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对汉字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古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说文解字》糸部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关键词:说文;糸部;颜色;观念;等级
作者简介:牛晓坤(1989.5-),汉族,祖籍河北邯郸,硕士学历,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文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一、从颜色字看古代的颜色观
古代的颜色观是“正色”与“间色”,正色即黄、赤、白、黑、青,间色主要是由不同程度的正色相混而成。如《说文》“絑,纯赤也”即是正色,“绿,帛青黄色也。”显然绿色是间色。
现在所谓红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颜色,《说文》:“红,帛赤白色。”段玉裁注“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那时的红是间色,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朱红才是正色,其他的红色常常不具备朱红的意义,甚至有时是带有贬义,如粉红色、紫色在古代是不能作为结婚衣服的颜色,现在由于受西方习俗的影响,很多婚礼上都会选用白色婚纱,但是结婚时贴的“喜”字还是传统的朱红色,可见这种颜色观已经深入人心了。其实在古代暗红有时是罪犯囚服的颜色。
黑这一类正色和间色观念上的区分不太明显,但是人们对它的看法却好恶不一。先秦尚黑,《诗经》有“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秦朝也尚黑,皇帝的冕服以及官员朝服均为黑色。汉朝服制沿袭秦朝制度从上至下均为黑色。东汉明帝时综合了《周官》《礼记》《尚书》对服制有所改革,他规定皇帝冕冠及十二章纹饰、玄衣纁裳的制度。玄是黎明前天空之色,纁为土地的颜色。玄衣纁裳就象征天地之色。当时官员服色共有五种: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但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至朝皆着皂衣”(《汉书·舆服制》)。但是到唐代以后黑色多是平民的服饰颜色,戏剧中黑色还有刚直的含义如尉迟恭就是典型的黑脸。对黑色的观念表现在现代人眼里既有敬黑又有惧黑。惧黑是由于黑给人不幸恐怖之感如黑手党、黑社会。敬黑如黑色的服装往往是最为庄重的服色。所以我认为现代人对黑色的这种复杂看法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绿色类中绿色其实是间色而与它相近的青色是正色。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它只有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过平民的服色,在后来的发展中一直作为官员的服色。戏剧中青衣占重要地位,大多是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现代人的观念里青往往代表万物的茁壮成长,比如青春、青葱岁月。可见青这一正色始终是正面的含义。而“绿”这一间色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有一些朝代绿色也作为了官员的服色但也都是下等官,如宋代九品着绿色。绿在今天作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它贬义也很常用如“绿帽子”。这种贬义在古代就更多见了如“绿帻”指靠不正当手段而富贵的人。“绿头巾”也作为了一种惩罚的方法,唐代有些官员惩罚犯错误的下属就让他带绿头巾游街。
黄色一类颜色从唐代开始成为皇帝的服色,由于唐高宗时期洛阳尉柳延穿黄色衣服夜行,因无法分辨身份被部下所殴后,唐代便禁止庶民服用黄色,自此黄色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黄”不论是正色还是间色都是贵族的颜色。在我国传统观念里黄是代表大地,且人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白色很稳定一致作为“丧服”,只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盛行的玄学对社会风尚的影响,白衣白裳风靡一时。甚至是贵族喜庆典礼也要穿白纱、白衫,但是这一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人们对白色的观念。
二、从糸部字看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饰除了充当生活必需品外,还具有表示身份、区别等级的重要功用。《后汉书·舆服制》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说文》中存在着很多关于麻制品的字,如“絟,细布也”这里的布是麻布,众所周知麻布是一种粗质地的衣料,虽然当时丝织业比较发达,但是表示粗质地衣料的字在《说文》中依然占有相当篇幅,说明当时有一部分人衣着华美生活富足,而另一部分则并不太舒适。这其中原因一部分是贫富差距,另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把人们严格地分为几等,在这样的社会中丝织品只有贵族可以使用,而平民就只能是穿灰败粗糙的麻织品,尤其在唐以前,生产力还不太发达时期,平民的生活更艰苦。比如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一般人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鞋子官员是用锦缎作面的厚木底的鞋,民众穿的则是草麻编织的鞋。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也有等级,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而贵族男子带缣巾,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
从糸部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等级制度的严密,这种等级性不仅仅是表现在服装上,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还需要再不断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4:6.
[2]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
[3]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5]刘明荷. 从《说文解字·糸部》管窥中国古代文化[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6]郭爱平. 从“糸”字汇的类化看中国古代汉字文化[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