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歆歆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专注力”一词在幼儿的学习品质中,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就如“自控力强”、“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等,对幼儿的学习行为影响甚是深远,对人的一生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恩恩(案例中的主人公)因自身专注力水平低下引起的多种不良学习品质及行为影响了自身及同伴,故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明确学习任务、投放趣味性材料等多种策略来帮助恩恩提升专注力水平的探究。
关键词:专注力 大班幼儿 环境 学习任务 材料
一、探究的原因
个案分析:恩恩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淘气王”,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常常来告他的状,每天老师的嘴里也时刻会喊着“恩恩”的名字,其实注意力不集中的他,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常常不假思索就行动,行为不顾及后果,所以造成了许多事件发生后,在没有及时为自己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其他孩子都认为这就是恩恩的错,并没有给其任何解释的机会。[1]
二、探究的内容
基于恩恩这样的情况,本人翻阅了相关的资料:
根据上述量表,专注力是指幼儿将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自选的学习活动中,并能持续一段时间。“持续一段时间”是指幼儿注意力所能持续的时间,将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判断并统计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恩恩介于等级三与等级四之间徘徊的情况,对此,我尝试视频记录、表格记录等方式对恩恩进行个案的跟踪,根据观察跟踪的平均数据显示如下:[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指出:5-6岁儿童在集体中能注意倾听老师或其他人听讲。可是恩恩在学习中却易走神,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专心听讲,看似认真地坐在那里,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他的眼神没有正视老师,如果让他回答问题,他就答非所问或是愣在那里。
三、探究的根源
1.因素—环境无关刺激的干扰
查阅资料得知,幼儿的专注力受到性别影响较为显著。这一结论来自幼教专家李洪曾等专家“无错误校对时间”作为注意稳定性的指标,结果显示,男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不如女孩。此外,家庭的环境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调查,恩恩的父母都是年轻的90后,在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上放任自流,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孩子长时间的玩耍、看电视,不督促孩子早睡,造成睡眠不足,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面前经常表现出负面的榜样,对其漠不关心,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品質。[3]
四、探究的策略
1.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嘈杂的环境,对自控能力尚未成熟的大班幼儿的干扰就会越大。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能帮助幼儿尽量的避免环境因素而受到的影响。在美工坊活动时,我特意为恩恩选择了一个相对人均面积大一点的地方,同组的幼儿数也减少了2位,由6人一组调整为4人一组,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不断的提醒和鼓励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家长会与家长做了一次深度的沟通,希望在家中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表,使恩恩慢慢的调整生活作息,争取9点上床休息,并请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当恩恩在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意的打断,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因为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就这样,恩恩单独完成任务时间明显比之前时间持续性延长了许多。[4]
2.明确活动区域的学习任务
我们在组织活动中,要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比如在操作活动中,恩恩经常因为走神,导致在大部分的操作活动中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无法完成任务,长时间持续这样的状态,让其觉得“我不会做也可以不用做”的错误想法,所以教师要告知恩恩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根据他的能力发展水平,体现多维度的操作方式。[5]
3.投放趣味性的活动材料
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效性、提高注意力。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兴趣直接引起的,这种直接兴趣曾被杜威认为是“支配注意力和激起思考的力量”如果缺乏这种兴趣,幼儿“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项活动”。至今将近2个月的调整,现在班里的孩子每天告恩恩状的次数明显少了,在教学活动中,偶尔还能看见有只忽举忽放的小手,当然我会抓住每一次他举手的机会,让其能多建立自信,提高自控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专注力水平。后对其进行2周的跟踪,平均数据显示如下:
策略后--恩恩在各活动中持续性量表 总时间:25分钟
其实,幼儿的专注力并不仅仅是这样的个案,现普遍调查,有小部分的大班幼儿都存在着一定的注意力分散、爱动、活动中游离持续时间较长的现象,教师在对个别专注力水平较弱的家长做好沟通的同时也要将专注力对幼儿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与家长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协商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6岁儿童学习于发展指南》 2012.8
[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 2012.4
[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心理学》 2007.8
[4]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行为观察指南》 2008
[5]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早期教育》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