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课信任关系的逻辑脉络、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

2023-05-14 17:57冯英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与学信任师生

冯英华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而然形成特定的信任关系。当然,这种信任关系的性质及其程度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学生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如何达到“真信”,培育良好且持久的信任关系对于思政课而言至关重要。文章拟分析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的理论蕴含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4个方面提出纾解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研究的逻辑脉络

(一)理论逻辑:人的社会属性之于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信任关系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1]290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人际信任关系,这些人际信任关系是高校思政课社会属性的体现。思政课有课堂内的人际信任关系。

(二)现实逻辑:思政课内容方法之于教师能力的客观要求

思政课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总和,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等特点。思政课方法是思政课教学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手段,要根据思政课内容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某种方法,或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在原有教育基础上创新方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思政课内容,有效传授这些内容的思政课方法,是思政课教师获得学生高度信任的基础。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这些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优化思政课内容与授课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思政课信任关系健康发展。

(三)实践逻辑:“知情意信行”要素之于信任建构的指向

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6]。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知情意信行”要素贯穿思政课全过程,对于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信任关系以师生信任关系为主线,是学生对教师的价值、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认可或信赖态度,其状态或性质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教育与受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良好的思政课信任关系应建立在正确的价值确信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决定师生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着力构建蕴含“知情意信行”要素的思政课信任共同体。

二、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些学者对思政课信任关系进行了研究。宇文利认为高校思政课信任危机的产生与教育信息、教化价值、课程实施、学习过程和教学预期中出现的问题有关[7]。李阳荣等人认为师生信任是决定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8]。陈杰等人认为师生信任关系对于提升政治课的实效性与获得感具有积极意义[9]。从实际来看,制约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仍然存在,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一)信任关系的发展动力不足

信任关系的发展动力不足是制约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思政课实践中,思政课师生对信任关系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信任关系之于思政课的价值意义理解不全面、发掘深度不够。同时,思政课师生易受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计算型信任关系在思政课中存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思政课教师往往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认同教学内容,未能全面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未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使得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信任关系存在逐步淡化的风险。

(二)信任关系的可持续性不强

从可持续维度看,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分为瞬时型信任关系、间断型信任关系和可持续型信任关系,其中瞬时型信任关系是在特定环境、条件或时间内形成的信任关系,间断型信任关系是一种不稳定、时断时续状态的信任关系,而可持续型信任关系是一种积极向上、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不会随着时间、条件或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断裂”现象,反而愈加稳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思政课中,瞬时型信任关系和间断型信任关系还在挤占可持续型信任关系发展的空间,这两种信任关系的不利因素也随着“诱因”的出现而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阻碍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发展。

(三)信任关系的互动向度不充分

从互动向度维度看,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包括师生信任关系、师师信任关系和生生信任关系。师生互信是教育关系捆在一起的情感黏合剂[10],近些年,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意识到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话语表达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为提升师生信任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思政课信任关系在互动向度上偏重于师生之间的信任互动,在互动深度、效度和可持续度上还存在一定的缺憾。

(四)信任关系的认知和内化程度不深

从认知和内化程度维度看,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包括纯粹型信任关系、质疑型信任关系和认同型信任关系。其中纯粹型信任关系是一种完全建立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信任关系,如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思政课教师在外形和谈吐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在感性认知上产生相应的信任关系。质疑型信任关系是学生对思政课教师产生质疑或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随着思政课的逐步深入,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更加理性、全面和客观,一旦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就会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即产生质疑型信任关系。认同型信任关系是思政课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情感等方面高度认同而形成的稳定的人际信任关系。

三、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发展的纾解路径

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施信主体与受信主体之间,建立在信仰、理念、理论、情感、制度、知识、品德、能力和行为等多重维度的高度共鸣、依赖和认同基础之上。构筑良好的高校思政课信任生态系统,需要增强“教与学自信”,坚持“教与学恒信”,增进“教与学互信”,夯实“教与学笃信”。

(一)教与学自信:提升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内生动力

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个性特征、社会角色、事业发展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充分肯定、积极践行和高度自觉。在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的自信力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研讨,在思政课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反思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自信、育人自信。教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掌握学生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求,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自信心、自觉力,将冷漠型信任关系、威慑型信任关系和计算型信任关系转化为自觉型信任关系。

(二)教与学恒信:提升思政课信任关系的时空价值

良好的思政课信任关系可以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校内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而信任关系随着时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不同时空环境和条件下对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授课环境和条件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度。增强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坚守“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500理念,提升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强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师生要通过实践提升思政课理论、理念和观点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和真理生命力,促进师生人际信任与思想信任、政治信任、道德信任有机融合。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效果上有一定的延时性、滞后性,而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将思政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有效衔接。

(三)教与学互信:推动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多维转向

高校思政课信任关系多维立体,针对互动向度不充分的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并创建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既需要思政课教师通过个人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师和思政课的正向积极信任,也需要思政课教师树立平等信任的学生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源泉”[11],信任学生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质、道德品德和个人魅力的彰显。与此同时,高校宣传、人事等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力。学校要加强思政课师师信任关系和生生信任关系的培育,推进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健全集体备课、研修等制度,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在相互交流、竞争合作中促进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生生信任关系而言,教师要积极引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小组合作环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注重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思政课信任关系延伸至“三全育人”制度的践行中,将思政课信任关系扩增到高校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全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构筑高校教育教学信任关系共同体,从而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更广范围内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与学笃信:升华思政课信任关系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2]。思政课的纯粹型信任关系基于感性层面,质疑型信任关系基于理性层面,认同型信任关系基于信仰层面,要实现这3个层面的螺旋式跃升,需要在厘清信任关系的内在要素和逻辑机理的基础上构筑思政课信任关系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协调机制和内化机制,其中动力机制是推动思政课信任关系生成、维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目标机制是制约思政课信任关系生成、维系、变化和发展方向与效果的全部要素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内在性构成,内化机制是师生通过良好的信任关系实现情感、规则、理论、信仰上的逐步接受,认同并内化为自身心理价值特质的过程。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师生情”、师师之间“同事情”、生生之间“同学情”的情感依赖与归属是提升思政课信任关系的伦理操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消化、理解与认同是实现思政课信任关系螺旋式跃升的理性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鸣、捍卫与践行是实现思政课信任关系全面提升的境界升华。

猜你喜欢
教与学信任师生
楷书的教与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麻辣师生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