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
摘要:在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耐久跑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其成为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项目。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着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耐久跑教学的难度,学生参与度较低,兴趣不高。为了改善教学现状,发挥耐久跑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需要从学生层面出发,将新颖的耐久跑教学方法融入实践中,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耐久跑项目中。基于此,文章对耐久跑教学法进行研究,以便为初中体育耐火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耐久跑;初中体育;教学方法
耐久跑对部分初中学生来讲存在极大的难度。有的学生在跑步时“半途而废”,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接受耐久跑的特殊训练,导致耐久跑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解决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耐久跑方面的诸多问题,促使初中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耐久跑训练中,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1初中耐久跑教学的必要性
人的耐力素质极为关键,其与人类的心血管机能、供血系统功能及运动能力息息相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耐力素质的缺失对其未来的成长危害较大,容易让其出现各类生理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耐久跑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的耐久跑训练,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耐久跑作为田径项目的核心内容,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狀态去面对初中的学业,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2初中体育耐久跑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2.1学生自身因素
在初中耐久跑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学生参与度不高,与学生自身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一方面,部分学生缺少锻炼,身体素质有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心肺功能不足,导致其在耐力跑项目中无法坚持跑完全程。部分学生在耐久跑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调整呼吸节奏,无法实现跑动和呼吸的配合,最终不仅无法完成训练任务,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不适;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耐久跑的热情没有被有效激发,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于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耐久跑训练要显得枯燥得多。其本身内容缺少变化,在长时间的跑步训练中,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另外,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对田径运动关注较少。上述原因导致耐久跑教学项目难以推进,也就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2.2教学方法因素
耐久跑训练项目较为特殊,对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等要求较高。在传统的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多数情况下以命令的口吻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以标准化的目标判定学生的体育能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学中一些刚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这对部分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将耐久跑教学作为一项强制性任务,所运用的训练手法、场地和时间相对固定,导致教学的趣味性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再加上教师指定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在考核评价中忽视了学生态度和能力的转变,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和先天的身体状况等。
3提升初中耐久跑教学效果的方法
3.1加强耐久跑基本动作的练习
初中生的心肺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体育活动中供应能量的能力不足。在高强度训练时,学生的身体情况会限制耐力的练习水平。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耐力素质,教师需要合理加强耐久跑基本动作的练习。在训练前,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方法、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耐久跑训练中,需要加强基本动作的练习,要设法确保动作的轻松、合理,另外还要调整好上肢前倾的程度、步幅的大小,并要求学生在跑步中保持“前不离手、后不离肘”。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轻松的耐久跑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合理分配体力,使学生完成长距离跑。学生在第一次跑步测试时如果跑不出好成绩,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对以后的练习也会丧失信心。作为体育教师要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缩短跑步的距离,借助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继续加强跑步训练,直到顺利跑完全程。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做排球游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围成一个圈,另一组的学生站在圈里。外围的学生可以用排球去“砸”圈里的人,被“砸”到的人要追赶上“砸”他的人才算游戏结束。
3.2注重耐火跑的技术传授
在加强耐久跑基本动作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将耐久跑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合理地分配体能。首先,纠正学生的跑步姿势。在耐久跑项目中,跑步姿势是最关键的,学生在跑步中容易出现“脚后跟跑”“后仰跑”等错误动作,因此,体育教师需重视对跑步姿势的纠正,以提高学生耐久跑的成绩。在跑步中,脚掌必须先落地,并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前脚掌支撑方式的过渡,整个动作中切不可后脚跟先落地。其次,指导学生耐久跑的体力分配。在耐久跑项目中,体力分配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赛道和学生的体能情况限制不同阶段的速度。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爆发力很强,通常起步比较快,可是跑到后半程就几乎没什么力气了。所以,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力分配的指导,帮助其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最后,跑步节奏与呼吸配合的教学。在耐久跑过程中,跑步节奏和呼吸节奏都很重要,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防止体力的减少。无论是采用小步跑还是大步跑,呼吸节奏至关重要,一定要控制好,以免使跑步速度受到影响。
3.3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
耐久跑训练相对枯燥乏味,不像篮球和足球等训练内容具有多变性。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合理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在耐久跑训练中需要重视训练方法的创新,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训练方式,借此保障教学质量。
3.3.1采用图形跑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多数的耐久跑训练都是在操场让进行的,导致学生对训练场地失去了新鲜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改变跑步路线,选用折线跑、穿插跑、圆形跑等方式,合理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下面以图形跑教学实践为例,介绍采用图形跑方式确保教学效果的注意事项。
首先,科学设计耐久跑的线路。教师需结合耐久跑训练目标和学生体能情况,将十字交叉跑、梅花形耐久跑等形式相组合,使跑道存在多种变化形态,从而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通过跑道的不断变化,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训练时充满欣喜和好奇,在感受训练乐趣的同时,对耐久跑树立信心,科学提升耐久跑的训练成绩。
其次,有效调整运动场地。教师在实施图形跑教学创新时,为科学提升耐久跑的训练效果,需要结合学校的资源情况完成对训练内容的优化和跑道图形的设计调整。举例来说,针对运动场地欠缺的学校,在跑道设计时可尽量缩减跑道的半径(圆形跑道),同时利用复杂和多变的跑道形式,确保跑道的长度足够,以科学提升训练效果。教师在提高教學质量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改善身体机能,提升综合素养。
最后,控制好运动强度。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可使用档案管理教学模式,为学生建立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并通过训练的前后对比,综合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在开展耐久跑训练前,教师要实施全面的摸底调查,并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调整训练的强度,以免学生出现生理不适的现象。依照摸底情况为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选择不同的训练强度,确保教学训练强度与学生的基础相符,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避免学生出现损耗过大等问题。
3.3.2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游戏竞赛
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也可以组织游戏竞赛,巧妙借助学生的竞争心理,调节相对枯燥的训练气氛,提升教学效果。现实教学中,接力比赛或小组长跑比赛均属于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确保小组实力的平均,保障比赛的公平性。赢得比赛的小组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优化课后整理放松活动
耐久跑的运动时间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负荷,如果在耐久跑后没有及时进行整理放松,将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压力。基于此,课后整理放松活动的设计与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后整理活动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肌肉放松,这样的方式难以在第一时间让学生的运动神经恢复到安静状态。为此,在中学体育耐久跑课堂实践中,可以采用小游戏、听轻音乐配合拉伸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后整理活动,实现放松的目的。在学生课后整理的过程中播放一些音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使其跟随音乐节奏调整呼吸和步伐,可以让学生疲惫的状态得以缓解。
3.5创新评价机制
除了上述耐久跑课堂教学策略外,创新评价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教学中会以学生的最终成绩作为课堂学习的评价结果,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提升这一指标。为此,初中体育教学中需创新评价机制,特别是在耐久跑训练方面,要丰富评价的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确保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只有创新评价机制,初中体育教师才可以直接看到教学评价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激励作用,借此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结合现实经验可知,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评价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转变,以综合性评价代替单一评价。与此同时,改变评价的重心,让形成性评价占据主导,逐渐取代结果性评价。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素质、学生的精神品质等开展,确保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此外,还要增加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借此激发学生对耐久跑训练的热情,助力学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4结论
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实施教学设计期间,教师需要选择新颖的耐久跑训练方法,借此保障体育课堂的趣味性,科学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现实中可通过注重耐久跑技能传授、加强耐久跑基础动作训练、重视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传统评价机制等措施,提高初中体育耐久跑的教学质量,让初中体育教学更富有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