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垃圾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产物,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垃圾不仅可以转化为一种能源,还可以被开发成一项课程。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课程融入幼儿园其他课程,进而整合出新的综合课程。文章阐述了基于融合理念的幼儿园“垃圾分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垃圾分类;融合理念;劳动实践
作者简介:许姝怡(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课程是幼儿园育人的主要载体。幼儿园课程丰富多彩,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好的课程需要好的教学资源,而好的教学资源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产物,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其不仅可以转化为一种能源,还可以被开发成一项课程。基于此,在幼儿园教学中,笔者以“垃圾”为切入口,以“垃圾分类”为抓手,积极开发“垃圾分类”课程,将垃圾分类与语言、科学、绘画、手工等课程融合,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道德品质、动手能力、审美情操等综合素养[1]。
一、在融中知:多维认知垃圾分类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教学应当避免抽象空洞,增强直观性与形象性。“知是行之始”,要想让幼儿有效地认识垃圾分类,必须先从直观感知开始[2]。为了帮助幼儿充分认知垃圾分类,笔者采取融合策略,通过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充分调动幼儿感官,引导他们从多维度去认知垃圾分类。
(一)看:初识垃圾种类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幼儿“看”的兴趣,还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对此,笔者设计了三组观察活动,分别是看视频、看实物、看图画,引导幼儿在多层次观察中初步认识垃圾及其分类。
动画视频生动有趣、轻松愉快,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契合,教师可以把动画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借助动画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笔者播放了幼儿喜爱的动画《宝宝巴士之学垃圾分类》片段,通过动画视频引出垃圾和垃圾分类;接着,笔者拿出牛奶瓶、空薯条包装袋、空矿泉水瓶等物品,让幼儿判断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最后,笔者给幼儿出示了几张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并把图片分别放入相对应的方框里。
(二)听:了解垃圾产生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耳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幼儿依靠听去感知和获取外界信息。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对幼儿说“请认真听讲”,就是要求幼儿上课专心听、仔细听。为了激发幼儿“听”的兴趣,提高他们“听”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播放音乐的形式,将知识融入故事、音乐等媒介,利用神秘的故事情节或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快速进入故事或音乐情境之中。
例如,在“垃圾分类”一课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垃圾的认识,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產生,笔者给幼儿讲述了一则名为《垃圾国》的童话故事,用儿童化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幼儿介绍垃圾的产生过程。幼儿通过聆听,对垃圾的产生以及垃圾里的学问有了初步了解。
(三)说:探索垃圾利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自己说,还要鼓励和引导幼儿表达,解放幼儿的嘴巴,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用嘴巴去传递信息,在交流中交换思想。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课程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幼儿表达自己对垃圾的观点,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垃圾的利弊”这一子课程时,向幼儿提问:“你觉得垃圾是好还是坏?”“垃圾到底有哪些危害?”“垃圾就没有一点用处吗?”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能够驱动和引导幼儿发言,用问题激发幼儿“说”的动力,点燃幼儿说话的热情;用有争议的问题引发幼儿辩论,激励他们大胆表达;用问题引导幼儿学会表达,通过连续提问,教会幼儿有序表达,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四)读:认识垃圾分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是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幼儿知识,也就是教幼儿读书。教师要教给幼儿读书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幼儿自己从书籍中汲取养分。由于幼儿的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幼儿选择一些文字少、图画多的绘本类书籍,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理解难度。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先带领他们阅读,在阅读中为他们提供指导,当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再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教师还可以教授幼儿图文对照阅读法,让幼儿结合画面读文字,以画面阅读为主,文字阅读为辅,通过图文对照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教学“垃圾分类”一课时,笔者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故事《扔或不扔—垃圾分类》,并引导幼儿使用图文对照阅读法进行阅读,进而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弄清楚什么是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在融中行:亲历垃圾分类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真知的有效方法,幼儿知识、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幼儿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光靠教师讲,还要让幼儿去亲历实践,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在幼儿课程教学中,笔者采取融合策略,通过将垃圾分类活动融入劳动课程、手工课程、绘画课程等,引领幼儿“在融中行”,在实践中发展。
(一)融入游学活动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幼儿通过阅读、聆听的方式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还需要带领幼儿去展开实践活动,让幼儿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游学活动是一种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的活动形式,其能够将游玩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中亲自感知和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游学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垃圾分类”课程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游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各处垃圾箱,对比垃圾箱上的图案、文字,认识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了解这两种垃圾桶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参观过程中,笔者趁机教育幼儿不乱丢、不乱放垃圾,让他们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并根据垃圾的性质,将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笔者还组织幼儿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让幼儿了解垃圾厂的专业设施,观看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增强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
(二)融入劳动实践
有效的教育需要“手脑双挥”、知行合一。垃圾分类的重点是分类,而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垃圾常常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分类,把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扔入同一个垃圾桶;二是乱分类,不能科学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导致放错了垃圾桶。为了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帮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笔者将垃圾分类融入劳动课程以及幼儿的日常劳动实践。
多数幼儿园的环境卫生是由保洁员或者教师负责的,尤其是教室卫生,一般由教师负责。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幼儿年龄小,不会打扫卫生;二是怕幼儿劳动时会发生安全事故。其实,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整理教室、打扫卫生这些基本能力还是有的。教师不能剥夺幼儿劳动的自主权,而是要多给幼儿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并在劳动实践中为幼儿渗透垃圾分类的知识。
例如,笔者平时重视劳动教育,将班级幼儿分成5个劳动小组,让他们轮流负责每天的教室卫生。在教幼儿打扫教室卫生时,笔者先为他们示范了打扫教室的项目、流程,对他们提出垃圾分类的要求,教会他们垃圾分类的方法,要求他们把水果皮、塑料瓶这些垃圾分开,放入不同的垃圾袋,然后送到园区垃圾房,分别丢进相应的垃圾桶。有了日常的实践和长期的行动,幼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融入手工制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手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手工是“做思”结合的活动,其不仅能让幼儿动手制作,也能让幼儿动脑思考。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把废旧物品制作成玩具或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净化和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是科学处理垃圾和对垃圾分类理念的有力践行。
在教学“垃圾分类”课程时,笔者设计了手工活动,将垃圾分类思想融入手工制作,引导幼儿回收利用垃圾,选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包包、笔筒、花盆、时装等物品。譬如,笔者让幼儿把喝完的饮料瓶、易拉罐收集起来,将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成小花篮、小花盆,用来种植多肉等植物,以美化教室和居室。手工制作活动不仅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掌握了可回收垃圾处理的新方法,还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操和创造能力。
(四)融入绘画教学
绘画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许多幼儿经常自发地涂鸦创作。绘画既能够帮助幼儿表达情感、陶冶情操,又够帮助幼儿获取知识、练习技能、提升能力。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设定合适的绘画主题,并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指导。
针对绘画主题、绘画内容的选择,教师应当坚持生活性原则,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挖掘现实生活素材,用好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实施生活育人。例如,在绘画课中,笔者将“垃圾分类”作为绘画主题,引导幼儿回忆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过程,用画笔画出垃圾分类活动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美好的愿景,创作出新意十足的作品。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将垃圾倒入垃圾桶的真实画面;有的幼儿创作出了专门吸取垃圾的“垃圾小精灵”;有的幼儿画的是具有自主分拣功能的智能化垃圾分类机器人;有的幼儿画的是干净绿色的美好家园。幼儿们通过画笔展示出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抒发爱护环境的情感,表达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五)融入角色游戏
幼儿生性好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将幼儿课程游戏化,开发游戏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谐发展。角色游戏是围绕某个活动主题,让幼儿扮演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故事演绎的游戏。角色游戏不仅有助于唤醒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幼儿对垃圾分类活动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垃圾分类”课程时,笔者设计了“垃圾分类”角色扮演游戏活动,邀请4名幼儿分别扮演“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种垃圾桶,其余幼儿扮演扔垃圾的人。笔者给所有扮演“扔垃圾的人”的幼儿各发了一张画着不同垃圾图案的卡片,让他们把卡片丢进相应的“垃圾桶”里,放对的幼儿可获得一朵小红花,放错的幼儿没有奖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想象,模拟垃圾分类的情景,培养了自身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
三、在融中思:思悟垃圾分类历程
如果一个人光顾着读书学习,却不主动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总结,最终可能劳而无功。真正有效的学习,要做与思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思悟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获得升华。同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感知实践,习得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垃圾分类方法,还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感悟,帮助他们积累垃圾分类经验,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结束后,笔者引导幼儿思考整个活动的过程,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想想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有哪些值得保持的优点,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應该如何去改进,通过反思,帮助幼儿提高思想境界,提升社会责任感。
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教师不仅要传授幼儿知识,还要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借助垃圾分类活动,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让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琴.学前融合教育的园本实践[J].早期教育,2022(44):36-37.
[2]麻睿.基于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动手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