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灵
(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甘肃环县 745700)
高中美术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学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科目自然备受重视。然而,从高中美术科目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情况并不理想,急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分析美术作品,领略美术作品的色彩美、技巧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美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期间,教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具体而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美术是一门集美育和德育为一体的学科,许多美术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色彩美和技巧美上,还体现在情感美和思想美,这些美术作品展示了人类高贵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情感美、思想美,在这些可贵精神和高尚思想品质的感染下实现道德发展。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升学生人文修养,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美术作品之美是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但如果学生审美能力不足,便无法领略古代美术作品、外国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无法感受这些作品的文化魅力。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美、文化美,进而提升学生人文修养,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品格。
第三,契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高低便是衡量学生美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美育发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
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经历了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教育后,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初步发展,大多数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能够初步判断一件作品的美丑,但是缺乏审美技巧,无法具体表达出美术作品美在哪里。不难发现,高中生形成了基础的审美能力,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高中生接触到的事物更加多元化,学生的审美需求更为强烈、旺盛,这就导致初步发展的审美能力无法满足学生旺盛的审美需求。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较重,他们会在主要科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美术、音乐等美育科目则不受学生重视,这也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高。
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仍旧将教学重点放在美术知识的讲解上,较少关注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存在被边缘化的情况,一些美术教师不重视美术教学,草草应付教学活动,并未给学生准备充足的美术资源,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美育发展,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部分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期间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美术知识的状态,没有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之美,降低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积极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前文提及,部分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方面,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这实际上反映了美术教学目标片面,而教学目标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将审美能力融入美术教学目标中,并设置更为科学、全面的教学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应当在学习期间实现多元发展,既包括知识层面的发展,也包括能力和思维层面的发展,教师应当将知识、能力和思维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融合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中,并进一步发挥教学目标对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借鉴新课改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理念: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学生需要掌握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如作品风格、作家流派、创作背景等;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并掌握一些分析美术作品的理论和经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则要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美术作品所传达的创作理念,同样需要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则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美育发展[1]。
此外,教师应当意识到,当学生具备了突出的审美能力后,才能准确理解美术作品内涵,才能感受到美,并掌握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既要讲解美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常识,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够更快掌握美术知识。
教材是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当意识到美术教材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期间立足教材,带领学生分析美术教材内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进而在课堂教学期间渗透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材中的作品抛出美术理念或创作观点,让学生对其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感,为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奠定基础[2]。
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应当考虑审美教育的具体目标。审美能力可以分为不同方面。例如,能够鉴赏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与绘画技巧,是审美能力的体现;能够分析美术作品的意境,也是审美能力的体现;而把握美术作品创作理念和作者情感,同样体现了突出的审美能力。因此,必须明确要培养哪一方面的审美能力,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中,才能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接受美术作品的熏陶。
在利用教材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据,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似或相同风格的课外美术作品,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尝试借助课内所讲的鉴赏技巧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运用鉴赏技巧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能够对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新的感知和体验。
为了进一步提升审美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探究学习等,借助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想法、创作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使审美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情境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营造美术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美术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美术作品,在形象思维的帮助下更顺利地领略美术作品之美。一般而言,在讲解古代美术作品或者民间美术作品时,情境教学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妙笔丹青意蕴深厚的中国画》这一单元授课期间,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美术作品有关的山水视频,或者循环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可以让学生融入山水情境中,置身于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集中注意力于美术作品,分析古代美术作品的特点,感受传统美术独有的意境之美,有效提升审美教学的效果[3]。
教师可以在学习主体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自主探究模式展开美术教学,根据学生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设计探究任务,将教材内的作品及相关知识点融入任务中,学生在带着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步领略到美术作品的风采,而且由于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生也会对美术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在探究期间,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直接干预,而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究思路,在美术课堂上发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理想与典范——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时,教师不要直接讲解美术作品及知识,而是让学生浏览课本,表达自己对教材内美术作品的观点,而后给出探究任务,并给学生讲解一些鉴赏西方古典美术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探究任务和鉴赏方法再次分析美术作品,通过第二次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不一样的观点,而且能够在二次分析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效能感。
在美术学习期间,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很难从不同角度鉴赏同一幅美术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内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维习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鉴赏同一幅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推进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课堂前半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针对美术作品得出观点;而在课堂后半部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能在分享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观点,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讲解《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课时,可以展示课本上的经典名画《富春山居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背景、风格特色,而后为学生提供一些鉴赏山水画的技巧,让学生分析黄公望的创作手法及创作情感。由于学生人生经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分享观点,加深对《富春山居图》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例如,在讲解《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座园林,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增添亭台楼榭、花鸟鱼虫等园林景观,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绘制一幅优秀的园林作品。在小组创作期间,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知识,通过创作实践提升其审美能力。
为了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教师应当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资源,引入教材以外的美术作品,或者将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引入课堂。例如,在上文《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内的美术作品,也可以引入一些教材外的古代山水画,并按照朝代对其分类,让学生鉴赏不同朝代的山水作品。学生通过鉴赏分析后,发现唐代的山水作品大气、绮丽,呈现出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宋代的山水作品则重写实、重理法。联系朝代背景以后,学生认为,唐朝山水作品大气绮丽是因为唐朝国力强盛,而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导致其山水作品更加注重理法、更重视写实。在课外资源的帮助下,学生意识到美术作品的风格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美术鉴赏中,学生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美术作品的特色。教师借助课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4]。
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引入美术课堂,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例如,在《形态与材料——构架室内空间》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展示常见的卧室图片,让学生借助课本知识解读卧室图片中的美术原理。在课堂末尾环节,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回家以后观察自己卧室的空间构成,并分析其中的美术原理。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伴互相鉴赏,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情感美、思想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效果,教师应当将审美能力融入美术教学目标中,设置更全面、更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开展美术教学,充分开发教材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利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等教学模式提升审美教学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以集体的形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最后,将课外美术资源、生活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为美术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