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摘要:为顺应经济发展新态势,推进大众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寻人才培养新突破口。文章在梳理当前复杂严峻就业形势与互联网产业升级转化大环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三阶三主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得全新突破。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时代价值;人才培养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尤其在科技强国战略部署实施之后,我国诸多产业的结构升级、转型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上百万扩招战略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趋势明显,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加剧了社会就业创业的竞争,提高了社会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衡量标准。高职教育亟须培养出高素养、高能力的复合人才,以实现产业拓宽、岗位扩充,稳定就业率,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下,高职院校如何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点,挖掘自身社会价值,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命题。
一、高职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蕴含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战略接轨,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需求
自大众创业、万业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提出之后,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见与文件,明确了“双创”的社会地位和教育重要性。实施“双创”教育计划既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双创”教育的落实,以及相关实验训练基地的建设,完善了“双创”教育体系,强化了“双创”师资队伍培养,为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培养“双创”人才既是顺应时代发展,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也为社会产业升级带来了诸多难题。比如,新媒体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服务模式,拓宽了服务需求,提高了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且对社会岗位扩充、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这样一来,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紧缺人才,也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双创”教育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完成了基础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树立形象、打造口碑是职业教育当前的主要发展任务。作为对接社会诸多企业的综合类教育基地,高职教育应把握时代需求,对接教育发展要求,迎合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校企合作,研发新产业、新项目,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新形式。
(四)“双创”教育是满足学生家长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前提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有能力、有条件为孩子提供创业支撑,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更好地满足家长的愿望。另外,在网络时代下,利用网络工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基本诉求,而实现兴趣与爱好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依据
(一)“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将人的全面发展总结为个人需求、价值发挥、心理满足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自我因素,即人自我价值开发、能力提高,也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引导、教育等,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下,学生个人潜力得到挖掘,能够用知识获取更高质量的生活。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双创”教育指向的是情感、技能、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学生认知经验,推进“双创”教育指导,实现教育指导的不断外延和扩充,以构建新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另外,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条款意见等为“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出台,表明高职教育正式迈向了全面支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时代。2014年,“大众创业、万业创新”将“创业创业”推向制高点,高职院校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进行了全面研究。《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时代建设的意义,“双创”教育因此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综合质量与发展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提质增效,为大规模培养富有创新意识且能力卓越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持續努力。
(二)“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的原则
1.人本原则
高职院校应以人的成长成才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个性提供合适的创新创业指导。如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订基准方案,跟踪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发展,及时调整相关指导措施,最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评估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层级培训原则
“双创”教育需要采取优胜劣汰的培训机制,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实践练习等情况,对学生个人素养进行跟踪评估;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考核、技能大赛,选择优秀的人才与项目,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3.“专创”融合原则
“双创”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平台,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目的。“双创”教育的实施要将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教育训练有机结合,从专业中寻找创新项目落脚点,通过专业的教师指导,使创新项目成为可落地的研究项目,通过基地实践和孵化,推向市场。
三、“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落实重点
(一)“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模型基本架构
“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直线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不同学生构建了教育体系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体系是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规律,构建一阶基础通识模块、二阶项目化专业模块、三阶创新创业模块。一阶模块基于创新创业等相关基本理论课程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性活动训练。该阶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实现最基本的技能与思维发展要求。
二阶是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块,面向主体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一阶教学活动主要是将“双创”实践体验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性项目课程,包括微項目规划、项目模拟情景体验等活动项目。三阶是创新创业强化课程教学模块,面向主体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的学生。三阶教学模块主要是在一阶与二阶教学基础上,积极引入优秀的创业合作伙伴,以及具有投资意向的校友等,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使学生有机会丰富“双创”实践经验,提高实战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三阶三主体”“双创”教育体系的落实重点
首先,建立“三层递进式”一阶基础通识模块。由于一阶基础通识模块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一阶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要以“全体学生”为主线,以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文综合素养、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五大维度为关键内容,基于选修与必修两大形式,形成递进式课程模式。
此外,考虑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综合自身发展历史、特点优势、专业设定等情况,增设生命安全教育、区域文化、户外技能训练等更具特色的选修课程,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实践、素养与技能的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为学生实现全方位综合发展作好铺垫。
其次,开展“能力递进式”二阶项目化专业模块。高职院校可以依照“基本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开发、综合能力提升”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式,并以不同学期、不同项目、不同阶段设置教学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与灵活性。
此外,高职院校可以设计多层次、多项目的教学情境,建立依托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社团活动、实践调研、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业内涵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双创”教育的“专创”融合,做到学生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同频共振。
最后,建设“平台递进式”三阶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第一,项目实践平台,即基于不同项目,综合学生实际水平,创设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技能比拼大赛和项目训练等,通过个人或小组评比形式,选拔高质量人才,以良性竞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成长。第二,高阶实践操作平台,即整合校内外资源,基于创新创业项目构建活动区域,包括专业实训基地、导师工作室等,使学生灵活掌握各项仪器设施的使用,积累更多的创新创业经验。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对接社会科技、工程建设、医疗民生,涵盖社会多个领域,承载着为社会输送各种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探索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创”教育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三阶三主体”的“双创”教育体系,能实现专业与职业、学业与创业的有效互通,从职业教育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角度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磊.新时代下创新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有效策略:评《学校创业教育引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3(3).
[2]王雅丽,何汶纹.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实践探索:评《创新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3(6).
[3]潘柏.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4]王雄伟,刘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重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
[5]孙卫兴.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建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12).
[6]桂海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路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12).
[7]崔艳艳.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5).
[8]张军红,王顺克,陈吉胜.高职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