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齐,陈松
(1.黑龙江省医院院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PICC 门诊,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 缓解期患者以咳嗽、咳痰及气急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其免疫力低下,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且病程相对较长,可诱发哮喘甚至肺心病,严重降低其生命质量。 当前临床尚无有效根治措施,临床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为重点。 相关研究显示,予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效的肺康复干预对于促进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2]。 呼吸操是一种增强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强调增强患者抵抗力、控制临床症状[3-4]。 但常规呼吸操训练主要通过口头指导的方式进行训练指导,患者训练积极性、正确性较低,训练效果有限。 近年来,基于体感互动的康复训练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该训练模式是以体感测试系统为辅助,通过对患者的肢体动作进行捕捉,以控制训练进程,并确保训练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医院2021 年4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98 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选择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98 例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5]中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且处于缓解期;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同意本研究;年龄≥60 岁。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感染;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6.20±3.14)岁;病程4~16 个月,平均病程(9.57±1.74)个月;体质指数18.2~28.5 kg/m2,平均体质指数(21.31±0.59)kg/m2。 观察组中男26 例,女23例;年龄61~76 岁,平均年龄(66.22±3.17)岁;病程4~15 个月,平均病程(9.60±1.78)个月;体质指数18.2~28.6 kg/m2,平均体质指数(21.33±0.56)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肺康复训练,常规向患者宣教疾病相关知识, 嘱其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嘱其保持良好心态;宣教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嘱其遵从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加强排痰、口腔护理指导;结合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强化饮食干预;腹式呼吸:分别将双手置于腹部、胸部,吸气时放松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 反复进行吸气与呼气训练,30 min/次,3 次/d。缩唇呼吸:经鼻吸气,呼气时收缩嘴唇并收腹,保持腹部前倾,嘴唇呈口哨状缓慢呼气,维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3,10~12 次/min,5~15 min/次,3~5 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 (1)呼吸操训练: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鼻呼吸,控制胸部不动,经鼻深吸气隆起腹部,经嘴呼气,控制缩唇呼气速度,缓慢回缩腹部,保持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2,控制呼吸频率为16 次/min;一只手搭于同侧肩膀,另一只手进行旋转、平伸,旋转时呼气,平伸时吸气,两侧交替进行,持续8 次;双手置于肋缘,呼气时用力按压,吸气时放松,持续8 次;双手叉腰行腿抬高训练,放下时呼气,抬腿时吸气,两侧交替进行8 次;双手搭肩,稳定下半身,进行上半身的躯干转动,旋转过程中维持旋转时呼气,复位后吸气,旋转8 次;行双臂伸展与抱胸训练,持续吸气、呼气,共8 次;交替外展双腿,于外展与复位时吸气、呼气,共8 次。(2)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采用心肺功能康复系统( 深圳市艾利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82070789,型号:RD800)进行训练,该系统由3 个呼吸肌训练传感器组成,保障胸部、背部及腹部;训练过程中,分别将各传感器佩戴于患者上述部位,并连接计算机软件系统,以便于反馈患者训练数据,并予以相应的动作引导,如患者出现动作错误或动作不到位的情况, 可触发训练系统传感器,进行震动提醒;同时体感训练系统可依据患者肌群肌力进行穿戴设备阻力值的调整,以为患者提供正向的运动阻力,待其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后,还可提供反向阻力开展负压训练;提前进行呼吸操训练的指导,训练计划、节奏等均由计算机软件、传感器控制,训练30 min/d。
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肺功能: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两组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1 秒率(FEV1/FVC)水平。 (2)运动耐力: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运动耐力, 采用6 min 步行试验(6MWT)[6]指南进行评估,为患者提供50 m 长的平坦走道,嘱其使用最大速度来回行走,记录其6 min 内完成的最大距离。行走距离与运动耐力呈正相关。(3)日常生活能力: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7]进行评价,共包含基本能力(7 个项目)、进阶能力(3 个项目)2 个维度,共10 个项目,分值0~100 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EV1水平大于对照组,FEV1/FVC 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FEV1(L)护理前护理后images/BZ_104_788_2721_818_2755.pngFEV1/FVC(%)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 值P 值1.16±0.22 1.20±0.20 0.942 0.349 1.44±0.33 1.69±0.35 3.638 0.000 56.59±4.56 57.11±4.70 0.556 0.580 63.66±5.12 66.17±5.28 2.389 0.019
护理前,两组运动耐力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耐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运动耐力的比较[(),m]
表2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运动耐力的比较[(),m]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 值P 值231.36±18.26 230.41±19.12 0.252 0.802 255.16±22.65 294.46±26.17 7.948 0.000 5.726 13.834 0.000 0.000
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分]
表3 两组老年慢性气管炎缓解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分]
组别基本能力护理前护理后images/BZ_104_1876_1144_1905_1178.png进阶能力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 值P 值19.63±2.39 20.02±3.60 0.632 0.529 38.36±3.74 45.42±4.11 8.893 0.000 5.56±0.88 5.60±0.89 0.224 0.824 18.86±1.55 25.63±2.12 18.045 0.000
慢性支气管炎是危害老年人群呼吸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病情易反复、危害性较大等特点,临床治疗以控制非特异性炎症为重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由于长期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如不能进行临床症状的有效控制,可导致病情反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 故而临床干预重点在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既往临床多采取强化宣教、开展肺康复指导的方式进行干预, 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受到患者认知、 康复积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康复效果有限[8]。 呼吸操训练是在缩唇与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开展的训练方法,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呼吸肌协调性,促进气道疏通,改善肺功能。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是在体感互动训练系统的支持下开展的呼吸操训练[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较高,运动耐力水平较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P<0.05),提示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能够促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应用体感互动训练系统开展各项训练,其配套的传感器可对患者呼吸操各项动作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震动的方式进行错误动作反馈,以对其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同时可通过对传感器佩戴装置的阻力值进行调节,以便于开展助力与阻力训练,强化呼吸操的训练效果,有效促进肺康复,提升运动耐力。相较于常规呼吸操训练,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患者的训练欲望, 提升训练的依从性与持久性,不仅利于促进训练的有效进行,为肺功能的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还可使患者获得较深的沉浸体验与愉悦感受,减轻持续训练所致的疲劳感受,激发其康复信心,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呼吸操训练能够促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恢复,增强其运动耐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