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03 13:53韩金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韩金虎

【摘要】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对能力,成为众多教师身上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初中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实施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章针对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自制力、自学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能力.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身上的学习担子越来越重,这使他们在应对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有些学生缺乏积极性,有些学生缺乏条理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辅助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诸多积极的影响.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间接提升教学效率,打造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课前设计任务,做好探索铺垫

(一)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

众所周知,初中生每天都要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大脑思维在一天之内要不停转换.这就会使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预习来给予学生帮助.在任务驱动法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之前为学生设计课前预习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预习任务的设计,需要注重两点.第一,预习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在自主预习时仅仅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浏览,这样的预习效果不明显.提前设计好学习目标,让学生按照目标去预习,学生就会更主动,也更有方向.第二,还要重视预习的反馈,教师可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教师以一个古代数学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一座七层宝塔,每一层飞檐上都闪烁着红灯,并且,下层红灯的数量是相邻的上一层红灯数量的二倍,一共有381盏灯,最上面一层有几盏灯?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任务:(1)写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宝塔有( )层,下层灯数是相邻上层的( )倍,共有( )盏灯;(2)说出题目中的未知量;(3)设未知数,如果设顶层也就是第七层有x盏灯,那么第六层、第五层,…,第一层分别有多少盏灯?(4)写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5)列出方程;(6)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前面的方法有何不同.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学生就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了預习的作用,有效的预习不仅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预习任务来驱动学生提前了解新的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效策略.

(二)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对于其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的效率.试想,如果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时,直接给学生一个抽象的、难懂的,甚至对学生来讲有些“假大空”的任务,那么学生必然不愿意去完成这个任务,也无法感受到任务的驱动性.所以,在开展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个情境任务,也就是先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一个小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情境任务有很多类型,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参与实践;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情感态度上的铺垫.

在开展“线段的长短比较”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身高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咱们班级里谁最高?最高的人和我比,谁高谁矮呢?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给出了几种比较身高的方法,目测法、测量法、站在一起对比法.随后教师将这个问题变形:“如果我们用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的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否可行呢?”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任务,利用手边的纸、剪刀、直尺等工具,来比较长方形纸片相邻两边的长短、三角形相邻两边的长短、纸上的两条线段的长短等.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也理解了不同方法的不同特点.在这个任务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特定的情境下发布任务,并引导和组织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轻松愉快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学习和探索数学规律.在设计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中设计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一)设计合理的探索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新课讲解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具体而言,当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基础,并开始探索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参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或理解新的数学规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也是学习的主体.相比于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更能彰显学生的地位.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提供有利条件.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之间相辅相成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与教学重点设计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积极发现.这样一来,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确定课堂任务的核心问题,突破重点知识

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自主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与规律.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一个未知问题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有相对应的重点知识,这些重点知识就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应结合重点内容来确定课堂任务的核心问题,让所有的任务和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就可以突破重点.当然,学生也不是一步就能够解决核心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问题作为铺垫,让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掌握新的知识.

以“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对应关系,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作为任务的“驱动器”.第一个问题是:“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请你在草稿纸上写出这个方程的几个解.”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写出几种不同的解,如x=1,y=4.第二个问题是:“请根据你写出的这些解,在直角坐标系内分别描出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呢?”第三个问题是:“x+y=5有无数个解,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描出无数个对应的点,那么我们没有写出的解、没有描出的点,是否也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呢?”第四个问题是:“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随意取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坐标所对应的x和y的值是否符合方程x+y=5呢?请你进行操作,并说一说其中的道理.”最后一个问题是:“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又有什么关系?”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有方向性地进行探索和操作,最终理解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突破一个又一个未知问题的过程,新知识的发现和理解往往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任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凝练出核心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助力学生突破重点.

三、课后设计任务,助力学生巩固

(一)课堂末尾设计总结任务,一课一结

学习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不仅要重视开端和过程,更要重视结尾.做到有头有尾,才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吸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探索,还要重视课后的总结.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小的节点,这些小的节点相连接,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知识链相互交错,才能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知识网.因此,要从每一节课抓起,在课堂的末尾环节设计总结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坚持下去,一课一结,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这对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也有着一定的助力作用.

例如,在学完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总结多边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可能出现的变式训练类型,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多边形边数和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总结.例如,(1)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3,内角和是多少?(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它有几条边?(3)两个多边形,他们的边数之比是1∶2,内角和的比是1∶3,求两个多边形的边数.(4)一个五边形,四个角分别是137°,55°,148°和130°,另外一个角的度数是多少?这几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已知边数求内角和或者已知内角和求边数,结合内角和公式即可求出.第三个问题稍微复杂,知道了边数和内角和的比之后,需要列出方程来求边数.第四个问题也稍微复杂,已经明确知道是一个五边形,所以要先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再用内角和减去其他内角的度数.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学生能够更熟练地运用多边形内角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每节课末尾的总结任务,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也可以对为考查相关知识点产生的题型进行总结,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定.学会总结,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才能得到很大提升.

(二)布置课后拓展延伸任务,举一反三

在素质教育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后环节不可忽略,在课后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类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得到不同类型的锻炼.比如,教师可以以变式训练作为任务,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文化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感悟数学文化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讲完“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化问题作为拓展任务,问题如下:如图,已知某小区的两幢10层住宅楼间的距离为AC=30m,由地面向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第10层,每层高度为3m.假设某一时刻甲楼在乙楼侧面的影长EC=h,太阳光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

(1)用含α的式子表示h(不必指出α的取值范围).

(2)当α=30°时,甲楼楼顶B点的影子落在乙楼的第几层?若α每小时增加15°,从此时起几小时后甲楼的影子刚好不影响乙楼采光?(3≈1.73)

在这个案例中,条件分析是个难点.学生需要对文字条件和图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从图片中抽象出數学模型,再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个任务对学生提升数学思维、拓展解题思路都有积极的作用.

拓展延伸任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形成开放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学科,需要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课后的拓展任务是必不可少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来设计出合理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升自我,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贵平.触及本质 引领思维———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8):103-105.

[2]牛芳芳.初中数学教学发掘学生思考潜力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2(17):48-49.

[3]林江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85-188.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