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取义符归部的亦声字归部理据探究

2023-11-26 02:53贾筋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说文部首字义

贾筋茹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首创部首检字法,然而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怎样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归部。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如形声字的归部原则是据形系联,取表意偏旁归部。目前主要存在的争议是会意字的归部原则。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中指出“唬”“与吠意同,主于说口,故不入犬、虎部”[1],认为会意字按“字义所重”的原则归部。王筠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两字皆义,而义有主从,当入主义所在之部,此定例也”[2]。“字义所重”说提出后,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薛克谬发现《说文》按义有所重条例归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前后归部经常发生矛盾,二是所归之部并非意义所重。由此,他指出义有所重条例存在不足,缺乏严密的科学性[3]。王智群也认为:“义有所重说或称义有所主说,大体上符合《说文》的实际情况,但作为归部标准来看待,则有它的不可行性。”[4]以薛克谬、王智群为代表的学者,是从孤立的单字出发,以偏旁与字义关系为着眼点来考察会意字的归部原则。刘忠华等人则从字际关系出发,以一起归部的一组字为着眼点来考察会意字的归部原则,认为:“‘以类相从’是部内归字的基本原则,根据字义所重或字义特点给会意字归部,是上述原则支配下所采用的操作条例。”[5]由此可见,“字义所重”说存在局限性,会意字的归部原则仍需深入研究。

《说文》中亦声字被分析为“从某,从某,某亦声”,为了区别表达,一般把纯表意的字符(或偏旁)称为义符(或表意偏旁),把兼表字音的义符称为亦声字符(或亦声偏旁)。亦声字的归部情况很复杂,个别亦声字作了《说文》部首,部分亦声字据亦声字符归部,多数亦声字据义符归部。绝大部分亦声字与会意字归部情况相似,都是选择一个参构字符作部首归部,二者的归部原则应当基本一致。彭小川认为:“会意兼声字的归部原则与由两个以上的不同偏旁组成的纯会意字的归部原则相仿。”[6]但是《说文》会意字归部原则是什么,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本文选取据义符归部的亦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一起归部的一组字的归部特点,揭示亦声字的归部原则。

一、《说文》取义符归部的亦声字归部概况

大徐本《说文》共收录223个亦声字,其中有10个亦声字是《说文》部首,40个亦声字据亦声字符归部,173个亦声字据义符归部。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取义符作部首归部的亦声字,其中98个字①囿于字形结构和部首系统的限制,只能据形系联归入56个义符部首。如木部“枰”(平也。从木从平,平亦声)②,《说文》有木部无平部,“枰”只能归木部;手部“挻”(长也。从手从延,延亦声),“延”非《说文》部首,“挻”只能归手部。另有75个亦声字,义符和亦声字符都是《说文》部首,归入45个义符部首。常规情况下,后者既可以选取义符作部首进行归部,也可以选取亦声字符作部首进行归部,但实际上许慎却统一据义符为其归部。语言现象的背后必有其深层原因,本文将重点探索这75个亦声字的归部特点,并揭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据义符归部的亦声字,一部分字在入部时要作部首选择。从亦声字的参构字符与《说文》部首系统的对应关系看,据义符归部的亦声字有单部首亦声字和多部首亦声字之分。单部首亦声字只有一个参构字符处于《说文》部首系统中,仅有一种归部可能;多部首亦声字的各参构字符都是《说文》部首,有两种及以上的归部可能。98个单部首亦声字,入部时没有选择部首的自由,只能根据唯一的部首归部。75个多部首亦声字,理论上有选择部首的自由,需要进行部首选择。例如:“竀”不入正部和见部,而归穴部,“姓”不入生部,“妊”不入壬部,“娣”不入弟部,“奸”不入干部,而一起归入女部。多部首亦声字在选定部首时,统一选择义符作部首进行归部,必然受到许慎归部原则的支配。在归部原则的控制下,亦声字与一起归部的一组字应具有共同的特点。《说文》各部字的排列遵循一定的规则,往往字义密切的字集中出现,正如周大璞所言,“至于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则以义相连”[7]。鉴于此,我们通过寻找亦声字与部内相邻的一组字之间的意义联系,归纳其共同的意义特点,从而探求许慎在进行部首选择时遵循的原则。

二、《说文》75个亦声字归部情况分析

根据多部首亦声字与各部(此处指多部首亦声字各参构字符所对应的《说文》部首)字的意义联系,我们将75个亦声字作如下分类与讨论。同时,为了方便表述,多部首亦声字进行部首选定时,归入的部首称为甲部,未归入的部首称为乙部。

(一)亦声字与甲部字意义相对密切,与乙部字意义相对疏远

大部分亦声字与一起归部的一组字呈现“以类相从”的特点,或者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一起表示某种状态、某一事件。

1.亦声字与甲部字意义相同或者有共同的意义特点

(1)一部:“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吏”是古代官吏的通称,较平民百姓来说地位高、权力大,与相邻的“天”(颠也)、“丕”(大也)都有高大义,共同归入一部。史部只辖一个形声字“事”,《说文》有又部无中部,“史”(从又持中)本可归又部,设史部专为辖“事”。

(2)赤部:“赩”(大赤也。从赤、色,色亦声。)

“赩”和相邻的“赮”(赤色也)、“赫”(火赤貌)等字字义特点相同,都有赤色义,共同归入赤部。《说文》设立色部最直接的原因是统辖形声字“艴”和“艵”。且“色”(颜气也)、“艴”(色艴如也)、“艵”(缥色也)3个字和“赩”的意义联系相对赤部字疏远,故“赩”不归色部。

(3)手部:“拲”(两手同械也。从手从共,共亦声。)

“拲”与相邻的“掫”(夜戒守,有所击)有共同的意义特点,都是和手密切相关的动作,取共同的义符归手部。共部只辖一个形声字“龚”(给也)。“共”本来可以据义符归入其他部首,因为统辖形声字的需要才设为部首。且“拲”与“龚”字义较疏远,分别归入手部和共部。

“瞑”与相邻的“睡”(坐寐也)有共同的字义特点,都有闭目义,共同归入目部。“冥”是多形形声字,本来可以取一个义符归部,为了使形声字“鼆”有部可归才设为部首。冥部专为统辖“鼆”而设立。

(5)欠部:“歊”(歊歊,气出貌。从欠从高,高亦声。)

(6)虫部:“螟”(虫食谷叶者。吏冥冥犯法即生螟。从虫从冥,冥亦声。)

“螟”与相邻的“蟘”(虫,食苗叶者。吏乞贷则生蟘)有共同的字义特点:害虫蚕食谷物的叶子。二者据共同的义符一起归虫部。冥部的设立上文已作解释,且冥部字有幽暗义,故“螟”不归该部。

(7)攴部:“整”(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

“整”和“政”共同的字义特点是敲打约束,使之归于正,取相同的义符一起归入攴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本来可以归入一部或止部,但是《说文》有“正”的反形字“乏”,为了使“乏”有部可归,才设立正部,即正部专为辖反形字而设立。

例(1)—例(7)亦声字符设为部首,专为满足形声字和反形字的归部需要。

(8)欠部:“欥”(诠词也。从欠从曰,曰亦声。)

“欥”,句首语气词,《说文解字今释》:“承上文所发端诠而释之也”[8]1252。“次”(不前,不精也),《汉语大字典》:“按顺序叙事,居于前项之后的称次。”[9]二字相邻,都有承上启下的字义特点,一起归入欠部。

(9)齿部:“齨”(老人齿如臼也。一曰马八岁齿臼也。从齿从臼,臼亦声),“”(齧骨声。从齿从骨,骨亦声。)

“齨”与相邻的“齬”(齿不相值也)共同的字义特点是牙齿不齐全,取共同的义符“齿”归部。臼部字大都有捣粟麦去皮之义。“齨”在两部间作了部首选择,归入字义更密切的齿部。

(10)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娣”(女弟也。从女从弟,弟亦声),“奸”(犯淫也。从女从干,干亦声。)

“姓”与相邻的“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等字都表示姓氏。生部字共同的字义特点是草木生长,“姓”与之意义联系不密切,故不归该部。

“娣”与相邻的“妹”(女弟也)字义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妹妹。弟部字共同的字义特点是次序,“娣”和女部“妹”意义联系更密切,故选择归女部。

“奸”与相邻的“姘”(除也。汉律:“齐人予妻婢奸曰姘。”)字义相同,都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干部字大都有干犯义,“奸”与部内字意义联系不密切,故未归入该部。

例(8)—例(10)亦声字与一起归部的一组字有共同的字义特点,取共同的参构义符归部,归入义符对应的《说文》部首。具备这一归部特点的亦声字,还有丨部“”、艸部“”、曰部“”等,此不做赘述。

2.亦声字与甲部字意义密切,一起表示某种状态或某一事件

(11)言部:“诜”(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

“诜”,以言相问,与言部“请”(谒也)共同表示拜访尊者。出于礼节,一般情况下拜访地位或辈分高的人都要提前告知,然后才正式见面。先部只辖同形复体字“兟”(进也),同形复体字随单体归部,先部专为辖“兟”设立。且先部字共同的字义特点是进,“诜”与部内字意义联系不密切。

(12)哭部:“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亡亦声。)

哭部只辖“丧”字,其实也可以把“丧”归亡部,“哭”强行归吅部,许慎没有这样做是受等级制度和社会伦理公约的影响。哭丧文化始于汉武帝,最早是唱挽歌送丧,等级要求严格,王公贵族与士大夫、百姓出殡时都有各自特定的挽歌。“哭”和“丧”共同构成“哭丧”事件。

(14)尣部:“尳”(膝病也。从尣从骨,骨亦声。)

(15)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

“禧”(礼吉也)即行礼获吉,与“礼”字义密切,一起归示部。豊部字共同的字义特点是器皿。“礼”作了归部选择,归入字义更密切的示部。

“祏”为古代宗庙里藏神主的石匣,在祭祀中不可缺少。“祏”与“祰”(告祭也)一起构成祭祀事件,二者字义密切,共同归入示部。石部字大都有石头义,“祏”与部内字意义联系相对示部字疏远,故“祏”不归石部。

(16)人部:“係”(絜束也。从人从系,系亦声),“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低”(下也。从人从氐,氐亦声。)

“係”与“伐”(击也)、“俘”(军所获也)相邻,三者均表示处置战俘事件,“係”与“伐”表动作,“俘”是对象。而系部字共同的字义特点是系联,“係”在两部间作了选择。

《说文》中“像”列于“僔”(聚也)之后,二字意义密切。同类的事物有相似性从而汇聚在一起,即“物以类聚”。“像”是“僔”的前提,二者共同构成类聚事件。象部只辖一个形声字“豫”(象之大者),二者字义相同,都指大象这一动物。“像”与象部字意义不密切,故不归该部。

“低”和“债”(债负也)相邻,人在负债后身上的担子会变重,与负重物后身体被压低的状态相似,这两个字共同表示人承受债务后的状态。“责”非《说文》部首,“债”只能归人部,“低”与之取相同的义符系联,一起归入人部。

先部专为辖同形复体字设立,“诜”归入言部。其他各亦声字都在可能归入的两个部首间作了归部选择。

(二)亦声字与两部字义都密切,归部两可,只是归入甲部

个别亦声字与甲、乙两部字的意义联系都密切,按“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看,归部两可。例如:

(18)土部:“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21)隹部:“雊”(雄雌鸣也。雷始动,雉鸣而雊其颈。从隹从句,句亦声。)

“雊”和相邻的“雞”(知时畜也),前者表动作,后者表动作的主体,二者字义密切,一起归隹部。“雊”伴有曲颈的动作,句部字都有曲的意义,“雊”也可以和句部字类聚,归入句部。“雊”归隹部只是在两部间任意选择的结果。

以上6个亦声字与甲、乙两部字都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字义密切,归两部皆可。只是按照《说文》一字入一部的体例(《说文》仅有6个两部重出字,属例外情况),选择一部归入罢了。

(三)亦声字归甲部,乙部为空部首

(24)牛部:“牭”(四岁牛。从牛从四,四亦声。)

(25)攴部:“敡”(侮也。从攴从易,易亦声。)

(26)刀部:“剥”(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

“剥”与相邻的“割”(剥也)、“剺”(剥也)字义相同,都是割裂的意思。虽然“录”(刻木录录也。象形)和“剥”也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剥”“割”“剺”3字训释相通,意义更密切。“剥”作了部首选择,与意义相同的一组字类聚,取共同的义符归刀部,这也正是录部无辖字的原因之一。

(27)女部:“妊”(孕也。从女从壬,壬亦声。)

“妊”与相邻的“娠”(女妊身动也)、“媰”(妇人妊身也)字义相同,都指女子怀孕,取共同的义符归女部。“壬”(位北方也……象人怀妊之形),“象人怀妊之形”只是一种类比,“壬”代表冬天,阴气极盛而阳气已生,大自然的阴阳交替与人的阴阳交接(即怀孕)相似。“妊”作了部首选择,归入女部。

以上5个亦声字,与甲部部内字义类相同,归入甲部。虽然乙部为空部首,但是如李恩江所言,“部首之立,完全是从分析汉字结构着眼,并不十分顾及其有否所属字及所属字的多寡”[10]23。因此不必为了避免空部首,而将该5字归入乙部。

三、结语

通过逐一分析义符和亦声字符都是《说文》部首的亦声字,我们发现亦声字和部内字都有共同的意义特点或字义关系密切。显然75个亦声字选择义符作部首进行归部不是随意的,而是归部原则支配下的必然结果。“吏”“赩”“拲”“诜”等9个亦声字与甲部字意义密切,与乙部字意义相对疏远,且乙部专为统辖形声字、同形复体字或反形字而设立,因此选择归入甲部。“”“墨”“”等6个亦声字与甲、乙两部部内字意义联系都比较密切,归部两可。受《说文》体例限制,它们归入甲部,只是一字入一部的结果罢了。“”“牭”“敡”“剥”“妊”5个亦声字的归部处理最为特别,未归入的乙部都是空部首,从增强《说文》部首系统性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强行归入乙部。许慎却选定甲部为部首,最主要的原因是遵循《说文》的列字体例,将同义类的一组字类聚,归于一部。《说文》部首是一组字共同的构字部件和表义偏旁,“部内字的排序,贯彻了‘共理相贯’的原则,义类相同的字排在一起”[10]21,这也正是“”“牭”“敡”“剥”“妊”归甲部,不归乙部的原因。总之,75个亦声字和部内字都有共同的意义特点或意义联系密切,由此我们推断许慎在归部时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在该归部原则支配下,不仅部首字与部内字意义相关,而且部内字之间也存在字义联系,往往是字义密切的几个字依次排列在一起。

注释:

②本文字例后括号内所引均为《说文》训释内容。

猜你喜欢
说文部首字义
弄清偏旁与部首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系在绳上的“冬”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
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