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讲好越剧故事”的原则和策略

2023-11-27 06:39王晨蕾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越剧中国故事

王晨蕾

摘要:越剧具有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的属性,集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展现出独有的中国精神、中国创造、中国气魄,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越剧融入国际中文课堂,对于创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国家文化、助推汉语推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故事;越剧

越剧是中华文化当中的典型文化符号,兼收并蓄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智慧对象化、具体化的产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对外传播要求。[1]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国际中文教育为渠道,融入越剧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中国戏剧的重要性

(一)文化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这是因为: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恰如其分使用目的语,学习者必须对该语言背后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有所掌握。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所培养交际能力的内核。第三,随着学习深入,外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更为强烈的了解需求,甚至希望系统、专门地学习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所以,国际中文教育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一定的文化学理论应当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2]

(二)戏剧教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联性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遵循的一般规律来看,教学过程应是 “教学用语输入—对话表达输出联系—语法规则内化吸收—语言技能操练—社会语言习得—沟通交际能力提升”。[3]只停留在 “语言技能”训练阶段是目前多数国际中文课堂的缺陷,学习者很难将所学内容运用在日常交际中。戏剧毫无疑问是离人最近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沟通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将戏剧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让学习者处于近似真实的社会交际情境中,可让学习者沉浸到目的语交际模式当中,将语言形式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具体活动对目的语进行内化、输出、交际和操练,进而服务于提高交际能力这一重要目的。同时,一台成功的戏剧演出需要各方面的通力配合,这对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员来说,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共情能力。在排演戏剧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导演作用,决定教什么、如何教,而学生作为演员主要是根据先期已经掌握理解的指令行动。这有助于学生情绪放松、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践了 “以生为本”的主动参与式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越剧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操作性

越剧的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跨文化传播倾向,这为越剧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4]越剧与国际中文教育联系起来,具有如下优势。

1.越剧的选材。越剧多以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这类选材为主线。如凄美的梁祝之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陆游与唐琬的遗憾等,展现了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越剧以爱情为主线的曲目易于使外国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2.越剧的表演。越剧的表演真切自然,典雅动人,极具江南才子佳人的灵秀之气,特别是 “坤生”的表演,很好地将儒生的书卷气与少女的俊秀融为一体,极具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美的陶冶。

3.越剧的语言。越剧的剧本语言中,曲词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作用。一般用韵文写成,配合曲调演唱,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同时,曲词的重要作用为抒发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又有浓厚的抒情性。汉语的特殊之美在于音韵美,越剧作为一种由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抒情性地方戏曲,别具音韵之美。如越剧 《西厢记》“赖婚”一折中,红娘送信给张生,邀请他参加崔老夫人的宴席,张生满心欢喜,赶紧洗漱打扮,一边借着月光打量自己的模样,一边询问红娘:“红娘姐,你看我这双鬓如何?”红娘揶揄道:“你光油油滑倒苍蝇,你酸溜溜酸倒牙根!”叠词与韵律的运用,形象表现出张生的喜悦。越剧唱词中这些幽默诙谐的修辞,可以使外国学习者形象感知汉语 “言内意外”的语言特点,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的交际文化。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差异客观存在

国际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越剧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别具地方色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从教学的选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没有很好地考虑外国学习者在意识形态、文化理念、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忽略外国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很难被外国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接受。

(二)翻译不当导致误读

越剧融入国际中文课堂必然涉及越剧的翻译问题。越剧在对外翻译宣传中,没有很好地兼顾语言的准确性、文本表达的可读性、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等原则,时常出现语言性翻译不当和文化性翻译不当情況,不利于外国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如将越剧翻译为 “中国歌剧”,容易使海外学习者将中国越剧与西方歌剧混淆。但实际上,西方歌剧是一种较为单一的艺术形式,主要以演唱为主,而越剧则是一种集合唱腔、音乐、动作、眼神、布景、服装等多个因素共同呈现的艺术形式。

(三)教材形式体例单一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主要凭借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戏剧教学缺乏专门性、针对性、分层次的教材。国内一些 “走出去”的戏剧图书大都是把一些国内畅销剧目直接翻译成外语输出海外,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外国学习者面对晦涩难懂的译本,很难真正理解中华戏曲文化。同时,国际中文教育大部分教材体例多是按照段落原文、生字词讲解、意思及用法注释、语法搭配、配套同步练习来编写,对文化知识的涉及比较缺乏。文化知识的补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教材涉及中国戏剧时几乎都是围绕中国京剧展开,这很容易让外国学习者误认为中国戏剧即京剧。戏剧教学需要充分利用音像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大部分教材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挖掘仍然不够。

(四)戏曲、文化相互分离

语言技能的教学是当前国际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业界对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在课堂上的实践应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理论指导,戏曲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课上虽出现戏曲内容,但在教学时没有从文化角度进行充分讲解,语言和文化相分离。杨继洲主编的 《汉语教程》第一册 (下)第二十二课 《我打算请老师教我京剧》中课文节选如下:

老师:今天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爱好。谁先说呢?

玛丽:老师,让我先说吧。

老师:好,你说吧。你有什么爱好?

玛丽:我的爱好是看京剧。

老师:你喜欢看京剧?

玛丽:是啊,非常喜欢。我还想学唱京剧,打算请一个老师教我……

这段话围绕爱好展开,其中涉及京剧,该词也作为本课词汇出现,但老师一般都会将词汇融入课文和语法的讲解中,在具体语言操练的过程中,重视句型与语法操练,很容易忽略文化要素的讲解。

(五)戏剧教学存在问题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所应追求的目标和愿景。如何将戏曲教学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结合起来,这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同时,每种教材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法为依据,教材是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戏剧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要多样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戏剧教学,这方面的改革探索所下功夫还不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进而导致教材编写的单一化。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

(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国际中文教育课堂因其具有的跨文化传播色彩,企图用一种教材、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戏曲教学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戏曲教学必须树立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思维。在研究范式上,要改变过去思辨研究的范式,对重点国别的戏剧教学进行调查实证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中戏剧教学策略。[5]

(二)中国故事,本地讲述

本土教师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极具优势,具体表现在本土教师的生活、知识与情感更加贴近学习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中文教育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化本土教师的培养,加强海外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培训,将语言技能和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尽快培养出更多懂中国的本土教师。另外,要有合作共赢的战略思维,充分利用本土教师资源,加强合作。帮助本土教师组织教学研究,更好地实施汉语推广与文化传播的中长期计划,编写出更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专门性的中国戏剧教材。应充分重视和吸收民间教育文化社团力量参与到本土化师资建设与合作过程中。如越剧近年来呈现消费市场萎缩、观众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倒逼越剧积极破圈。在这方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走在了前面。小百花越剧团借助 “两微一端一抖”、游戏载体、“剧场+”复合经营发展等创新形式,将传统越剧文化资源转化融入当代生活文化样态,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粉丝。其相关思路,为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戏剧教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经验。[6]

(三)去粗取精,兼收并蓄

据统计,全国有300余个剧种,面对内容庞杂的戏剧素材,国际中文教师在对戏剧故事内容的选择上应更贴近传播对象的文化需求,尊重传播对象的文化传统,兼收并蓄促进中国戏剧与当地不同文化的交融,使学习者易于接受。在这方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积极探索,如 《马龙将军》改编自 《麦克白》,给越剧增添了一分刚健、雄壮之气概。剧本将该剧的时间隐约定位在中国春秋时期,将远古的饕餮纹运用于舞台,巧妙地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越剧中该类改编戏剧不仅深受国内观众的欢迎,在国际上也屡次获奖,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戏剧跨文化传播的巨大潜力。这些成功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剧融入国际中文课堂的蓬

勃前景。[7]

(四)以生为本,尊重差异

各类剧目具有不同的中心主题,在戏曲主题的选择上,国际中文教师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选取较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主题。人类情感心意相通,艺术可打破文化种族界限,优秀剧目能够引起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例如,越剧 《牡丹亭》和 《白蛇传》故事性强,且都体现了人类共同思索的永恒话题:爱情。《白蛇传》是 “摆脱传统藩篱,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牡丹亭》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思考,这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主题上近似,对外国学生来说易于接受。

(五)因势而变,因时而进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传承、发展、包容、创新。国际中文教师在进行戏剧文化教学时要选择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创新性的剧目。在紧跟时代潮流、剧目年轻化创新上,越剧卓有成效。上海越剧院改编的越剧 《甄嬛》独树一帜。电视剧 《甄嬛传》自开播以来已累计播放百亿,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上海越剧院从该剧中抽去宫斗部分,以 “情”为内在支撑架构全剧。重 “情”的内在线索与越剧具有的阴柔唱腔、抒情的特点很好地契合。在剧本改编过程中,编剧 “换形不换神”,在保留原著中最具有张力人物冲突和情节线索的基础上,弱化宫斗,着力刻画人物的情感经历,表现出主人公至死方休的爱情观和永不分离的姐妹情,获得广泛好评。在国际中文课堂上,我们除了介绍经典剧目外,这类因势而变、因时而进的曲目也值得我们推介。

四、结束语

“讲故事能力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这关系到把什么样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越剧具有的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的属性,集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展现出独有的中国精神、中国创造、中国气魄,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越剧融入国际中文课堂,对于创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国家文化、助推汉语推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深耕研究。

参考文献:

[1] 饶鑫,朱景林.“中国故事”视阈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南方论刊,2022(07):81-82+88.

[2]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3.

[3] 李素珺,夏耕.戏剧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中高级口语教学中的适应性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4):106-109.

[4] 刘文峰.扬长补短,再创辉煌:关于越剧传承发展的思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1):35-39.

[5] 时遂营,刘纯怡,李昌.“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我国对东南亚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名作欣赏,2019(08):85-86.

[6] 何苗,林珵悦.“破圈”:越剧的文化创新、融入与新发展[J].戏剧文学,2021(06):117-122.

[7] 刘琳,张文静.跨文化背景下的越剧传播研究[J].戏剧文学,2013(07):94-98.

猜你喜欢
越剧中国故事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论越剧冷面小生之难得
忠义之魂的绽放
电视剧形式在传统戏曲当代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戏曲创新问题浅议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