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璋
摘要: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文章着重分析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从空间维度,探寻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建构路径,旨在支撑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开展,增强劳動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时空建构
一、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分别制订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顶层设计。
(一)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首要环节,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落实培养过程。以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由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了教育体系,地方根据实际进行补充、调整,但目前很多地方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有关法律法规,设置分管劳动教育机构,加强研究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落实科学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强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具体任务,开展长期而有效的监督,确保劳动课程有序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细则,确保学校劳动教育有法可依;制订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计划,锚定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等,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劳动课程设置,规划统筹大思政育人格局;组建劳动教育专门的师资队伍,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注重改革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新航标,在注重培育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学校也要关注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并结合各专业的优势和学生的独特个性,提供丰富、多元、真实的劳动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当前,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突破传统认识,将创新劳动、虚拟劳动与大数据、创客思维等进行新的结合,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系统方法论的培养,从而真正实现手脑并用。
二、时间维度:把劳动教育置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课程设置一体化
课程是对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的设计和规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的总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学校要激活各学科能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社团活动等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融入。
例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可以重点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着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可以加大劳动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和创新精神。地理学科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这样一来,学校就能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
(二)学时一体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科学设置劳动周,其中,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不少于32学时。同时,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则不少于3小时。学校也要明确劳动时间和具体事项,在课程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形成“大思政”育人模式。
(三)教材内容一体化
在教育目标方面,学校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及劳动新形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扩充劳动教育内容。面对小学生,学校着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班级集体劳动为主开展劳动教育。面对中学生,学校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认知。面对高中生,学校应注重围绕职业选择倾向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个体劳动意识。面对技工类和职业类学生,学校应重点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大学生,学校则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累职业经验。由此,各层次学校形成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依次递进、贯通一致的一体化格局。
三、空间维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格局
“协同”是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补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合作。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整体布局,这不仅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还能助推劳动教育的持续、有序开展。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启蒙场所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第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是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目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立法明晰了父母的主体责任,规范了父母的行为,所以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可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家长应以身作则。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关键,能实现劳动的认同、模仿与内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营造热爱劳动的优良家风。同时,家长要把握好爱与溺爱的界限,学会放手,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共同打造幸福、美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第三,增加劳动实践机会。家务劳动是最便捷、最日常的劳动形式。家庭通过提供包括清洁、洗衣、做饭、整理等家务劳动和物品洗涤、家电操作、垃圾分类等技能劳动,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基础。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有利于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苦和快乐,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和掌握基本家务劳动的技能,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积极做,社区、学校、社会的事情帮着做,增加孩子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建立新劳动形式、培养劳动技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對内,学校要明确和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氛围。第一,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学校要制订与完善相应制度,落实对应责任人,打造校园劳动教育的专业团队,完善和落实相关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劳模工作室、邀请劳模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和创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第二,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或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打造校史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展校园楼宇文化、寝室文化等建设,创建劳动教育的广阔平台。第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同乡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突出劳动因素的劳动竞赛、劳动活动,广泛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强化学生对“四最”风尚的价值认同。
对外,学校要开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场域,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劳动机会。学校应做好与社会、家庭资源的协调沟通工作,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第一,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勤工俭学、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奠基其就业能力和劳动素养。第二,学校要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团日队日活动、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第三,学校要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时间,组织实施劳动周,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校园劳动与家务劳动并存的小学劳动教育、集中劳动与面向社会兼顾的中学劳动教育,以及校内与校外劳动并重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三)社会:劳动教育的协同平台
社会是由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整体,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物质层面,工厂、农场、公司、企业等组织应履行社会责任,为劳动教育提供设备、场所、指导等,支持学校组织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学生打造广阔多元的劳动平台。各组织及社会福利机构要搭建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劳动主体尤其是青少年深入社区、乡村、福利院等参加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各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高新企业则可以从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精神层面,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各个渠道的多种资源,宣传劳模人物、大国工匠、普通劳动者,在社会上形成“实干兴邦”“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等价值理念,营造尊重、热爱、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四)政府:劳动教育的支撑所在
政府应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机制等。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师资建设、场地建设、设备配置、运行经费等方面的机制建设,搭建共享平台,为区域和学校提供交流分享渠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另外,教育部门要结合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大力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从历时性角度看,劳动教育亟须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全员、全过程育人,实现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劳动教育启蒙于家庭,意在劳动的模仿同化;劳动教育泛在于社会,彰显劳动的价值取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旨在厚植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养成自由、自觉的劳动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2]朱蓓,吕宁.过程视角下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
[3]徐亚楠,刘春元.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多维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9).
[4]童飞,高凤仪.“五育融合”视野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机制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2(9).
[5]张策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J].江苏社会科学,2022(3).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多学科融合的一体化劳动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GYB74;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386;湛江科技学院2022年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项目式劳动教育”,项目编号:ZKXJKY2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