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会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023-11-29 15:18黄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摘    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华南师范大学“会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坚持“四个统一”原则,即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相统一,明确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教学的多元方法及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会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40-05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深刻回答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1]。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2]。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比较突出,同时,师生也更加关注专业课程的专业教育属性,因此,容易忽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课程相较于公共基础课程而言,课程数量较多,授课学时更长,因此,学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及价值观塑造上也更容易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尤为重要,需要特别关注。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程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效果的知行合一,是回归课程育人使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休戚相关。课程思政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54年全国中学教育会议和同年发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3]。2005年,上海率先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由此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

高德毅等人指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吴月齐认为,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和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5]。肖香龙等人提出,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师德师风紧密相连,强调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精神范式在课程中的提煉[6]。张晨宇等人认为,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是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源和价值旨归[7]。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研究者大多认为,其是坚持在“大思政”背景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凸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通、融合。文章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界定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形成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

人无德不立。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提出:“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8]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方可大有作为。高校应如何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9]。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融入学生的血液,使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2.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师“育才育人”的核心使命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一位优秀的教师,既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也要以“传道”为使命,在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发挥积极作用,做学生学习知识和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教师必须担负起“育才育人”的核心使命,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传播思想和真理。

3.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德国民主教育家F. A. W.第斯多惠(F.A. W. Diesterweg)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全人,让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指出,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作为现实的人,就其精神发展来说,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和知情意的统一。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回归课程育人的初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锻造品格,进而培养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学生。

三、“会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

“会议管理”是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会议产品的设计与运营、会议产业的发展及前瞻等知识,授课对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在“金课”建设背景下,“会议管理”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突出了“活动大系统”的整体观念,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让课程“立”起来;建立了符合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让知识“新”起来;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让学生“忙”起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相统一,让课堂“活”起来。具体如下。

(一)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让课程“立”起来

“会议管理”课程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在深入研究会展行业发展趋势、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会议管理”课程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无缝衔接”,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让课程“立”起来。教师深挖思政元素,将爱国精神、红色文化、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会展职业道德素养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教师通过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载体,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让知识“新”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会议管理”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知识“新”起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综合实验、行业见习、红色研学、会展专业赛事等环节,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将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远目标中。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让学生“忙”起来

“会议管理”课程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忙”起来。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尊重、关怀、信任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优化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将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频率增加,互动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具有共同学习愿景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相统一,让课堂“活”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表现为教学环境多元化、教学资源立体化及教学手段智慧化。“会议管理”课程顺应这一趋势,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利用学校砺儒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信群、腾讯会议等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将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有机结合,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通过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互动式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和思想认同。

四、“会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明确课程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会议管理”课程紧扣这一标准,以人才培养成效为重心,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结合,促进课程形成“学校育人目标+专业育人目标+课程育人目标”的建设形态。学校育人目标层面,华南师范大学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自主发展”为本科教育理念,以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创新人才”的“双优”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两翼”课程體系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育人目标层面,华南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立足珠三角经济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为会展活动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备专业服务精神、行业洞察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卓越执行力的专业人才。课程育人目标层面,教师通过系统讲解会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用唯物、客观的思维方式思考会议运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会展职业道德意识和会展职业素质。

(二)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会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承载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具体如下。

1.“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融入

“四个自信”凝聚了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为“会议管理”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在讲授“会议产业发展的推动要素”知识点时,涉及很多重大会展活动,如世界互联网大会、APEC峰会、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奥运会、亚运会等,而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举办国家或地区具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以及繁荣发展的经济、金融、科技、物流、住宿、交通、通讯等配套产业活动,需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展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会展案例的介绍,学生认识到强大的中国是办好这些重大会展活动的最有力支撑,由此证明中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伟大的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感。

2.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讲授《会议的起源与发展》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系统梳理会议的起源、发展及未来趋势,其中,涉及中国会议市场时,重点讲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会。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铸就了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这些伟大精神都是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元素。在“会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知识讲授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介绍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将其和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进行前后呼应,通过回顾四十年的改革历程,阐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元素融入

当今世界,各种风险交织,威胁着全球和地区的安全。面对挑战,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在讲授“会议产业的构成”知识点时,教师结合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来阐述复杂的外部环境给会议产业带来的影响。例如,在疫情冲击下,很多大型会展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一些会展活动或取消,或延期,或转为线上。疫情发生后,各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国通过捐赠疫苗、派遣专家、技术转让等形式援助发展中国家,展现了大爱无疆的中国精神,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会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融入

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除了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赞助单位外,还需要大量辅助人员的配合,如翻译人员、安保人员、技术人员、志愿者等。2017年,在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举办期间,华南师范大学近千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选拔,来自19个学院的145名学生志愿者围绕开幕晚宴、欢迎酒会、商务考察等项目开展服务,学生志愿者的表现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在“会议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身边的案例讲述学生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时刻牢记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职业道德素养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讲授“新会风的产生背景及影响”知识点时,教师引入了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调研、文件、开会等八个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对于“会议”的要求非常具体: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要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教师对新会风背景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在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的指引下,会议的规模、期限、形式、场地和经费等都有相应改变,我国会议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政府会议数量减少,会议形式趋于简化。新会风推动了会议组织者主动求变,积极创新,以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合时政案例开展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会议市场的结构和现状,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观、道德观的引领和塑造,使学生明白未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保持自我约束、守住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三)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方式

“会议管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特征,采用多元方式开展教学,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及针对性。

1.故事讲授方式

课程思政不是“硬灌输”,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解惑之根本。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挖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用唯物、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会展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进而使学生主动承担对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责任,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建设性地参与社会事务。故事讲授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亲和力,也更受学生青睐。

2.案例剖析方式

教师通过模拟或者还原案例中的一些场景的方式,剖析典型会展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案例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切实感受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贴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探索传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结合微视频、漫画、直播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互动讨论方式

互动讨论是“会议管理”课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例如,在讲授“会议附设展览”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会提供一些会展案例的相关背景资料,并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相关文献。开展课堂互动讨论时,教师一般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从会议主办方、与会者和参展商等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去思考会议附设展览的价值及其与一般商业性展览的区别。在组间分享与问题研讨环节,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点评和释疑。学生在合作探究、扬弃创新的学习与实践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方式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了特色移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专业认知见习或者行业实践[10]。近些年,华南师范大学在组织学生赴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广州CPF国际宠博会、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知名展览和会展中心进行考察学习的同时,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会展专业赛事,实现以赛促教。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多元活动的参与也培养了学生的包容精神,提升了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责任担当的公民意识和主体精神,给专业教育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

1.基本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正确。在开展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时,首先应明确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塑造期,需要教师给予正面引导和强化,因此,目标导向正确是最基本的原则。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不能脱离专业孤立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否则专业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会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專业特色、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第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对量化指标进行分析,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其可操作性强,但对于价值引领、精神提升等效果难以量化。质性评价是指通过描述性手段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在价值判断上具有优势,但主观性因素会影响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实现两种评价模式的优势互补。

2.评价方法

第一,专项评估与随机督导相结合。专项评估是专门针对“会议管理”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的全过程评估,涉及课程目标的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方案的完善、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课件的打磨等多个维度,考查教学过程是否遵循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毕业要求及课程的教学目标。随机督导是指不定期开展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评估,一般通过随堂听课、与师生的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督导成员由学校教务处、学科评议组及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构成。

第二,自我评估与多元评估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自我评估关注的是课程思政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教师通过撰写自评报告,系统总结其政治立场、职业修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如何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提升,反思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多元评估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本学院专任教师、学生、校企合作企业等。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及学生成长五级指标,涵盖了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三,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变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平时作业的比重,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形成性评价由考勤、前置性作业、课堂交流、课后提炼等环节构成,占比50%,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创新能力及将理想信念融入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结果性评价以考试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比50%,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具体指标包括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课程学习动力提升情况、专业认可度等等。

总之,“会议管理”课程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当中,通过多元主体的合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使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五、结束语

“会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始终遵循立德树人这一导向,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围绕“会议管理”课程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及爱国主义精神”(思政目标)融入专业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会议运营与服务管理等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活动思维思考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将课程的作用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输转向为学生全方位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个人全面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结课后的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认同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积极尝试。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中的互动更加频繁,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学业方面,也包括学生的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既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品格,又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探索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实践路径,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兴华.以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为重要遵循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9.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  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3):43.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

[5]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

[6]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7]  张晨宇,劉唯贤.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核与生成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40.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线装书局,2007:3.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0]  黄玲.项目教学在会展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43.

收稿日期:2023-01-30                                                          修回日期:2023-04-07

作者简介:黄玲(1979—),女,湖南汨罗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红色旅游。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旅游类课程的价值意蕴与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基于OBE理念视角”(2022GXJK179);202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党建研究课题“以

红色文化为载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2022BK043);2022年华南师范大学党建创新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会议管理”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