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学文
(甘肃省岷县茶埠初级中学,甘肃岷县 748400)
2022 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它面对的群体是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打好基础。从特点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学习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因此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枯燥、晦涩,进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成为很多教师的新尝试。但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因为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理解,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生活化教学是指学科教学开展中带有较为明显的生活印记,即把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教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最后引导学生运用于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创造美好生活,这也就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在具体操作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一般是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学习内容渗透于情境中,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够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则是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以学生实际生活为重要载体,将教材中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生活化,并转化为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思考、感悟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其内在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具有教育性和意识形态性,它不仅服务于学生更好地生活,而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第二,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即教学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且整合了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具有主体性和民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且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第四,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即学生不仅能够在情境中体验,还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进行实践和体验,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学的情境更加丰富多样,其趣味性明显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有交流与互动,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动态和生命力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会获得显著提高。
1.有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指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告别原来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以引导为主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在育人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既是一门学科课程,也是一门思政课程,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来说,既需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还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知与行结合起来。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得多,而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导致其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也受到影响,难以感受到学科的价值。而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具体了解国情国策、道德、法律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也就逐步落实了学科育人的要求。
3.符合学生现实成长需求。根据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而对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则关注较少,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打通学习和生活的联系,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方面对学生帮助非常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是在原来三维教学目标上的进一步提升,愈加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以生活化的情境为载体,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与应用的桥梁,便于学生由表及里地去消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认识,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已经更新了观念,并尝试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学生的兴趣度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较大帮助,但需要我们正视的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部分教师自身并未真正内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氛围轻思维的问题,甚至部分教师只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示范课、展示课等活动中,在日常教学中不敢应用;其次,目标设计偏重于知识目标,而对学生生活体验关注不够,学生的锻炼价值受到影响;再次,教师设置生活情境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需求,导致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依然存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中心,还是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导致学生学习依然被动,这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有限。
1.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教师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针对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以科学的思想观念来指导生活化教学,确保教师活动科学合理、有效推进。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不仅要在思想上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坚决落实;其次,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实践参与,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被动地听理论、记知识,教师一定要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展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起来,要学以致用,这样学生能力才会逐步提升;再次,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即在教学内容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后,要遵循体验性原则,要积极主动开发多种资源,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为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也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做好思想上的指导。
2.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确保生活化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把三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要进一步升华情感目标,要从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标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如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方面,除了让学生了解政治方向之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而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时,则要从健康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要提高能力要求,帮助学生摒弃功利化的应试能力思维,从适应社会、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避免成为只会学习的“书呆子”;在知识目标方面也要进行强化,即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知识,还要理解和消化知识,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素养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3.精心选择,合理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非常关键,因为这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初中生学习特点来重新整合、组织教学内容,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可以尝试从三方面推进:第一,灵活运用新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新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直观呈现,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主要依据,新教材特别重视学习内容与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阐述了自我认识以及“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相关内容。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辅助性栏目的助学功能,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这为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第二,科学选取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教师要强化对学情的分析,善于捕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生活化素材,还要选择初中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化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范围,也要选择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活化素材,助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注重日常积累,建立生活化教学的资源库。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较强的时政性,所以教师要做资源积累的“有心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关注时政热点,为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优化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这需要改变教师讲授法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来全面调动学生。首先,教师要重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但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重视知识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要重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提升情境的价值。其次,适当融入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能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最后,适当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深化学生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问卷调查、志愿服务等。
5.教学评价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教学评价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矫正和激励的作用,开展生活化教学也要有必要的教学评价,以评导学、以评促学。具体来说教师要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反思、锻炼;要重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要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角度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如口头评价、测试评价、问卷评价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融入生活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必修科目,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实践和优化,进而提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