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李乐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实践育人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从实践育人机制的内涵与要素、实践育人机制的四个环节、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实践育人机制;高校;教学改革
一、实践育人机制的内涵与要素
(一)实践育人机制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实践育人机制是指在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运行模式和规律。实践育人机制包括实践育人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教师需要积极地发掘、培育和推广各种实践育人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育人的机制,提高育人效果。
(二)实践育人机制的要素
实践育人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组成要素、功能要素和运行要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践育人机制的四个环节
(一)實践育人规划
实践育人规划是实践育人机制的第一环节,是为了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和计划。高校应根据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订合理的实践育人规划。
(二)实践育人组织
实践育人组织是实践育人机制的第二环节,是为了落实实践育人规划,组织和安排实践育人的各项活动。高校应根据实践育人规划,落实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等资源。
(三)实践育人实施
实践育人实施是实践育人机制的第三环节,是实践育人规划和组织的具体实现。高校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实践育人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实践育人评价
实践育人评价是实践育人机制的第四环节,是为了检验实践育人活动的成果和效果。高校应根据实践育人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三、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实践育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实践育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基础。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规划。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实践育人规划的前瞻性思考,为未来的实践育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强化实践育人组织的协同配合
实践育人活动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配合。高校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育人组织机制,使不同学科、领域、专业之间的实践育人活动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三)提高实践育人实施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实践育人的实施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要加强对实践育人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四)创新实践育人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校实践育人的评价应该根据实践育人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高校应该探索多元化评价手段,采用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育人评价。
(五)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管理体系
实践育人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是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管理体系,对实践育人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实践育人协同工作机制
高校应成立实践育人协同工作机制,由校领导、教务处、学工处、各学院等部门组成,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实践育人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部署和协调。
(二)推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教育+”模式,将实践育人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实践育人活动与教学活动融合发展。在课程设置中,高校通过开展工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育人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例如,高校可以成立“学生实践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育人活动,达到更好的实践育人效果。
(三)建立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是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心要聚焦平台和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高校还可以聘请专业实验师和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实际的挑战和完善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工程项目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和项目具体实施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实习教育,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实习教育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流程和实际工作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场所,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和实践。在社会实践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服务、义工项目、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和现场考察等方式,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高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五)推动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要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活动、优化实践育人活动设计、加强实践育人效果的评价考核机制等措施,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水平,加强实践育人教师团队建设。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互补性,可以共同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校应推动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将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实用的经验。
(六)加强实践育人活动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高校各部门和外部社会资源都可以成为实践育人活動的重要资源,高校应积极加强实践育人活动的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建立实践育人资源库、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实践育人活动的效率。
(七)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企业和行业是实践育人活动的重要参与方,也是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支撑。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和交流,通过开展实践项目、举办实习招聘会、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将实践育人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八)加强实践育人活动的评估反馈和监督管理
为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建立实践育人活动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对实践育人活动进行评估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加强对实践育人活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不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育人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高校需要全面加强各个环节的建设和协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与深度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和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霖.高校实践育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2]刘晓敏.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3]邢雅萍.“五育并举”视域下院校学风建设体系架构与实践[J].品位·经典,2023(2).
[4]白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6).
[5]樊丽娜.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23(3).
[6]郑传娟,毛玲朋,洪晓畅.高职院校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途径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7]王鑫.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拓宽实践育人途径[J].中国德育,2018(15).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PDCA循环原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1GY047;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学研究与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ZZYJY2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