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关键经验,提升核心素养。基于跨学科视野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符合课程的基本定位,能够保障课程的质量。在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应从生活中引出多学科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参与方案设计;在活动实施方面,教师应关联课内外模块,有效开展指导,活用组织方式并适时地拓展活动空间;在活动评价方面,教师应融合多元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化。
【关键词】跨學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俞蕊(1982—),女,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珠江小学。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跨学科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活动中应包含不同的学科要素,能够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然而,目前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仍存在活动范围有限、跨学科属性不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活动实施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跨学科视野下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跨学科视野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依托主题展开,合适的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成效影响深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任务,并让学生参与具体方案的设计,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一)关注现实生活,生成有效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具有鲜明的情境性[1]。活动主题要从生活中来,可以让学生深入开展学习,将取得的活动成果反过来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再从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例如,消防宣传日临近时,学生比以往更为关注与消防安全有关的话题。因此,教师以“消防安全知多少”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了了解社区消防安全措施、学习使用消防设备、自制消防灭火器、制作消防安全宣传单等实践任务。从生活中生成的主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自发的调查、探究、制作等活动中,了解了相关的消防知识,感受到消防员工作的危险和辛苦,从而体会到消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消防安全宣传单,把消防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积累了多元的知识和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二)整合多元学科,丰富活动形式
知识时代下,单一素养结构的个体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个体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跨学科视野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关联多个学科,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实现素养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时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以同一项目串联不同类型的活动,根据活动的整体目标和性质,安排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次序,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例如,中高年级学生对生产性劳动会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古法造纸”主题活动。本活动可以在校外的造纸工坊中开展,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场地中的设备造纸,然后用宣纸和塑料小管制作带有美观图案的纸灯笼。本次活动涉及的学科包括劳动、科学、美术,其中劳动与科学知识可融为一体,美术活动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可促进学生体验的升华。多元学科的整合可以拓宽活动的空间,给予学生多种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师生共同参与,开展活动规划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活动的规划是主题设计的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自主性不仅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自主交流讨论生成活动主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例如,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生成了“零花钱的使用”活动主题,并规划了调查零花钱的使用方式这一活动计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生成了更多的活动内容,包括用统计图表示零花钱的去向、类别,制订零花钱的使用计划和制作趣味储蓄罐等。学生自主规划的活动内容包括数学、美术等学科要素,并且学生将活动内容进一步延伸至对未来的改进与计划,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节约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把零花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让学生参与活动规划,可以增强学生的目标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明理增智。
二、跨学科视野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跨学科视野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活性、跨学科性与连续性,与传统教育活动的形式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在跨学科视野下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处理好活动与学科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顺应综合实践的内在机理,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动力。
(一)课内外联动,促进活动全面实施
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将活动中的部分环节置于学科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完成学习活动,习得有关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3]。课内外联动的活动框架,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能够提升活动实施的深度。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可结合多学科开展活动。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做好与其他科任教师的沟通工作,有效利用学科资源开展教学。例如,中秋节前后,教师开展了“探究中秋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学科要素包括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教师以语文课为先导,利用语文课开展“中秋主题诗作赏析”阅读活动,让学生进入节日的氛围中;在美术课上开展中秋主题画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制作电子贺卡的活动,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张与中秋节有关的电子贺卡;在劳动课上布置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中制作美味月饼的劳动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科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知识教学与实践学习融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升了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实现了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开展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亲身体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但是活动的实施仍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不可推卸身为指导者的责任,也不能“包办”学生的活动过程,而是要为学生提供经验、方法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凭自身努力完成活动。自主获得的经验最为宝贵,只有当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与学习的过程,才能够积累个性化的经验,真正实现成长。教师的指导可以主要定位在学法指导和过程跟进两方面,在活动全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教师可在二年级开展“我与蔬菜交朋友”综合實践活动,活动的学科要素包括科学、劳动、美术。科学模块的任务为自主调研,了解不同蔬菜的营养元素,制作蔬菜主题的手抄报;劳动模块的任务为种植蔬菜,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蔬菜来做菜;美术模块的任务为学习画蔬菜简笔画。教师对学法进行指导,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记录和整理资料,怎样制作居家劳动计划。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检视学生的记录以及开展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了解活动的实施进展,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个别化指导,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聚焦活动任务,灵活运用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率,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保障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根据个人的计划和能力基础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样不可或缺,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形成自主参与意识,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活动任务变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协助学生设计合作模式。例如,教师设计“低碳生活·绿色同行”综合实践活动,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家庭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活动包含道德与法治、科学、数学等学科要素。首先,教师让学生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并让各组整理一份低碳知识手抄报。其次,教师利用科学课堂,让学生分享知识,从学生分享的内容中提取关于家庭碳排放量的关键数据,如天然气、电、水、小汽车燃油的排放量。再次,教师开展家庭活动,让学生与父母互动,获取家庭碳排放量的相关数据,并完成计算,再与父母一起制订家庭低碳计划。灵活运用组织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适宜的组织框架下开展学习,提升能力。
(四)关注实践过程,适当拓展活动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具有计划性,但其过程是一个开放生成的过程,并非一定要按照预设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发生,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可随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4]。小学生天性活泼,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生成性问题,产生新的创意,注意力可能会转向新的方向。学生偶发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是提升活动深度的契机。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聆听学生的声音,收集学生的意见,支持学生适当对活动方向进行动态调整,开辟新的学习空间。例如,本班开展了“玩转沙漏”活动,活动初期计划为探究沙漏发展历史、自制沙漏和主题讨论活动,包括科学、数学、艺术、语文等学科要素。在制作完固定时长的沙漏后,有的学生想到用沙漏为劳动活动计时,如用5分钟的沙漏为桌面整理任务计时,用30分钟的沙漏为教室大扫除计时,将活动扩展至劳动层面。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形成了时间管理意识。开放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空间,让活动成为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平台。
三、以发展为导向,运用科学评价策略
跨学科视野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多种教育价值,可让学生获得不同领域的经验。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运用科学的评价策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
(一)开展总结活动,梳理实践经验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实践经验,开展自评与互评。对实践经验的梳理可以分为实践成果与实践心得两方面,分别对应活动的结果和过程。在实践成果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来进行整理。如在“玩转沙漏”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有形成果是沙漏手工艺品、沙漏发展史知识小卡片,无形成果则是劳动经验的增长、时间管理意识的提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让学生形成一套自主评价的方法。在实践心得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创设主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交流活动中的个性化体验与思考,促进学生个体经验向集体经验的转化。
(二)注重综合考察,运用质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教师要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成长变化。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交流总结环节,教师可以用正向的语言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档案袋包含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记录、调研材料以及部分图片资料。教师可结合档案袋的内容加深对学生活动情况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撰写评语或报告,表达对学生成长的支持。
(三)提供展示平台,深化学生体验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完成了任务,获得了许多经验与感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展示性的评价活动,深化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例如,“我与蔬菜交朋友”活动是低年段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在本活动中积累关于调研、探究的基本经验。教师可以在校园中创设专门的展示栏,展出学生通过调研获得的蔬菜营养知识,起到科普教育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积极经验的内化。
结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具体的任务牵引下提升实践能力。基于跨学科视野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赋予活动丰富的教育内涵,提升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将生活主题与多学科要素相关联,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兼顾教师指导与学生的活动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实践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切实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周若妃.小学综合实践学科实施跨学科式(STEM)教育的探讨[J].教育界,2020(1):22-23.
[2]陈文贞.跨学科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J].教师,2022(35):108-110.
[3]方凌雁.困境与突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J].江苏教育研究,2022(13):58-62.
[4]殷世东,王笑地.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应殊途同归[J].福建教育,2022(30):21-24.
[5]向德庆,张宏宇,张真.小学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误区与对策:以遵义市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7(19):229-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