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于大学生品质发展,积极心理学则以推动大学生个体品质发展为关注重点,是推动当前心理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为此,高校需要主动地转变旧观念,积极运用积极心理理论相关理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实践路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个性化特征突出,且思辨能力弱、成熟度低,难以正确处理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教育平台优势,结合积极心理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步地增强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述
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两个分支,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消极心理学更多关注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即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解决与沟通方式,以解决人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正好与消极心理学相反,侧重于关注人们的积极、美好、平和的心理。积极心理学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幸福,提倡心理学中的积极取向,通过积极的心态去研究人类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此促进人类在生活中获得健康、幸福、和谐发展[1]。由此来看,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基于心理学为核心的研究模式。根据现阶段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观念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中。
一是对积极体验的研究分析。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满足。然而物质的满足并没有让人们精神需求获得提升,人们心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积极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逐步引导人们以更加积极、正向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以此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二是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着重探索人们的终身幸福感,将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倡导人们追求幸福。三是对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积极心理学不仅需要发现人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解决,还需要有效地预防人们容易产生的基础性心理疾病,发掘人们的内在潜能,能够帮助人们以积极鼓励的形式,科学地利用自身的力量对基础性心理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推动人们在面对各种心理困惑以及问题的时候,能够以阳光正面的态度实现解决[2]。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发展,运用多种方式以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同学者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极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模式,总体而言都是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主。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目标取向偏离、重理论轻实践、干预性不强等问题,不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主要从大学生思想认知和外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认知
首先,大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心理教育效果不显著。学校生活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经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心理问题。比如,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原因,缺乏自信心,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而高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是统一性的心理教育,并没有关注大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也没有正面回应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自然效果不佳,无法推动大学生实现全面有效的发展。
其次,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心理教育干预不强。新进入校园的大学生,存在思想不成熟,在事物的选上较为矛盾、纠结,进而容易出现因错误选择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如,刚进入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学习内容、未来发展并不了解。前期选择专业的时候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专业,导致专业学习积极性差,在学习中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而高校对学生这种心理干预不强,没有针对大学生进行相对应的职业规划教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整体大学生成长不够全面[3]。
(二)外界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大环境十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传递正向、积极的心理知识,有效转化大学生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然而高校所开展的教育都过多关注知识的传递,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与预防。高校校园相较于高中校园环境更加自由,大学生的自由时间也比较充分,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实践活动、实习、成绩考核、学术等,但是其中的竞争、激励等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比如,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一些不属于大学生的官僚风气,给大学生带来了压迫,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因戀爱、失恋问题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因恋情不稳定所导致的情感受挫、郁郁寡欢情况时常发生,如没有得到良好疏导,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逐步增加,高校的毕业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造成了劳动力过剩,就业环境严峻。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找工作的时候,好高骛远,高估自身价值,导致大学生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而产生焦虑的心理。
最后,家庭环境因素。大学生虽然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但是家庭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仍旧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常常存在着忽略孩子的闪光点,放大别人的优点,盲目进行比较,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是仇恨心理问题。同时,还有部分家长没有区分孩子高中与大学时期的教育,仍旧按照高中时期的要求规范孩子,给予孩子较大的学习压力,孩子生活在窒息的家庭环境中,心理容易扭曲,产生较多心理问题[4]。为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高校积极参与,主动干预,与家长联合,共同为大学生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可以从以大学生心理需求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以实践活动拓展为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和以心理评估活动为媒介,完善反馈机制层面展开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大学生心理需求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
以大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之本,就是需要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时候注重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首先,逐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受到传统消极心理学所制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以确保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比如,因网络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专业学习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此外,还要丰富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逐步增进大学生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当前开展的心理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并深度提升。以挖掘大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为教育目标,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认识自我、發现自我、提升自我,在大学生校园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与提升。其次,积极树立起榜样力量。大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分为正面与负面。运用优秀的榜样,比如,优秀新生代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通过这种正向的激励,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对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榜样的树立,更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最后,明确规划。运用积极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建立明确的心理健康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大学生心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在开展课程教育的时候,融入积极心理健康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主预防能力,保证其心理健康。
(二)以实践活动拓展为内容,创新教学过程
当前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适当增加实践活动,以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调整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而是需要重塑并拓展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心理特质,逐步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兼顾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化解,同时还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即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地采用更加生动的、有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将理论的心理学知识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体验与认识,提升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内容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实践课程的公开课、微笑爱心传递活动、心理知识小科普比赛、心理漫画、画笔描绘生活——心灵感悟人生等[5]。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三)以心理评估活动为媒介,完善反馈机制
高校在心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逐步构建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反馈机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高校所开展的心理教育应当促进大学生展现出个体良好的品质以及积极、正向的心理活动。为此,高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活动,积极落实高校校园心理健康系统。良好的、健康的校园环境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积极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的内心。心理评估活动就是以建设良好高校环境项目为主,通过健康的校园环境,解决大学生的心理感知与心理问题。大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表达自我、发展自我,而学校通过这种活动,可以统计学生在学校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为此,高校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活动,围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及遇到的挫折,设计出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干预活动,以能够快速地实现大学生心理评估活动为媒介反馈机制。
结束语
高校作为灵活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综合教育平台,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下,能够影响到大学生个体情绪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常见的对于个体的期望、对个体价值观的树立等,还包含了大学生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大学生与教师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而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大学生需要主动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倾诉,而教师也需要根据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化解,以此推动大学生全面、快速且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盼.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
[2]肖建卫,张兆强,张姿,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22(15):177-180.
[3]潘云,尹汤恒,吴荔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析[J].心理月刊,2022,17(7):204-206.
[4]刘亚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运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2):68-71+74.
[5]沈飚,杨子瑶,李林霖.分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5):151-153.
作者简介:张彤(1996—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职业学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