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来林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盐水比重知识讲解课堂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例子。在学习盐水比重知识时,学生需要进行概念理解、分析解题方法以及实践方面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生活实际 课堂效率
引言
数学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在于呈现数学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将每个学生视为独立个体,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结合实际生活,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者展示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因为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培养这些能力。[2]
一、利用盐水比例分配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当前一杯盐水400克,盐和水的比是1:19,这杯盐水中盐和水各有多少克?
关于这道题,教材中仅要求学生知道盐和水各占盐水的[120]和[1920],然后按照求400克的[120] 和400克的[1920] 来进行解答。也可以先求出1份有多少克,再求19份有多少克。
实践表明,越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3]这道题,还有更大的生发空间,蕴含着更丰富的教学价值。
教学中,从这道题入手,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下四次深化处理。
第一层次:把盐和水的比变换为盐占水的[119],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条件可以有多种表述方法,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变化,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抓住关键句,理解题意,初步掌握理解题意的重要性。
第二层次:把盐和水的比改为“盐比水少[1819] ”,进一步改变条件,让学生知道在解题思路不变的情况下,要根据“盐比水少[1819]”,找出水有19份,盐有1份。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更明白同一个条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敘述方法,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一条件还可以怎样变化?生1:水的重量是盐的19倍;生2:水的重量比盐多18倍;生3:盐占盐水的[120]等。
二、利用盐水比例问题进一步引出问题
第三层次:条件不变,改变问题,即 “现在要把这杯盐水变为4%的淡盐水,你打算怎么办?写出你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此时静思默想,当老师提醒:“盐水变淡后什么不变?”不少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举起了小手。这一层次的设计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路清晰,生1: 400×[11+19] =20克; 20÷4%=500克,500-400=100克。生2:解:设加x克水,(400+x) ×4%=400×[11+19] ……
第四层次:如果条件仍然不变,改为: “现在要把这杯盐水变为10%的浓盐水,你打算怎么办?写出你的想法和计算过程。”这一层次的设计,相比前三个层次又有了发展、提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受上题影响,不少学生豁然开朗,说明只要加盐,抓住水不变来进行解题。
我继续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蒸发吗?请谈谈你们对蒸发的理解。”在场的学生们想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这引起了教师和全班学生的关注。
这位学生说:“我曾经看到过一块湿的布被太阳晒干了,我觉得这就是蒸发。”这个回答引发了全班学生的疑惑,他们都想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正确。教师也很感兴趣,让这位学生进一步解释他的理解。
这位学生解释说:“当太阳照在湿布上时,水会吸收热量,然后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就是蒸发。”他还补充道:“我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当我们把水倒在热板上,水就开始蒸发了。”
我非常满意这位学生的回答,并当众表扬了这位学生,并且将其作为课堂上的典范。全班学生也为他的回答鼓掌。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生活中的经历可以给学生带来启发,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4]
三、总结
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需要重新处理原题和提供足够探究时间空间,才能充分挖掘练习题的可取之处,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5]数学练习需要作适当变化,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变化习题时需要注意层次性、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活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习题。同时,习题需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习题还需要具有综合性,让学生在解题中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最后,习题还需要具有生活化,让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勇于探索,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7]
参考文献:
[1]黄淑美.谈“举一反三”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39):69-70.
[2]李万虎.浅议“举一反三”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84-85.
[3]沈国强.举一反三启智教育——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教育界,2020(03):8-9.
[4]石广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05):40-41.
[5]邹维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9(03):34.
[6]罗颜.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智慧,2019(02):137.
[7]曹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浅析总结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7(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