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研究

2023-12-05 23:38周健杨琨
公关世界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互联网+互联网

周健?杨琨

摘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为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高校注重发挥“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予以及时的改革,凸显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活力。本文立足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从过程性教育管理、自主教育管理、多层次教育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变革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切实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实效,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变革

引言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态势越来越迅猛,它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高校教育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不仅注重将“互联网+”技术手段融入到专业课程、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将“互联网+”技术手段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打造凸显“互联网+”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满足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需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高校“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建设的步伐,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下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一、“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衍生出了一种新业态,即“互联网+”。“互联网+”是社会发展趋势演进新形势,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也就是说利用互联网在各类生产要素中的集成作用,对各类产业进行创新而达到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力的目的,从而在互联网这一工具和设施基础上构成经济建设新形态[1]。“互联网+”最开始只运用在传统行业,即通过创新、跨界和连接等方式打破传统行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而将“互联网+”和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是在“互联网+传统行业”这一视域下逐渐形成的,并且这一模式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和渗透。从理论视角上来看,“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存在明显差异。后者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体系和组织为基础,增添了互联网这一渠道,整个教育体系依然以传统思维模式为主[2]。而前者,则是将互联网与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基于此“互联网+”教育管理则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及相关技术,并以此为载体对教育管理组织、模式进行重新组建,实现开拓性、创新型发展。由此可以说,“互联网+”教育管理是基于先进、科学形式下,以创新发展为前提所形成的新理念。

基于“互联网+”背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且赋予了新特征。首先,管理模式的人性化。在“互联网+”之下不仅革新了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还突出了教育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其之间的差异和实际需求,从而增强管理针对性,促使管理方法愈发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育管理灌输、训导的模式,以交流、引导为主流手段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及质量;其次,管理媒介的智能化。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教育管理工作可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优化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能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互联网+”也拓宽了教育管理的方向,拉近了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学校可借助大數据技术的优势,追踪、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3]。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趋向智能化、信息化,这既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并实现合理配置,也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凸显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终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渗透,各类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不影响着教育方法、手段及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另一方面也促使其面临着新挑战和变革。想要利用充分“互联网+”的优势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则有必要对其当下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把握其运用方向。以下就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凸显的几点问题:

(一)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特色

教育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办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管理的质量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观念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对新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当“互联网+”时代的光芒照映在高校教育管理领域时,传统教育管理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问题是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明显的现代化特色,教育管理者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并不高。这意味着高校教育管理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融合度并不高,教育管理内部的发展活力不充足,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实际成效。

(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深层性

有的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度的思考,偏向于沿袭已有的教育管理经验来展开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然而教师、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师生的新需求。这意味着现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深层性的特点,没能从深层次的角度来探索教育管理问题,探寻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如今高校教育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教育管理者更要正视当前教育管理内容单调、教育管理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者若要开展全面、严格的教育管理,会遇到更大的难度,所以摆在教育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发挥“互联网+”教育管理的特色,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凸显时效性

教育管理者一般需要及时掌握教与学的动态,才能及时地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只是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凸显这一时效性,更多的是定期对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考察。教育管理者虽然能够获取当时的教与学的动态信息,但是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育管理现状。

这就亟待高校对教育管理的时效性这个特征产生新的认知,若要开展具有时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无疑需要教育管理者根据更严格的工作要求来推进教育管理活动的健康开展。有的高校在探究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时效性这个问题时,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之中。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增强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建构策略

“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目的。为此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了解受众的需求,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从而明确自身管理目标。即高校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中,应当树立“互联网+”思维、建构自主教育管理模式、强化教育管理的层次性,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下是基于“互联网+”针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所提出相关治理策略: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过程性的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活力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者缺乏较强的“互联网+”思维,没有将“互联网+”技术手段深度融入到教育管理中。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互联网+”思维,然后发挥这一思维意识,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建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每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管理者可在这一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时考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专业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在搜集到相关数据信息之后,教育管理者可展开数据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经验主义的管理思维,要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为自己的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过程性教育管理模式更具现代化教育特色。教育管理者在发现教师的教学问题、专业发展问题时,应注重让教师参与线上培训活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高校学生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育管理者在发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问题时,很难一对一地展开引导教育。为了解决这一实际的教育管理问题,教育管理者可以在网络教育管理平台上开设网络讲堂,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管理的服务。

此外,高校可建构全过程动态监察的教育管理机制,对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与观察,获得丰富的动态信息[4]。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者可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管理信息,不断调整教育管理策略,让教育管理具有时效性,并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打造自我诉求空间,建构自主教育管理模式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对象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们的表达欲望比较强烈,而且个性化特征比较突出,单方向的灌输性教育管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还会让教育管理对象在被动管理的状态下,压抑个体的天性。这会让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也很难获得应有的成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师生发布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若教育管理者为师生提供一个固定的自我倾诉平台,则可集中获取丰富的教育管理信息。

因此,教育管理者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尝试打造一个自我诉求的网络空间,让教师或者学生进入到这个网络空间中,抒发自己的意见,提出自我诉求。教育管理者可从这一自我诉求空间中了解到师生各种各样的心声,满足了他们的自主表达需求。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建构一个自主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自主教育管理中协同获得健康的发展。

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让教师自我监督个人的教學过程,记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状态、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信息,由教师来自主反思教学问题,自觉解决相关教学问题,自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展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他们赋予一定的网络话语权,让他们在自我诉求空间中主动诉说自己的心声。教育管理者可以整合这些教育管理信息,把握好接下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大体方向,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推进师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教育管理的层次性

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深层次不足的发展现状,教育管理者应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要注重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围绕不同的问题来展开深入的思考,及时调整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在“互联网+”教育管理视域下,教育管理者可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探寻教育管理的对策,建构更完善、更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教育管理者可围绕“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结构缺乏合理性”的问题来展开思考,分析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结构的组成部分,然后合理调整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结构,希望能够发挥网络化教育管理平台的主阵地作用,推进“互联网+”教育管理活动的健康开展。第二,教育管理者可围绕“网络化教育管理功能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来展开思考,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哪些功能,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管理功能,制定合适的对策。第三,教育管理者可围绕“网络化教育管理更新周期缓慢”这个问题来进行深入思考,科学制定周期性的“互联网+”教育管理计划,根据教育管理对象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对“互联网+”教育管理的接受度。第四,教育管理者可围绕“网络化教育管理缺乏日常管理”这个问题来展开反思,思考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常态化。

高校可以让教育管理队伍内部随时保持激烈的思维碰撞与思维交流,不断地激活自己的教育管理思维活力,不断丰富“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内容,让教育管理富有层次性和变化性,满足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

结语

总之,高校应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的运用优势,然后发挥“互联网+”思维,推动各种“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多元应用,让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形式与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创新与优化,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开展,为高校以后的人才培养工作创设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最终让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成长成才。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7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奕.浅谈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155.

[2]涂涛,余诗佳.教育技术的当代迷思与智慧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09):13-17.

[3]刘小敏.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路径[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4):38-39.

[4]任远坤.新时期柔性管理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观察,2021,10(18):41-43.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互联网+互联网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