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刚 刘晓宇
【摘 要】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生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中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十分必要,在引导学生向内探索、向外探索以及作生涯决策时有机融入理想信念、中国梦、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时代特征、国情等德育内容。这可以确保生涯教育的方向性、增强生涯教育的教育性和提升生涯教育的可持续性,缓解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虚热”现象,以促使生涯教育在中小学校园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涯教育 德育 课程建设 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06-04
近年来,指向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能力的生涯教育被逐步推上了教育改革的舞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与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外在世界,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德育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1]“德育是把外在的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的有目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继承性、历史性以及阶级性、民族性。德育的原理、原则、内容、途径、方法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即德育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和演进。”[2]如果能将德育的理念、目标、内容等有机融入中小学生涯教育中,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实效性,促使生涯教育在中小学校园的良性发展。
一、中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德育的融入可以确保生涯教育的方向性
要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生涯教育就需要更契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引领学生依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德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始终反映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贯穿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如果运用德育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来指导中小学生涯教育,能很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确保生涯教育不迷失方向,保证学生将自己的成长需要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自己的成才梦和中国梦相结合,为国家朝着更科学、更强大的方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德育的融入可以增强生涯教育的教育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教育的本质来说,“立德”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树人”主要通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是“立德”还是“树人”,德育都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生涯教育能融入德育,那么就能有效地规避“唯工具论”“唯升学论”的功利化倾向,引导学生更注重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德育的融入可以提升生涯教育的可持续性
德育的内容主要来自外在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等,它们往往是超越学生实际思想水平的。如何将这些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难题。而生涯教育不仅从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直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如果能将德育与生涯教育有效融合,不仅能将德育向纵深化、具体化推进,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大大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而且还能借助德育的重要作用,增强学校对生涯教育的认可度和提升生涯教育的可持续性。
二、中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的目标融合
“德育研究者大多认同這样的观点:道德发展需要经过无律(失范)—他律—自律—自由四个阶段。”[4]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无律阶段的个体,其认知和思维以感知觉为主,所以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很难作出道德价值判断,也很难理解和遵守周边环境的一般行为规范。
第二,他律阶段的个体,其自我还未完全形成,所以他们心中的道德主要为“约束的道德”,即主要由成年人制定道德规则并以他律(约束)的方式强加给儿童的道德。[5]
第三,自律阶段的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协作的道德”也会不断发展。“协作的道德”是指个体在活动中以平等的精神,自发、自主地达成的道德。[6]
第四,自由阶段的个体,“随着个体自我内在良心、道德心灵本体的建构,道德自我的主体化使个体在道德实践中趋向道德自由,迈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辩证统一的自由之境”[7]。而且处于自律阶段的个体虽然倾向于按照自我的意志自由行事,但是容易受到社会规则、社会道德所制约或排斥,而不能达到完全的自由。只有将自我意志与社会、国家意志统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愈矩”的心境后,才能真正实现自在自为的状态。
依据个体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个体生涯的发展也存在四个对应的阶段:懵懂阶段—唤醒阶段—自主阶段—自由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懵懂阶段的个体,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从未深入思考过“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多数时候,他们只关注自己当下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偶尔也会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他们始终认为当下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第二,唤醒阶段的个体,其生涯规划的意识已被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人所唤醒。他们憧憬自己的未来,渴望能像电影或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拥有出彩的人生。但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他们仍然很迷茫。
第三,自主阶段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路需要由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走,别人的精彩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他们多数时候会主动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会结合外界实际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第四,自由阶段的个体,会主动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能将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辩证统一起来,主动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大集体中,最终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都还未形成“人生需要规划”的氛围。在一些人的眼里,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学习,获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就会有好的未来。因此,当下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处于生涯发展的懵懂阶段,多数中小学生涯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参考个体道德发展他律阶段的规律,借助外力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为他们下一步的生涯探索和发展提供动力。
也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涯教育已初具规模,很多学生已有了很强的生涯意识。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动下,很多生涯教育者能结合个体道德自律阶段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我的生涯我做主”的观念,即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充分认识自己和外界多元、变化的环境,以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合理的行动计划。但这些地区一些学生的生涯发展也仅停留于自主阶段,其接受的生涯教育一般为选科、报考服务。生涯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的主要任务应聚焦于进一步与德育融合,引导更多学生向自由阶段发展,充分展示生涯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中小学生涯教育与德育的内容融合
(一)向内探索方面
1.在对兴趣探索的同时,融入对理想信念、中国梦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无论是德育还是生涯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都占据着核心位置,因为理想信念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方向指引,也是他们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
在生涯教育中,教育者习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目标和人生理想(即“我”的梦);而在德育中,教育者习惯从国家层面出发,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共同理想(如中国梦)的发展目标。虽然二者的侧重不一样,但它们都是青少年理想信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解读好“我”的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并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线,即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索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国家共同理想进行思考,不仅能提升中国梦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更多胸怀祖国、朝气蓬勃的人才,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提升看待问题的格局。
2.在对能力探索的同时,融入对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
教育务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国家层面来说,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大批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人才,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个人层面来说,自我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正确看待成绩与分数,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可以探寻和开发自己的潜能,进一步拓展自己能力的上限。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能力探索的同时,应该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體意识。例如可以深化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思考,即引导学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探讨诸如“为适应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培养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类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单一、静态的能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3.在对价值观探索的同时,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价值观分为外显价值观和内隐价值观。外显价值观是个体在人际、学习、生活、工作等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容易被察觉的价值观;而内隐价值观是个体早期与父母(或主要抚育者)在互动中形成的,不易被察觉、不易被改变但又深刻影响着个体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内隐价值观不仅有原生家庭的烙印,而且还有家族、国家、时代等烙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内隐价值观最好的总结,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构建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石。如果教育者能引导学生从外显价值观和内隐价值观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学生就能更好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他们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四个自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在对性格探索的同时,融入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考
在积极心理学中,美德是性格优势的上位概念,不同的性格优势可以汇聚成不同的美德。美,即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的解释就是:凡是能让自己获得美感(例如乐观、自信等),或让他人、社会、世界获得美感(例如建立秩序、意义、希望,维护和平、繁荣等)的性格都可称之为美德。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趋向于美、具有美德的,但它们需要被唤醒、被激发。因此,如果教育者能在引导学生探索职业性格的同时,融入积极心理学对性格和美德的研究成果,引导他们思考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仁、义、礼、智、信)的联系与区别,那么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科学性和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性,而且能帮助青少年塑造优势性格,提升他们趋近美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向外探索方面
1.在体验和探索职业的同时,融入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思考
众多调查显示,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看重个体的知识技能,而且重视个体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为进入社会后,个体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还要逐渐成为工作者、领导、丈夫(妻子)、家长等多种角色。每种角色下,个体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但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个体是否能平衡这些权利和责任,是否能保持对职业的热情,是否能坚守其职业的本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探索职业核心内容、核心职能、资薪报酬、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模式的同时,还应该分别从社会和个体的视角引导学生对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在体验和探索专业的同时,融入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大学专业的探索和选择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探索和决策过程,更是引导他们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最好时机。很多学生正是因为了解了某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历程后,才真正坚定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才有了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动力。
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探索大学专业时,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可以引导他们讨论当前世界遇到的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粮食匮乏、资源短缺等问题,唤醒他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感,以选择可以为应对这些全球性危机作贡献的专业。也可以通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等,唤醒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并进一步规划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道路。
(三)生涯决策方面,融入对时代特征、国情的思考
经济结构的转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面对着较多未知的挑战。教师在生涯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面对不确定性(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及接纳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心态,培养各类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素养。这体现了生涯教育对时代特征、国情的考量,也是融合德育的一种体现。
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根据内外探索的结果进行生涯决策的同时,应该引导他们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现实国情进行思考,以增强他们对不确定性、发展变化的理解和接纳。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引导他们讨论诸如“面对这个多变、快速发展的社会,应该如何应对?”这类话题,以促使他们积极培养相关素养,提升自身的生涯适应力。
中小学教育不仅需要通过生涯教育来帮助中小学生构建对未来的希望感与掌控感,以极大的自信与热情生存于这充满竞争与变幻的世界,而且还需要通过德育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因此,在中小学生涯教育中融入德育不仅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且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1):136.
[2]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64.
[3]袁子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培养路径[J].人民论坛,2021(28):107-109.
[4]戴锐.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52.
[5]廖小平.评皮亚杰“約束的道德”与“协作的道德”:兼论代际关系视野中的道德教育[J].伦理学研究,2008(4):86-90.
[6]同[5].
[7]刘淑萍,佘飏.试析青年学生道德自我成长及其培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增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