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甘肃省镇原中学,甘肃镇原 74450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文、古诗词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传统文化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把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局限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只有高知识,却没有高能力、高素养,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汉字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及感情气质;通过诗词、文言文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中生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侵袭。从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中生的思想是健康的,行为习惯也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思想偏激、道德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在高中语文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勤奋努力,还可以用古代先贤的故事教育学生,完善其思想品性,养成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导入。成功的课堂导入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之初便对学习充满热情。为此,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知的导入,增强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带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向往快乐地融入语文知识的探索之中,培养传统文化意识,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也是深受高中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古典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古典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伴着悠扬的旋律,展开意境的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对未知学习内容的渴望。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琵琶演奏《汉宫秋月》,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古代宫女哀怨悲秋的情绪和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学生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通过宫女和李清照的对比,体会李清照孤单凄凉的状况,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都涉及一些民俗活动,而这些民俗活动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物候、民俗资料进行课程导入,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现代民俗与古代民俗之间的异同。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古诗题目推测这首古诗创作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赏菊、饮酒的视频,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如今过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通过古今对照,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宣扬,有的则比较隐晦,需要学生在教材研习中自我感悟。以前,教师只顾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讲解,不仅学生学得累,而且教师教得也累,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了解,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本身就属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记叙文中的代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这篇课文的出处《左传》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左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既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后世叙事文学的典范,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与思考,在读中思,在思后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本意思,在读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感受烛之武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凭借过人胆识挽救自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借助不同渠道搜集资源,对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去了解教材以外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比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酒”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作者用“对酒当歌”的形式感悟人生,表达出了他的个人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师可以借此与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推荐很多与酒有关的古诗词,开拓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古言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既可以帮助学生扎实语文基础,又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探索、自主沉淀,从中积累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享受而不是负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也可以结合社会生活,为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美文供学生在课后闲暇时间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教师可以课本为基点,组织学生开展辐射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整部著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发散语文思维。比如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教师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体会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从中领悟忠与义、天人合一、患难相扶等中国所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构建生命的价值体系。教师还可以某一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体裁的其他文章辐射。比如,在学完《静女》后,教师可让学生去诵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把语文课堂中孤立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在经典诵读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互相推荐国学经典,还可以畅谈自己在经典阅读中的感悟,通过分享交流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促使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锻炼思辨能力。
语言表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和口语交际是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教学中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教师还要联系学生发展实际,组织学生对文本内涵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接受美育、德育、情感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植根于学生心中,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美德,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讨。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谦和、包容、善良、自重、朴素、勤劳、博爱、忠孝等多方面的美德,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美德中选取一方面进行写作训练,联系自身实际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上升为精神与情感,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对生活和外界事物产生更多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诗词和文言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悠远的意境,还具有简练的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联想、想象活动,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和教师的讲解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将古文转化为白话文的练笔活动,让学生用现代化的写作方法将古文情节和意境描写出来。比如讲高中语文《书愤》时,为了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教师要求学生将古诗转化为白话文,学生都踊跃参与,写出来一篇又一篇优质的文章。学生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化的素材,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力量。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还需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内容,改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需积极融入文化活动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一方面增强师生关系,另一方面生成更多知识。
在每节语文课前,教师可以开展成语积累活动,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并化身成“小先生”,对成语的出处、含义、典故等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将成语记录到笔记本中。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会大大提高,为灵活运用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成语进行造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效仿电视中的“百家讲坛”节目,组织学生点评教材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从生平、成就、时代等方面做出细致的评价,在人物分析中让学生和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角色表演活动,有的学生扮演邹忌,有的学生扮演齐王,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及故事情节,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锻炼了语言能力。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深入到敬老院中开展慰问活动,培养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编彩绳、划龙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参加书法艺术展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把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与古代圣贤进行“对话”,接受文化浸染。另外,教师还需创新教学思想,设计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完善学生民族意识,厚植其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