:27文/姜辉
公关世界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文/姜辉

摘要: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校企联动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学科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资源共享促进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利用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形成政校企多方参与的多元育人格局,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用人需求,推动高职院校育人新模式的深化改革,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育人;产业发展;专业建设

引言

完善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对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产业生产活动与职业学校形成多元育人模式,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可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提升职业教育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创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通机制。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矛盾的重要手段,发挥校企联动多元育人优势,激发多元主体内生动力,促进产教优化资源共享,可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导,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能够践行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能够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摆脱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要求,在战略上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要保证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输送优质人才。职业教育要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作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堅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人才链、产业链、专业链的有效联动。在我国处于由“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的重要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大国工匠是实现国家宏观战略的人才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多方参与,形成多元育人格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职院校实现精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战略规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为促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解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下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矛盾的重要途径,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受到各地经济条件、企业发展状况和学校自身能力的限制,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及政策制度上的扶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保障机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了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政府可制定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各利益主体在产教融合中的责任和义务,全面统筹高职教育和地方企业的运行管理,加强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监督管理。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把关和调控,引导校企双方的合作发展。为了解决资金上的困难,政府可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并且对于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补偿和激励,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多元办学,设立专项基金对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给予资助[1]。政府参与的产教融合,可在组织、调控和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二)多方联动,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的优势就是多主体参与形成的多元育人格局,通过激发各主体的内在动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政府作为多元育人的主体之一,应该充分发挥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从宏观层面掌握新型育人模式的进展,调配各方在协同发展模式下的资源互补,形成产教融合稳定发展的育人局面。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一定要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路径。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应该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加强与企业行业专家沟通,从市场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分析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满足校企双方人才供需要求[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种形式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满足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企业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具备技术、经验、设备等多方优势,应该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有了较大的改变,通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能够高度匹配企业用人需求,可有效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助力。企业可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以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定制人才,切实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各方主体的通力合作,是强化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专业跨界集群发展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的关键,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的迭代更新,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与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匹配,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目的。基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产业需求对接。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高职院校可与产业链高端技术技能对接,向专业跨界集群方向发展。专业跨界集群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有利于打破技术、行业、专业壁垒,提高职业教育的附加值,增强职业教育创新力。专业跨界集群既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集中性,又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链条的用人需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深度产教融合。专业跨界集群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对接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结合学校整体架构和功能布局进行筹划。可以将学校已有专业群的主干专业作为核心,支撑专业作为辅助,对核心专业和辅助专业的服务领域和目标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3]。经过学校和企业专业家组的研判,对学校服务产业的趋势进行分析,对校内专业群的主导功能进行规划,提升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效率。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实施路径

(一)形成多元育人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育人模式,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解读,了解产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产教融合模式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然后再细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执行标准,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类型以及能力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掌握新技术、拥有高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而学生的就业质量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作为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可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思维,转变育人理念,实现多方利益主体共赢。产教融合改变了高职院校单一主体育人模式实践教学水平低的问题,在政府和企业参与的育人模式下,通过对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计的优化调整,能够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定位,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中进行细化。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和资源辅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多元育人新格局,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4]。

(二)采用理论与实践循环的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以适应产教融合的育人特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设计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模式要与生产对接,真正发挥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实践教学环境的优势价值。受到资金、技术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的条件,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产生不利影响。而在产教融合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互补,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可以改善以往教与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进行概念性的理论教学,同时利用生产项目开展案例教学。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开展教学,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能够快速掌握实践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学生可以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

学校可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课程比例进行调整,比如在大学一年级,理论课比例可大于实践课,而在大二和大三年级,应该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并且以实践操作为主。利用理论和实践交替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先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可在实训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在理论课学习中有针对性攻克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循环教学,可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操作环境下,学生能够真实的体会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岗位任职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5]。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点,在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后,可缩短岗位适应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就业质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统筹整合

师资力量作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的重要资源,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资源的统筹和整合,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掌握企业的生产过程和运作模式,了解所教专业与企业、行业发展之间的匹配性,利用企业实践经验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反馈机制,提升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可利用企业技术和资源的便捷性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在实践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强化升级。为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的作用,定期派遣骨干技术人员对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在经验和技术上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企双方应该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企业技术人员可及时将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传达给学校教师,而学校教师可帮助技术人员对教学步骤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技术人员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6]。校企双方可对参与技能提升的教师和实践教学的技术人员建立激励机制,從职业发展、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鼓励,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稳定发展的核心内涵。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契合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正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形成的新型育人模式,以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为人才培养创造优势条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在提升就业质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产业学院,以学校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学院,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养产的新型育人形式,满足校企双方的主体利益,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玉.工匠精神视域下我国高职产教融合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6):119-122.

[2]郑海明,姜文孝.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人才策略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0(02):77-80.

[3]罗汝珍,李小球,唐小艳.企业主体作用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8):61-66.

[4]金湖江,王彩.多主体协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基于人才供求的外部性和时滞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5):135-137.

[5]王容霞,贺芬,杨伟煌,钟亚妹.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应用型人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6):157-159.

[6]王泉泉.基于共生理论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核心主体关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0(06):102-110.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