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晓
摘要: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主要的数学教学目标,可以助推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虽然数学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厘清问题,探寻原因,应用适宜的策略,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有效性。鉴于此,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对策,為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衡量标准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地说,在实施学科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其获得多元发展。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导向,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以生为本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有效教学的目标,但因种种原因,没能使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对此,教师要厘清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情况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这两个因素来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课堂教学囿于书本知识
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依据。利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部分教师将数学知识囿于书本,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在“满堂灌”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被动接受知识。同时,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具有结论性。结论性的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特点,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直接影响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致使数学教学效果不佳。
1.2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是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教数学而教数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单向地传授数学知识。部分数学教师尽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如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其方法使用不当,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往往又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 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教师缺乏整合教学内容的意识
整合教学内容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表现。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打破课时和单元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夯实提升核心素养的基础。还可以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所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增强整合教学内容的意识。
2.2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
忽视学生的参与说明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而且可以使师生互动更加高效,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开门见山地讲述数学知识,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学习效果。对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选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升其核心素养。
3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参与课堂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入手点。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3.1整合教学内容
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多角度地整合教学内容。
3.1.1整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数学教材。整体认知数学知识,是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认知。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并在此意识的指导下研读数学教材,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继而打破课时和单元界限,将有关联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其切实把握知识联系,构建整体认知。
3.1.2整合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少不了现实生活内容,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归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生活、思考现实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在不经意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构建了数学认知,这有助于其迁移已有认知,探究数学知识,实现有意义的构建。所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走进现实生活,挖掘数学内容。
3.2学生参与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是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应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扎实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3.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保障。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兴趣时,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情境、已有认知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展现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地走进数学课堂,夯实有效教学基础。
比如,在《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菜园图片。结合图片内容,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淘气和机灵狗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帮助李爷爷清理菜园中的杂草。周末早上,淘气和机灵狗来到李爷爷的菜园,仔细一看,菜园里一根杂草都没有了。是谁帮助李爷爷清理了杂草呢?带着疑问,他们走進菜园,发现地上有一些脚印。(此时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脚印图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脚印是谁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进入了生活情境,并对情境中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他们开动脑筋,迁移生活认知,提到正方体、长方体等。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引导他们从材料包中选取适宜的数学模型,在纸张上印一印,验证自己的猜想。
3.2.2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经历数学认知形成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但可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如数学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等。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任务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驱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任务,驱动学生合作探究。
比如,在《铅笔有多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内容,先提出如下任务:“请帮老师量一量材料包中两支铅笔的长度。”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发地与小组成员合作,回顾、介绍测量方法,由此碰撞思维,获得正确方法,继而进行动手操作,获取数据。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小组代表,鼓励其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边展示测量铅笔的过程,边介绍测量方法和结果。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通过一番展示和交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用“1分米”和“6厘米3毫米”表示了测量结果。此时,学生初步直观地认知了分米和毫米。
教师应把握时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两支铅笔。此次展示的两支铅笔上有不同的刻度,借此,教师提出任务:“和小组成员一起观察这两支铅笔,探究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细心观察,利用铅笔上的刻度及其各自的长度,探寻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在探寻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各自有不同的发现,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逐步达成统一认知。同样,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选择小组代表,引导其展示探究成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帮助其认知: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之后,教师继续应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分米和1毫米”相关内容。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使学生在经历“生疑—解惑”这一过程时,合作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地透过数学现象构建数学认知,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还使学生提升了数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其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指引,以生为本,形成良好的教学内容整合意识,从数学教材和现实生活入手,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使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泽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1(27):41-42.
[2]王荣.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科幻画报,2021(4):93-94.
[3]王皓.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读写算,2020(35):50-51.
[4]孙本前.重视体验,发展素养:浅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8):96.
[5]刘滨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