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芝
【摘要】相较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教学资源较少,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不足.对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其焕发生机.文章基于北师大版数学课程内容,先分析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之后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了探究,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献计献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逐渐深化,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支持方面的差距逐渐减小,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数学教学资料、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也丰富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辅助小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知识、更自主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要想以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在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展示数学现象,或者构建真实的数学情境;也可以利用技术功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或者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兼顾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推理能力等素养的发展,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呈现PPT
自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普及到农村小学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几乎每节课均需要利用PPT,以PPT简单直接地呈现数学课堂学习的关键知识,或者给学生呈现某项知识的思维图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制作PPT、在课堂上播放PPT,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还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会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课堂中缺乏自主学习目标、归纳总结能力不足的情况,为学生制作每节课的PPT,以PPT播放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PPT的指引之下自主参与问题探索,逐步构建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图谱.
以“小数乘法”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小数的乘法计算,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认识到小数的计算特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将PPT作为课堂教学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教师先播放PPT,展示一些预设的问题,包括:“(1)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乘法吗?(2)请大家对比学习过的整数与小数,小数的乘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通过展示这样的宏观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后,教师继续点击PPT,在屏幕上呈现出两个小数乘法的算式,分别为“(1)3.2×4,(2)25.6×0.9”,让学生观察与讨论,研究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此时学生可以发现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这两种.在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特点进行讨论之后,教师以PPT播放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以动态的、直观的竖式计算过程展示小数乘法的关键步骤,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总结出计算关键,从而自己归纳出小数乘法计算的规律.最后,教师可以用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图谱,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归纳结果,进一步补充知识储备,完善“小数乘法”知识体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时,通常都是让学生回忆家中的农田数量、鸡鸭鹅数量与分配、种子的重量与分配等,虽然具有现实依据,但是缺乏直观形象的物品,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往难以呈现到农村小学学生眼前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线上系统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更多不同的数学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数学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观察物体”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简单的物体,体验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感知、分析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情推理能力.教师要想构建高效的“观察物体”课堂,就应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進行更多不同角度物体观察视角的直观展示.教师可以引入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等具有图形元素的物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三维空间立体模型,分别设计“前、后、左、右”“前方右侧”“后方右侧”“前方左侧”“后方左侧”等不同角度的观察视角.在课堂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述金字塔、长城的外部形状,以信息技术播放这两个建筑的动态视频,以宏伟的景观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之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分别给学生展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模型,让学生逐渐发现同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位置观察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观察的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参与了有趣的金字塔、长城观察活动,逐渐认识到了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结果的差异,并且在自主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的观察认知,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技术分析与反馈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的过程,小学生既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也需要掌握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更需要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具备科学的数学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根据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功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借助信息系统平台全过程监控、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获取学生的学习表现数据,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给予准确的评价.教师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反馈内容,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细化教学过程,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以“线与角”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推送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家长的手机在希沃白板、学习通等系统上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并且参与简单的小测试.之后,教师获取学生的课前预习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当前对角度、线条等图形元素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的几何素养、数学空间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线、角的了解程度与理解水平.在课堂上,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抽象能力不足、空间意识薄弱、对角的认知模糊的情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决定采用“制作模型”的方法开展角的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完成两边不同开合程度的角的模型的制作,之后让学生对比三个不同的角模型的情况,引导学生形成锐角、钝角、直角的认知,让学生在制作、观察与对比的过程中清晰了解角的特点,把握不同角的差异和本质.
相较于普通课堂教学活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能精准对接学生的不足之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引导,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直观认知需求,也可以剔除课堂冗余环节,辅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目的.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多媒体展示图片,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根据上述分析的以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路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时,直观展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直观展示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功能,根据课程知识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方案,以与数学知识存在内在关联的图像、生活现象等作为“引子”,将数学知识与主题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在展示的同时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想象进行推理与分析,辅助学生突破原本的思维定式.
以三年级数学综合活动课程为例,根据三年级上下册的内容,教师组织开展了一节以“加减法运算、克与千克”为核心的数学综合活动课程.在课程中,教师引入农村小学生常见的生活元素,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小鸡与小鸭子在笼舍中生活的画面,在动态视频中,先呈现了这些小鸡小鸭的生活片段,之后定格在“小鸭们被称重了”的画面上,每完成一次称重,画面上就会多出一只小鸭子的图片与数字的组合,逐渐呈现三只小鸭子分别为200g,300g,500g的画面.此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这三只小鸭子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小红来到你家,想要带走总重量为1kg的小鸭子,应当如何计算呢?”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举手回答问题,到讲台上自己操作系统,利用信息系统的连线功能,将自己认为可以满足“1kg”要求的鸭子组合方案分享给大家.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支持下主动观察与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与分析,经历了自主操作的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堂既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依托信息技术设计游戏,交互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倾向,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信息技术设计数学游戏,以有趣的数学游戏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以“购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生活购物中货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我们购物吧”游戏,提出游戏规则:每组学生拥有5元钱,请完全花掉这5元钱.之后,在屏幕上呈现出“牛奶1.25元、面包3.5元”等字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小组的资金、屏幕上物品的价格设计购物方案.完成方案设计之后,每小组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操作多媒体系统,点击屏幕上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让屏幕自行进行“物品价格计算”,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学生“花钱购物的余额”,只有“余额”为0时才算闯关成功.这一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也可以让学生在设计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元、角、分之间的差异,形成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发挥技术优势丰富学习过程
情境创设是一种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农村小学教师构建课堂情境只能依靠学生的联想,或者引入一些常规的生活物品,这种情境创设的效果较为普通,缺乏新颖感、真实感.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功能创设新颖、真实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探索、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以“千克、克、吨”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讲解“千克、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知识,其中克与千克的概念较好理解,也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辅助学生理解,但是“噸”这一单位的重量太大,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无法满足这一重量单位的教学需求,也没有办法给学生直接展示吨有多重.此时,教师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纷纷形成对“吨”的直接认识与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利用线上教学软件的动画展示、三维仿真立体模型素材及系统数据分析功能,设计了教学情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分别引入大象、老虎、丹顶鹤、大鹅、鹅毛5种素材,构建其三维立体模型,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这5个三维模型,使用移动功能将屏幕上的物体放置在“秤”的两侧.学生发现,将大象与其余所有的物体分别放置在秤的两侧之后,大象一侧仍然没有“完全翘起”.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象的体重是1.5吨,将100kg的老虎、6kg的丹顶鹤、650g的大鹅与1g的鹅毛纷纷放置于秤的另一侧,为什么秤无法‘持平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构建出了真实、生动、直观的情境.此时学生纷纷沉浸在情境之中,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重量问题,逐渐发现“吨”的特殊性,在一次次尝试“在秤的两侧放置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归纳出“吨”这一重量单位的特殊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也让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探索真正获取重量单位的换算规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兼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推理分析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送来了更多的资源与更多样的教学契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发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联动空间,根据数学课程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创新应用方法,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程善,吴国霞.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18):79-81.
[2]昝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21-123.
[3]杜满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2(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