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方向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协同作用,助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既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又要融入思政元素,助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文中简要阐述了融合课程思政的高职教学评价内涵和现状,总结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路径
《高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明确指出,“振兴高职教育,必须把好教育质量关。”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不仅能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终身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还能更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问题,优化课程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必要性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明确指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全面涵盖,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跻身高校、教师、学生考评的核心指标。2021年的“两会”再次强调要提升教育体系建设质量,办真正能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为此,高职院校原有以“知识、技能、素养”为主框架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引入思政内容,加入课程思政指标,真正将“思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全面、科学、客观、公正。
课程思政,字面理解就是“课程”与“思政”并行,既要“树人”,又要“立德”,将“立德树人”真正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添加了课程思政的成分,这将不断为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和生存力助力,也在推动人才强国战略落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还要真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健康科学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成长观引导下,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助力。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方向一致性,才能发挥二者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顺利落实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1]。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现状
为响应党和国家各方面政策号召,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尤其重视紧抓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不少院校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加入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考评指标。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评价方面存在教育评价指标确立不合理、评价指标不全面,缺少实践案例支撑等问题。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素质和素养提升,但却忽视了教师队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思政与教學评价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教学评价改革重视不足,尚未将教学重点向学生素质方面转移,在教学评价方面过分强调结果和量化指标完成,而忽视态度养成和过程考核;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硬软件更新,使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品格、责任培养与课程结合深度不够等。
高职院校只有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行业、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细化教学评价指标、真正做好教育教学领域的提质培优,才能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路径探索
(一)完善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教学评价指标
1.明确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领导,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于多方面条件局限,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可能缺乏长远规划,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选择。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前期调研—宏观政策引导—系统化统筹规划—完善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第一,有明确且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能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与时俱进;第三,以生为本;第四,明德引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成分,在明确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助力“大国工匠”培养,培养出真正能作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2]。
2.明确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
教师能力和素质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的基础。第一,将“师风师德”建设置于首要位置。高职院校严格按照“教师师德考核考评办法”“师德标兵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定期开展全员、全过程性师德考核,并组织专门针对“师德标兵”的宣传表彰活动,提升全体教职工师德意识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实际情况,搭建帮扶机制,助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建立约谈机制,对考核不达标、师德有问题的教师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屡教不改的,调岗或者开除。第二,以教师队伍教学成效为核心。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优秀企业职工管理办法,实行“五年轮岗”制,强化专业课教师群体下企业实践锻炼,引导专业课教师了解一线岗位的最新工作标准和要求,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依据“双师”教师管理办法组织“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和完善校级教师队伍评定标准,优化专业课教师队伍结构,刺激教师队伍积极性,为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教学水准助力。第三,重视教师队伍的一线学生工作。逐渐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健全领导班子深入基层推进工作实施的各项制度,将结合“思政教育”与联系学生实际明确纳入教师全过程指标考核体系。领导层定期关注和督导教师队伍季度和年度指标完成情况,督促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和联系学生工作,并将相关任务情况作为教师队伍定期述职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和完善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选拔工作办法,优先考虑有联系学生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比如,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历可以作为中层干部选拔的必要条件。第四,改革教师科研评价办法。明确教师科研工作分类,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研究方向等元素确立教师科研评价指标,重视关注后续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贡献度[3]。
3.明确和完善学生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先“修德”,重实际能力,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第一,树立科学成才观。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和深度学生调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优化,逐渐建立起更为科学、全面、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群体评优评先、入党推选、奖学金评选、毕业生审核要求等多方面联合作用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评价之外,尤其重视过程管理,每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考评要融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内容,对所有考评成果进行年度汇总,为学生思想品德鉴定和综合素质测评提供数据依据。及时对学生不良思想和不良学习态度进行干预,把好毕业思想品德鉴定关,鉴定合格予以毕业。第二,完善德育评价。分阶段建立学生三年德育目标,按照目标组织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德育教育活动;引进更为先进的学生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从入学到走出学校一体化管理,构建一体化教育教学平台,利用学生总结反思,同学互评,家长反馈,教师综合评定,实训企业评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鉴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劳动教育评价等。结合《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办法和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并将检测成绩加入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指标体系当中,结合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完善美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团体活动,将美育加入评优指标;围绕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需求,有侧重地明确劳动教育范畴,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将劳动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一环。第四,进一步明确和严格学业标准。由各课程教研团队综合性讨论和制定更符合育人需求的课程考核方案,逐渐丰富和完善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内容。二级学院尤其强调课堂管理,抓好学生考勤和课堂纪律,并将相关内容适当加入阶段性学生考核指标内。坚持校企合作,强化监督和实训管理,真正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第五,优化考试制度指标。本着公开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胆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办法。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定位、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现实需求等,将学生评价标准进一步向着科学性、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性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4]。
(二)建立健全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结合课程思政,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提升人们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用“大思政”格局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在评价主体中引入社会、行业、企业评价,健全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和独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同时,深化“三化”改革,广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综合评价产教双融双通制度、校企师资互兼互聘情况、实训基地建设、社会能力培训、教产研水平、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等内容,逐渐完善学生学习考评体系和职业能力考评体系,切实体现职业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价值。
2.坚持职业性与教育性融合理念,完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从职业教育属性出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逐渐完善学生成长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建立真正“以生为本”人才培养体系,践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优化学生学习考评方法,突出测评学生学习全程,阶段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相结合;结合教育实际探索增值评价,突出学生主体,挖掘学生自身发展优势,纵向引导学生发展职业兴趣、拓展职业能力,体现学习对学生的增值意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开展多元化评价,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层面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实现评价。比如,考查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态度等。将学生自我总结、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反馈等直接或间接的学生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我价值,也能提升学生职业意识,拓展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岗位需要[5]。
(三)营造良好教学改革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专门的“家长学校”,支持“家校共育”工程,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比如,优选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有经验的家庭教育讲师来校举办跟家庭教育相关的教育讲座;高职院校开通短视频账号,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跟“家校”共育相关的信息资讯,循序渐进向学生家长传播科学育儿理念。高职院校及时了解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解读教育改革相关政策内容,积极向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学习,凝结成经典案例进行教育分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背景下,“立德”与“树人”同等重要,高职院校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改革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作用,明确和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建立健全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教学改革氛围,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达.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策略[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2,34(04):3-14.
[2]游明伦,暨星球,姜山.“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校本教学质量评价一体化改革探究:以貴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22,24(02):17-30.
[3]张雯.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2):77-79[4]班长青.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5(11):93.
[5]陈光涛,梁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S1):215-216.
作者简介:范玲俐(1979— ),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度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六位一体”建设路径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JC2111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202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多维立体”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2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