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提升整本书阅读品质

2023-11-29 17:29周文忠
语文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

周文忠

【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整本书阅读正式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以答题代替阅读、体验感悟不足、浅显阅读、以考代评等不良阅读现象,已经成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经典常谈》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采用强化自主阅读、注重活动交流、突出专题探究、实施过程评价等策略,提升整本書阅读品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阅读品质;《经典常谈》

语文自独立设科以来,就特别强调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教学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将之提升至语文“课程理念”的高度,再次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阅读指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位”[1],整本书阅读被作为新时代课改“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特别列出。同时,义教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又将整本书阅读直接列入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并给出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基本价值与定位:“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2]

由此可知,整本书阅读首先是有计划、有步骤、全过程、完整化的阅读;其次是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总结并运用多种适合的阅读方式,自主、感悟、体验式的阅读;再其次是倡导多渠道分享,小组间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研讨,分享阅读心得,收获人生智慧;最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促进生命成长,激发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丰富人文底蕴,切实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让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

据笔者调研所知,目前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有的以答题、测试代替真实的全过程阅读,有的是零碎化、肢解式的浅显阅读,更多的是缺失阅读主体的体验、感悟的伪阅读,等等。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经典常谈》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作为一本引导如何读书的书,能够引领初中生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这本书理论性强、内容广泛、部分引文生涩冷僻,加之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研究与指导中的缺位或失位,学生阅读时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以《经典常谈》为例,谈一谈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

一、强化自主阅读,改变以答题代替阅读的现象

整本书阅读常常因为时间有限,演变成教师布置题目、学生阅读寻找答案这样的以答题代替阅读的过程。义教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3]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学。就整本书阅读而言,它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觉研讨、自有所获、自成习惯的过程。其中,自主阅读是前提,自觉研讨是关键,自有所获是结果,自成习惯是目的。

“自主阅读”指学生每天利用一定时间进行阅读,主动完成师生共同制订的阅读计划。“自觉研讨”指学生能用一些符号圈出生字生词,标出重要词语、优美语句、疑难之处,简要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另外,可以根据书中内容自问自答,自觉思考作品的内容、观点、情感等。“自有所获”指学生能尝试概述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撰写读后感、制作微视频等。“自成习惯”指学生逐步养成每天阅读、圈点勾画、批注设问、自行总结等习惯。整本书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了检查学生自读《经典常谈》的效果,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任务:情境创设:学校举办“走进国学”阅读节,将推荐购买《经典常谈》并进行展区布置,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封面有内涵。负责人购买《经典常谈》时,发现有多种版本。比较不同版本,推荐一个与本书内涵最为契合的封面。

任务二:分类有创意。根据你的“自觉研讨”,将《经典常谈》中的十三篇文章进行分类,并简述理由。

任务三:宣传有个性。根据你的“自有所获”,写一句话、一副对联、一首诗,制作一张海报,自创一首歌,拍摄一段微视频等,进行宣传。

任务一指向作品主旨、风格理解。不同版本的作品封面主要有三种:一只小船;朱自清头像;《说文解字》拓片。有的学生认为,小船寓意这本书是畅游中华传统文化的“航船”,与作品主旨契合;大部分学生认为,《说文解字》拓片配上篆体文字,古色古香,与作品风格契合。

任务二指向作品内容重组。对目录分类,能够促进学生发现经典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有的学生根据功能属性,将《〈尚书〉第三》《“春秋三传”第六》《〈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划分为“史书”;根据内涵气质、思想学说,将《“三礼”第五》《〈诗经〉第四》《“四书”第七》划分为“为学修身”,将《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划分为“才智之士”。

任务三指向个性表达。学生根据对经典的理解、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审美、情趣,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作。有的学生赋诗:“说史谈经深北海,百家文论小南天。精言要义如何获,《经典常谈》纳万千。”有的学生制作海报,在海报正中书“经典常谈”四个行楷大字,中间、右上角、左下角分别画着旭日、红梅、墨竹,中间撰写对联“国学经典介绍眼光独到,传统文化读来通俗明白”。有的学生拍摄微视频,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经典内容、阅读心得等方面介绍,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仪态大方。

任务一聚焦自读后的第一印象;任务二聚焦自读后的思考,对单篇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任务三聚焦自读后的收获,诗歌写作、跨学科表达、跨媒介表达,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三个任务有助于学生养成整体观照意识,提升审美、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活动交流,改变体验感悟不足的现象

阅读是体验、感悟的过程,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在活动中去理解、分析、评价、运用、创造,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否则,知识只是一种符号和负担。

从形式上看,活动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外在活动有听讲、阅读、视听、写作、展示等,内在活动有理解、分析、评价、运用、创造等。外在活动具有外显性,内在活动具有内隐性,只有将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彰显活动的真正意义。阅读《经典常谈》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组织故事会、辩论会、展示会等活動,在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为此,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后,小刚选读《经典常谈》,产生了许多疑问,请同学们围绕以下任务展开辩论。

任务一:阅读《〈诗经〉二首》,选读《〈诗经〉第四》,思考孔子对《诗经》断章取义是否恰当。

任务二:阅读《富贵不能淫》,选读《〈战国策〉第八》,思考苏秦、张仪等说客是不是大丈夫。

任务三:阅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读《诗第十二》,思考杜甫、李白谁是更伟大的诗人?

任务一指向读书修身。阅读《〈诗经〉二首》,学生体会到君子要德才兼备、有礼有节、不畏艰险、矢志不渝。联系《〈诗经〉第四》,孔子对《诗经》断章取义是为了教化,培养像君子那样的人,为国家服务。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读书是求知与立人的和谐统一,既能丰富学识,又能修身养性、涵养品格。

任务二指向职业观。阅读《富贵不能淫》,学生体会到大丈夫要立足仁、义、礼等准则。联系《〈战国策〉第八》,苏秦、张仪等说客虽有“奇策异智”,但“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4]。他们不以天下为己任,不为百姓谋幸福,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作所为只求富贵、高位。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任务三指向思辨和探究。阅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体会到杜甫关心百姓疾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诗第十二》,李白用诗书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书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5]。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做人要有大格局。学生所持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是难能可贵的。

《经典常谈》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6]。三个任务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培养理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发挥了育人功能。

三、突出专题探究,改变浅显阅读的现象

“浅显阅读”是指对内容认知浮于表面的现象。所谓专题,即基于这部书独特价值建构的、需要通过探究去解决的重点问题。每部书都承载着独特价值,只有聚焦“这一部”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才能走向书的深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要求阅读的整本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贯通式的,一种是篇章集合式的。“内容贯通式”是指能够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叙事类作品;“篇章集合式”是指文选类的书,如《朝花夕拾》《经典常谈》。“篇章集合式”整本书阅读创设专题,要从这部书不同篇目之间的共同点或关联点入手发现其独特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共同点或关联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容、立场态度、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点等方面。《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温暖的回忆,理性的批判”是这部书的独特价值;《经典常谈》是一本学术散文集,共13 篇,“经典发展演变历程”是这部书的独特价值。相对而言,阅读《经典常谈》更需要理性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为此,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班级举办“大话经典发展演变历程”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讲述经典故事。选择经典中的一则故事,可以查阅资料补充,也可以发挥想象再加工,然后讲给大家听。

任务二:绘制思维导图。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一则单篇内容,并围绕经典形成的来龙去脉、内容要义、思想主张、写作特色等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任务三:说说阅读收获。结合经典演变发展历程中的思想主张以及先贤言行,从学习、交往、生活、修身等方面,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任务一经典演变发展历程中的故事有:仓颉造字、伏羲画卦、伏生护《书》、朱熹注《四书》、孔子作《春秋》、司马迁著《史记》、屈原创《楚辞》……通过讲述书中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初步了解经典中的内容。

任务二提炼关键词须把握单篇要点,如《“四书”第七》,多次强调“入德”“做学问”,关键词定为“为学做人”;《〈战国策〉第八》多次提及“策士”“游说之士”,关键词定为“说客”。绘制思维导图须将相关内容统整,如《文第十三》,扣住关键词“发展”,将与“发展”相关的人物、贡献、思想主张加以统整,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对文章发展脉络形成清晰印象,从而走向文本深处。

任务三阅读经典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有的学生说,孔子主张“慎言”,教育我们不要乱说话,否则“祸从口出”,这是从生活方面谈阅读意义。有的学生说,司马迁遭受宫刑仍能专心致志写《史记》,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仍要坚持理想,这是从修身方面谈阅读意义。

任务一探究经典起源。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探索经典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大致内容等。

任务二指向内容统整。围绕关键词将相关内容整合,使每部经典的演变发展脉络清晰化。任务三聚焦阅读意义。在阅读中,学生的人格、精神获得了较丰富的滋养。三个任务层层深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实施过程评价:改变以考代评现象

“以考代评”是指用考试作为评价手段。这样的评价违背了“少做题、多读书”精神,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义教新课标指出:“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7]不难看出,整本书阅读评价要关注阅读的全过程。

对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是一个自主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成果输出、阅读反思的过程,因此过程评价可从这些方面进行。“自主阅读”方面,可从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笔记、阅读习惯着手,即每天能否用一定时间,在课堂或校外完成师生共同制订的阅读计划;是否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不开小差;能否运用精读、略读等传统阅读方式和现代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是否熟练运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能否摘抄优美的、有哲理的、启发性的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能否边读边思考,做好批注;能否设计问题并作答。“完成学习任务”方面,学生能否积极参加展示会、故事会、辩论会、绘制思维导图等活动,分享读书心得,研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成果输出”方面,阅读后能否完成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或小论文,是否有自己的见解。“阅读反思”方面,阅读后能否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阅读《经典常谈》时,笔者和学生共同制订评价量表(略),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星级评价。阅读伊始,师生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和阅读评价量表,印刷后发给每位学生。阅读过程中学生依照评价量表自评、互评,再结合师评,阅读结束后评出班级“阅读之星”进行表彰。评星不是终极目的,只是手段:在“自主阅读”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任务”评价中,引导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在“成果输出”评价中,促进学生读有所获,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反思”中,鼓励学生分享阅读经验,发现、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

综上,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自主阅读是前提,活动交流、专题探究是基础,过程评价是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各有侧重的系列性学习任务,则是有力的催化和内在的驱动,贯穿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使整本书阅读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推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1][2][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31~32,33,34.

[4][5][6]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51,92~93,4.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
以“点”引“面”
“学讲”,让课堂灵动起来
行动导向教学在机床电气与PLC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细胞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如何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开展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