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

2023-12-02 15:57王浩宇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数字素养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程,其与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既是承前启后,也是应时所需。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内部路径为将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作为融合数字素养教育的基石,注重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学校要加强对数字素养教育的关注。外部路径为从政策维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智能时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36-04

人类正大步迈入数字智能时代,数字化已经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数字素养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数字素养不应“矮化”,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横向能力,在所有学科中都可以培养,所有学科都有责任发展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属性,将数字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要且可行。

本文基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从课程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字素养教育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数字素养

学术专业术语的嬗变是不同历史阶段学者对概念内涵的差异理解。综合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拓展和延伸。数字素养概念不同于判断、查询、评价、建构和有效产出、使用和交换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1],也有别于自主进行媒介使用,解读、辨析媒介信息,接受和创生媒介内容的媒介素养[2]。其更强调从工具性到实践性的转变,是通识素养、创新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由此可知,数字素养是指对数字资源的认识、诠释、辨析和应用的能力[3],可以理解为对信息和智能技术进行探索、评价,对数字信息进行创生和交换的能力。

(二)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素养教育建立在信息素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个体的创新和实践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字素养教育不仅具有工具属性,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内涵。

数字素养教育是指基于个体和社会群体发展需要进行收集、辨析、评价、管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培养,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沟通与协作,创生数字信息内容、维护数字安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可以理解为对数字信息内容和数字技术进行接近与管理、解析与整合、交流与评估、创新与建构的教育。

(三)一些国家的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较早进行社会信息化转型的国家,其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素养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其教育历经公众觉知、研究者倡导、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社会力量介入的四个阶段。[4]数字素养教育已经以主题活动、项目参与等形式,融合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德国颁布了《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数字集成学校”,加快数字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数字教育课程教学改革。[5]新加坡发布了《数字化就绪蓝图》,在明确了数字技能框架的同时,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课程,关注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6]

我国关于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主题多为高校图书馆与数字素养、数字素养评价和数字包容等,与数字素养教育研究相关的主体更多的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和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而针对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较少。同时,数字素养教育往往与信息技术课程关联,其他课程与数字素养教育关联不大。

二、数字时代下的青少年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成长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

成长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得益于数字信息化的便捷,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数字信息和智能数字技术已经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沟通交流、休闲生活等方方面面,截至2021年12月,互联网的未成年普及率更是高达94.9%。[7]青少年在利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增智赋能的同时,也受到生活环境虚拟化、数字信息过载化等问题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面临着更多全新的挑战。

首先,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字信息扰乱着媒介环境,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呈現更丰富多元,这些纷杂的数字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信息存在着结构逻辑欠缺、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其次,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数字信息的“定向投送”,无节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使得一些青少年盲目追逐物欲满足。一些青少年自身认知水平和自我管控能力有限,可能深陷物欲旋涡而不自知。最后,多元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数字信息传递着不同价值判断和生活路径的多元文化,冲击着青少年尚未成熟的价值观。

(二)数字风暴冲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逐步从大数据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数字化时代,“元宇宙”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逐渐深入,这些变化对以往固有的文化构成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树立的同时,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任。

其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以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体系,融入主题信息素养教育。

最后,无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还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课程内容都涉及数字素养教育,如对网络的文明合理使用,利用数字媒介搜索信息,公共参与中的数字技术运用,理解数字文化传播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等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决定了融合的必然性

1.承先启后的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深化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全时空领域的多触感体验。在传统课程技术保障“应学应会”的同时,数字信息及数字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不局限于以往的影视频素材的呈现形式,而是通过数字人播报、全息立体展示、智能化检索反馈、虚拟现实情境创设等数字化形式对课程重难点进行佐证和支撑。师生共同高效地运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完成学习,这便是数字素养教育承先启后的融合的体现。

2.顺应时需的融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学科课程建设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变化。在数字智能时代,让学生在使用数字信息和运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持解析与建构的能力,正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字信息与数字技术已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数字教材的呈现、在线教学的数字课堂、数字虚拟化的教学环境等,这在联系课堂内外、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对师生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数字文化的传播,而且蕴含着深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贴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授人以鱼”,而且还要努力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授人以渔”,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相辅相成。

(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趋势促成了融合的可行性

1.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入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和设计课程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佐证和支撑。学生也在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实践。同时,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消除不良数字文化对学生造成的负向影响,助力学生学会分析批判和理性建构。

2.思想政治课程素养涵盖了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对数字信息及数字技术进行探索、评价、创生和交换的能力。而思想政治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涉及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处理数字信息的内容,数字素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

3.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融合平台

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个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程都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自主探究式学习、项目合作式学习、议题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更是“建构师”“引导人”。教师不仅要协助学生对自主收集的数字信息进行解析、整理、归纳,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科内容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引导中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内部路径

1.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融合数字素养教育的基石

第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由浅入深地划分出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和策略、态度和思维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也可以理解为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主题,在“授人以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在数字媒介中獲取相关信息,并在数字化环境中自主使用有效路径进行学习,教师则依据学情和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搜索数字信息和应用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维度,教师围绕课程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在第一个维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数字信息进行自主辨析和重构,同时提升学生使用数字技术掌握重难点知识的能力。在第三个维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对课程知识、技能进行辨识和创新。当然,在融合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勿失课程教学内容根本。

第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上的融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可分割,重知也要重行,二者互为补充,也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双向迁移,也要双重实践。

双向迁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相互间的学习迁移。例如以往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影视频资料作为丰富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重要支撑,更多的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以铺垫影视频资料基本信息—组织学生记录关键点—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反思—落实课程知识点的步骤发挥作用。而“数字播报人”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主创制视频资料,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创作。将以往对影视频资料理解的数字素养向以学科知识掌握的学科素养的单向迁移,转化为双向迁移,即依据和应用学科知识进行视频制作,对学生知识认知进行“数字支撑”。在双向迁移过程中,实现学科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双向促进。

双重实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有机融合和双重展开。例如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创作数字文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课程虚拟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虚拟现实教学环境中,对课程内容进行辨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自主选择文本内容发展路径、虚拟化人物,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感受。[8]教师在了解学情后,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的创作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与学习获得感。双重实践既是学生在数字虚拟环境中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对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的现实应用。

2.注重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数字素养

第一,早期的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是基于“领先”教师对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自主认知,进而转化为教学实践,将认知融入教学中,是“摸着石头过河”“投石问路”。而身处在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从教者,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受到自身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一般仅在通识课程中接受部分媒介素养或数字素养的教育,系统性不足,应用性欠缺。因此,在高等学校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可以有效提高未来从教者的数字素养。

第二,数字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涉及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这对仅接受过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而言,难以快速吸收及应用相关知识。虽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数字信息技术,但是对于要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结合在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素养研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数字技术在高速发展,数字素养的核心目标不断嬗变,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敏锐地调整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教学。同时,数字技术设备的迭代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需更具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严格把关,筛选适宜素材。

3.学校要加强对数字素养教育的关注

学校内部应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数字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并及时进行督导和评价。着力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鼓励教师有侧重地参加研修活动,为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融合的外部路径

在数字智能时代,多元数字价值观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在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数字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使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更要让学生做数字时代的主人,让学生利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从政策维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素养教育的融合

课程标准为学校依据青少年学情设置数字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一些学校的资源存在局限,难以快速有效开展实施。纵观西方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开展屏障集中体现在没有将其纳入相应的考核范畴,使得教师不愿耗费精力去开展教学实践。因此,应该从政策层面出台文件,为数字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一,将数字素养教育划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第二,制订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在各学段内部增列数字素养相关考核内容;第三,编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材料和拓展读物,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

2.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

在各类教育研究机构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素养教育的专业研究机构。基于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研讨,进行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整合实证研究的成果,在学校內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和出版数字素养读物。同时,数字素养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也为政策制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搭建了桥梁,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

在数字智能时代,人们在享受数字信息与数字技术带来的“时代红利”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不仅仅要“融入”,更要“守正”。这个要求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和历史使命,有机融合数字素养教育,在进行知识技能传播,解析、建构数字信息和技能的同时,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吴晓波.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9-21,78.

[2]王浩宇.试论思想品德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3):74-77.

[3]张春华,韩世梅,白晓晶.面向未来发展的数字素养及其培养策略:基于《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数字素养战略简报》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4):9-16.

[4]阮高峰,张冬冬,HEMPHILL L.美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及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9):17-21.

[5]徐斌艳,德国青少年数字素养的框架与实践[J].比较教育学报,2020(5):76-87.

[6]惠佳菁,董丽丽.新加坡国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与启示:基于《数字化就绪蓝图》的解读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8):36-41.

[7]周少贤.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结构性培育[EB/OL].(2022-09-21)[2023-07-20].http://www.cac.gov.cn/2022-09/21/c_1665386697540289.htm?eqid=f2d6713e000359a500000

0036490186a.

[8]王浩宇.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评论,2022(9):116-12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