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探析

2023-11-27 03:24潘昱文金蓓蓓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优化路径

潘昱文 金蓓蓓

摘要:高校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各种观点交流碰撞的舞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思路,全方位提升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向着法治化、精细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优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正在稳步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高质量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常谈常新的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意蕴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具体表现形式,指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2]高校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堡垒、知识研究的前沿阵地,网络舆情治理已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探究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意蕴,能有效助力高校完善自身治理能力,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向纵深发展。

(一)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来自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学生就业、整体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充当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 “黏合剂”。网络舆情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 “民情”“民意”,以此为依据给予大学生群体适时适当的引导,通过思想的 “黏合”达到统一,有效发挥育人 “合力”。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充当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 “解压阀”。只有对学生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化解因真相缺失而造成的焦虑和不满情绪,负面网络舆情才能转化为正向积极的舆论;反之,则易积郁成 “暗流”,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

高校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外生态环境”。[3]一方面,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领域,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议题,良性的网络舆情能够发挥价值引领、信念培育和社会矫正的思政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给思政教育的主体权威带来不小的挑战,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固化和群体极化,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把网络打造成为弘扬正能量、开展思政工作的前沿阵地,切实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

面成长。

(三)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

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高校离党中央提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目标仍有不小差距。从高校治理的外部环境看,提升治理能力即协调高校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从高校治理的内部环境看,提升治理能力即协调高校内部各部门、组织、师生之间的关系。强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转化为提升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4]因此,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更关系到社会公众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评价,如何高质量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舆情信息在以高校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师生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之间进行着 “能量”的交换和情绪的转场,一旦形成一定的舆情气候和规模,将对处于改革关键期的高校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滞后

理念是高校舆情治理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的,治理理念决定了高校如何面对舆情、看待舆情、处理舆情,它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舆情治理的每个环节,也影响着整个治理体系的协调运作。[5]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仍停留在被动应急的层面,一些高校通过冷处理、慢回应等方式消磨师生、公众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热情,试图以 “封” “堵” “删” “瞒” “隐” “拖”等 “鸵鸟政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消极式处理。一旦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便会将高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次

生舆论。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碎片化

高校在舆情治理体系方面缺乏顶层统筹和协调配合,呈现碎片化特征,不乏消极现象的产生。第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缺乏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队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多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媒体公关、媒介专家参与较少,即便高校出台了网络舆情治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并成立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在舆情应对过程中仍会出现协同意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繁杂性,会出现舆情工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甚至会造成舆情态势扩大的局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高校精准研判舆情危机的难度,很容易使高校各职能部门处于 “集体失声”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网络輿情应对机制缺失

近年来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表明,高校自身较为薄弱的舆情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已成为网络舆情演变为舆情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校园突发事件,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偏重于出现问题后的应急处理,未能从源头出发解决问题,宽松无序的舆情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的难度,降低了网络舆情的治理效能,削弱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主导权,进而导致舆情治理碎片化。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机制对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推动解决网络舆情暴露出的高校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路径

高校要构建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提升表达与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舆论、价值观念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采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工作手段与方式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有效治理。

(一)基于学生视角——加快网络素养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变能力

1.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自律意识

萧伯纳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6]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自律提出了挑战,网络空间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关键在于大学生群体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保持有意识的自律态度。高校应坚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网络文明与道德建设,通过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帮助其在遵守公德、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表达自身诉求,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二要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和熏陶作用,营造网络的整体文明氛围,净化网络舆论的空间环境。同时,还要发挥高校教学的文化灌输作用,以优秀的文化作品、主流的价值观念、理性的话语表达及平和的情绪态度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群体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筛选和甄别真假舆情信息,不断增强大学生网络主体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2.培养大学生理性表达意识

高校应坚持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针对当前国家大事、社会聚焦、学生群体关注的时事热点等各类敏感话题,采取头脑风暴的培训方式,给予大学生群体相对自由的空间,抓住热点舆情事件发生的时机,针对舆情事件深入分析,开展网络素养、沟通技巧、信息鉴别等方面的培训。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反思,依托网络搜集真实资料,保持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意识,正视网络舆情事件的 “本源”,引导大学生群体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开展网络活动。

(二)基于高校视角——转变舆情治理模式,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1.树立主动、精准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要取得成效,理念革新是关键。[7]一方面,要树立主动治理理念。高校应树立网络舆情时效性观念,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反应速度和敏感程度,主动出击抢占舆论阵地,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另一方面,要树立精准治理理念。高校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事件以及重点时间节点的关注,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提升网络舆情整体治理效能。

2.构建多元参与、系统完备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要实现对众多参与主体的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就需要高校建立多元参与、系统完备的协同治理体系。第一,构建纵向协同治理体系。高校要协调好纵向层面的各级舆情工作职能部门,使各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沟通、通力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实现协同作战。同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部门协调工作,确保网络舆情应对的信息发布、上下沟通环节的主动性、准确性、动态性以及有效性。第二,构建横向协同治理体系。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利用媒体融合优势,不断强化与网络新媒体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与网络媒体建立互通互信的信息联动,打造积极主动的正能量舆论场,引导积极正向的舆论,做舆情的 “第一定义者”。

3.建立系统、科学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第一,树立舆情监测预警意识,提升危机预警能力,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先决条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平台的舆情数据进行抓取、采集、检测并构建舆情分析模型,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地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查清溯源,感知态势,借助对信息安全、事态发展的前瞻性预测,将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测更为精准,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供可行性思路。

第二,定期研判与专项研判相结合,提升舆情分析研判能力,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必经程序。高校在舆情研判过程中,可以从甄别舆情真伪、研判舆情性质、把握传播规律、预测舆情态势、提出对策建议五个环节入手,定期对校内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性质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同时,应做好专项评估,组建涵盖法律事务专家、舆情分析专家、危机谈判专家、新闻发言人等在内的舆情专家组,摸清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协助做好舆情研判和统筹应对,最终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第三,坚持以师生需求为核心,提升舆情回应能力,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维度。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治理导向,关注师生在师德师风、学术品德、教育公平等方面合理合法的表达,既要维护师生的权益,又要顾及高校的和谐稳定;既要维护高校的权威,又要推进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解决。高校应当通过协调多方利益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其既能发挥高校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能力,把控网络舆情发展,展现责任担当,又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师生群体言论自由、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彰显人文关怀,真正实现网络舆情的 “善治”。

第四,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提升舆情管控能力,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部分大学生网民借助网络世界的隐匿性特征来释放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表达的非理性情绪,网络失范行为应运而生。因此,高校应摒弃传统的人治思维和管理模式,以法治思维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开展网络舆情治理,既要及时删除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不良言论,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科学引导,又要从舆情中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解决舆情治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保障其网络言行在法律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四、结束语

本文从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究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以及治理路径,旨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应重视对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通过将网络舆情纳入常态化管理,转变网络舆情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畅通沟通反馈渠道,增强高校对外传播能力,真正实现网络舆情的 “善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02).

[2] 章忠平,陈焱,曾萍,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06):21-23.

[3] 朱转云,史献芝.基于网络舆情的新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3(02):19-23.

[4] 梁伟,梅旭成.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8):19-21.

[5] 崔彦琨,蒋建华.高校舆情治理碎片化:表现、归因及破解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6-12.

[6] 曾庆璋.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J].南方论刊, 2006(07):39-40.

[7] 罗膑露.“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品牌研究,2020(35):167.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大数据视角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