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作者意图 促进历史解释

2023-11-29 17:32:48张辰安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玄鸟梁启超时代背景

张辰安

一、“辨别作者意图”路径阐述

从历史学中史料的维度来看,无论是人为书写的文字史料还是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意图。《新课标》还列有图像史料和音像史料,诸如绘画、雕塑、照片、录音、纪录片等,虽然许多是真实场景的记录,但他们背后都有摄影师、画家等“创作者”的存在,也无法避免“作者意图”的存在。[1]诚如课标所言,“史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即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其中阐述的正是作者个人因素对史料的影响。

笔者认为,要辨别作者意图,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切入点。

其一,立足特定时空,了解史料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信仰、文化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等。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编写史料的目的、偏见或意图,也能帮我们找出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意图。

其二,对史料本身蕴含的信息进行评估与辨析。首先是对史料信息的提取,包括阅读原文、辨别出处、作者;判断材料所处时代等。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挖掘其中的间接信息,评估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应考虑的则是史料的受众和阅读背景,不同的受众和阅读背景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意图和写作风格。許多史料在流传过程中,都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不乏对前朝材料的选用,甚至是曲解,这就需要我们在选用、分析材料时,与原文进行比对。

其三,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理解时人和时代。在辨别作者意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结合多种史料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以作者意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相关结论,加深理解。文本中的作者意图直接反应的是个人的观点,而对作者意图的辨别也是通向时人与时代的桥梁,其间接反映的可以是一个团体、一个阶级的观点与意图,甚至是一个时代背后的历史信息。

二、“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实践举隅

(一)聚焦图像细节,窥见创作者目的

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常用史料,包括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地图、雕刻等视觉图像。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签订”的教学片段为例,教师出示《南京条约》签订图(版画):

教师同时指出,据学者研究,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安妮·布朗军事版画、素描和水彩画收藏”的《签订图》版画(上图)原件,是目前存世最早、保存最完善的《签订图》版本,极具研究价值。该图由英国陆军中校约翰·普拉特绘制原稿,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资深制版师约翰·伯内特制版,1846年4月20日,由伦敦市议员、著名印刷商弗朗西斯·格雷厄姆·穆恩爵士印刷出版……在《签订图》右下角,绘有“永远和好”中文字样的钢印图案。

接着,教师提问,从图片中可以发现哪些值得思考的细节?可引导学生从画面主体、人物衣着、场景布置等角度提取图片中的表层信息。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信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从原画作者、制版师和出版商的身份可以看出,该图的绘制、印刷与英国军方、政府有着紧密联系,作者借助这一作品,意在宣扬英方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成果,隐含政治宣传的目的,彰显英国国力;画面正中的英女王画像也表达了作者对英国、对英国女王的忠心;“永远和好”的钢印淡化了鸦片战争这一殖民战争的非正义性,美化了鸦片战争。教师进一步指出,画面正中突兀的出现了一条宠物犬,对于严肃的签约现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小狗在西方绘画传统中具有“忠诚”的含义,出现在这副图画中,不仅表达了中国对英国的妥协,也再次彰显了英国的“阳刚之气”,以扬国威。

(二)关联神话传说,领悟传播者意图

神话传说作为口述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流传的过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时期,神话传说也根据时代而流变。以《中国古代的法制与教化》中“中国古代的教化”教学部分为例,教师在讲解商朝起源的过程中,首先提到:关于商朝祖先的降世,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玄鸟传说,并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诗经·商颂·玄鸟》

材料二: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楚辞》

首先,学生阅读两则史料,找出两则史料的异同。两则史料都提到了玄鸟降世与商朝先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最大的不同,则在于《诗经》中描述简略,并将玄鸟与“天命”相联系,而在战国时期的《楚辞》中,一方面描述更为详细,另一方面则抹去了“天”在相关神话中的记载,而“喾”作为上古五帝之一,被引入了神话。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商颂是商朝史诗,可以看作是商朝先民的集体记忆,而《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是我们所熟悉的屈原。两者相同主体的神话却出现了不同的描述,其原因为何?可以得出,商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需要为自己的权力来源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因此以“天命玄鸟”作为祖先降世的原因,不乏对自身权力合理性的宣传;而《楚辞》的相关记载中添加上了高辛与帝喾的帝王世系观念,玄鸟也不再是天神的使者,而是帝王的使者。结合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王室征战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神话作为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由于其宣传作用,其流变的背后,也体现了时代背景的演变。

教师接着提出,玄鸟降世是商朝先祖降世的传说,而关于历代先祖降世的神话传说并不只有玄鸟传说,并出示材料:

材料三: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史记·秦本纪》

结合材料三、四,请同学们分析,通过商、周、秦三朝帝王降世的传说,可以发现什么共同点?无论是玄鸟还是巨人,都带有玄幻色彩,各个君王的出生都不寻常。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流传于世间,为后世所记载?结合先前分析过的时代背景,便可得出降世神话本身都有其存在的目的,无论是君主宣扬还是百姓流传,都将历代帝王的出身渲染出了非凡的“神迹”,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彰显自身的不凡,渲染君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以此服众,巩固自身统治。关联上述神话传说,不仅可以领悟传播者意图,也可以折射人类早期文明的时代特征。

(三)比较文献观点,理解时人价值观

文献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最常见的史料,包括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等。以《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中“晚清科举制的变革”这一教学片段为例,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八股取士,为中国痼蔽文明之一大根原。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教师提问,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898年前后,梁启超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思考,并积极行动,希望能够对科举制度进行变通;而在1910年,科举制遭到废除以后,梁启超却反而转头支持恢复科举,认为它“非恶制也”,可以帮助中国消灭“贵族寒门之阶级”,让中国百姓“不待劝而竞于学”。接着教师以“梁启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变化”设问,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两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随着作者经历的变化,其发表文本的意图也会随之变化,文本的内容及观点也会改变,几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分步骤把握史料的表层内容及深层意图与背景,真正做到理解史料,从而利用史料完成历史解释。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设问:“梁启超对科举态度的转变是否矛盾?”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进行思考、对比,同时也要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关注史料产生的时代,还要将材料放在长时段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变化与其个人经历及当时的国情息息相关,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都是梁启超对中国自救道路的探索与思考,始终以“救亡图存”为其价值观。教师继续出示材料:

材料三: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向使当日者,不废科举之制度,但稍稍改易其课试之程式。

——杜亚泉《杜亚泉文选》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分析可以发现,后来主张恢复科举的并不只有梁启超,这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教师就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补充:科举制被废除后,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选官,二是政治失序。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官制度,是政治架构中的一部分,科举制的废除让很大一部分人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最终加入军队。而政治上,出现了很多军人从政的现象,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就是典型的政治失序。因此,随着时代演进,恢复科举又成为了部分时人的共同思想。无论是梁启超,还是孙中山,还是杜亚泉,他们发表的文章具有传播性,是旧时“媒体”的一部分,通过发表文章,可以将自己的立场、观点公开,并鼓舞时人,宣扬自己的主张,其中都含有作者自身的意图。梁启超观念的反复,实际上折射的也正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

综上所述,辨析作者意图作为水平4的要求,课堂实践难度较高,因此需要教师对这一目标进行分解,搭建课堂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向前,渐次深入。通过以上三个课例,笔者借助图像、口传、文献等不同史料类型,呈现了剖析单则史料细节、横向关联史料、纵向对比史料等多种途径,开展了从提取表层信息、辨别作者意图,到理解时代特征的目标递进的教学实践。实践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注释】

[1]张耕华:《“史料教学”三题——再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提几点建议》,《历史教学》2021年第13期,第50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5页。

猜你喜欢
玄鸟梁启超时代背景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2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30
玄鸟“燕子”原型探究
北方文学(2017年24期)2017-09-06 08:41:53
玄鸟(七绝)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5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