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晴,吴秀云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光荣的一生积淀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淬炼出伟大的瞿秋白革命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1]44。瞿秋白革命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有着特殊的源流关系,瞿秋白革命精神发源于伟大建党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新阶段,为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我们要高度重视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刻理解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出场语境,重点把握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哲学意蕴,进一步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时代赓续。
回溯百年党史,瞿秋白革命精神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出场,从瞿秋白革命遗作的文本语境中出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现实语境中出场,历史语境、文本语境、现实语境交相辉映,共同形构了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出场语境。
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跨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语境的宝贵财富,不仅是对瞿秋白同志光荣一生的历时性回溯总结,更是对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共时性考察结果。语言学结构主义创始者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提出“历时规律”与“共时规律”[2]的概念,并结合“历时—共时”这一分析范式对语言学进行综合考察。当前,借助“历时—共时”的分析框架考察瞿秋白革命精神出场的历史语境,既要从历时态向度把握瞿秋白的思想流变,也要从共时态向度研判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空间布展。
一方面,在历时态向度,瞿秋白的人文意识与爱国情感萌发于其求学时期,优良的家风濡染、曲折的生活经历、坚强的斗争实践使瞿秋白求知若渴,信仰坚定,投身革命。在赴俄考察时期,瞿秋白以《晨报》赴俄特约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全俄华工大会、俄共(布)党组织、共产国际“三大”与“四大”,瞿秋白的革命思想在“饿乡”得到丰富与发展。1922年底,瞿秋白随陈独秀回国开展革命工作,并于中共四大后开启了领导者生涯,瞿秋白在政治实践中深化了革命认知、取得了丰富的革命成果,但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政治压迫下,瞿秋白被迫从政坛转向文坛。然而,瞿秋白以革命文学为武器,其革命思想在文坛中继续绽放,他也成为革命文学的奠基者。
另一方面,在共时态向度,1919年五四运动的大范围爆发,在时空场域中引出了方向性变化的新动向,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态转型、新的社会力量与新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3]。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瞿秋白的丰富思想内蕴着中国革命发展的空间动态。首先,五四运动后革命领导权的阶级变化使革命形态历史转型,五四运动“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4]4,也为瞿秋白革命思想的发展、革命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基石。其次,瞿秋白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是近代中国新兴的社会力量,瞿秋白积极学习、翻译、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次,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不断为国内更新中俄工运信息,在苏联东方大学中国班悉心培养中国工运干部,是中国工运理论的创建者与宣传者,在瞿秋白的政治引领下中国革命事业持续扩大。最后,瞿秋白作为先进知识分子,还善于在革命实践中自我解剖,他指出:“我的毛病是与工农群众接触太少,没有第一线斗争经验,因此不能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5]65。瞿秋白在革命实践中主动总结经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建设质量。
文本语境源于历史语境,是对历史的回溯、记录与反思。瞿秋白革命精神出场的文本语境既扎根于瞿秋白的相关遗作,又拓展于后世对瞿秋白的回忆与研究。瞿秋白一生勤勉治学、著作颇丰,从瞿秋白遗作的文本语境中考察其精神动向,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
瞿秋白作为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漩涡中,是鲁迅所言“历史的中间物”,瞿秋白既是破产的“士的阶级”,余存着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无常”等传统思想,也是五四新文学的领路人。从瞿秋白的代表性文本《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中,我们可窥见其从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跃迁。在《饿乡纪程》中,瞿秋白以“饿乡”喻指苏联,认为苏联是“红艳艳光明鲜丽的所在”[4]5,是无产者的精神圣地。面对当时中国“阴沉沉,黑魆魆,寒风刺骨,腥秽污湿的所在”[4]3,瞿秋白感慨平生“没见一点半点阳光”,愿化身“东方稚儿”,为苏联那“一线微细的光明”“宁死亦当一行”。在《赤都心史》中,瞿秋白以近于零度叙事的写作立场、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对苏联的社会现状进行“外交式”考察,瞿秋白怀揣着“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一初心,在回国后挣脱了“黑屋子”的思想禁锢,“已从学生时代的朦胧的社会主义的信仰,成为钢铁般的‘布尔什维克’了”[6]。
考察瞿秋白的文本,《多余的话》作为其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之作,历来是后世的研究热点。当前,学界关于《多余的话》的研究主要有“解剖说”“人性说”“政治说”和“心忧说”等多种观点[7]。从对《多余的话》的文本考察来看,其作为“最后的最坦白的话”[8]694,充分展现了瞿秋白赴死前复杂的心理动向与精神状态。瞿秋白遵从人性特质、扎根政治环境,深度解剖自我,期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8]582。瞿秋白忧心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盼求党的胜利、革命的胜利、人民与历史的胜利。总之,考察瞿秋白的代表性文本,有助于我们真实准确地把握瞿秋白革命精神出场的文本语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9]瞿秋白革命精神既是对瞿秋白政治品格的精神刻写,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集体风貌的时代缩影。毛泽东曾称赞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10],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11]。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在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语境中出场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方面,瞿秋白革命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着坚守真理、坚定信仰的理想信念,蕴含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不怕牺牲、勇担使命的价值追求以及严于律己、开拓创新的人格特质。新时代传承瞿秋白革命精神有助于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另一方面,新时代赓续瞿秋白革命精神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瞿秋白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留存着瞿秋白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与人格特质,也遵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瞿秋白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政治观、道德观与实践观,赓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爱党爱民的家国情怀、奋发蹈厉的主动意识以及百年奋进的斗争力量。
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着“坚守真理、坚定信仰”的理想信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实践、以共产主义理想推进工作,瞿秋白革命精神赓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瞿秋白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形成了具有瞿秋白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时期,瞿秋白受到多种进步思想的精神洗礼,“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在五四浪潮中,瞿秋白毅然加入李大钊阵营,积极创办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期刊,瞿秋白“那时已有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倾向”[5]91。在赴俄考察期间,瞿秋白发现“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能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4]26。同时,历经两年的“饿乡”考察后,瞿秋白已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底,受陈独秀之邀,瞿秋白回国并在上海大学任教,借助课堂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启迪民智、浸润民心。瞿秋白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展开讨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8]695,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此外,瞿秋白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他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真理力量与信仰力量,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要求忠于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组织,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瞿秋白革命精神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爱党爱民的家国情怀,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瞿秋白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之一——瞿秋白革命精神,瞿秋白革命精神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体。
五四运动时期,瞿秋白初涉俄共建党理论,不仅对“社会主义最终理想发生了好奇心和研究兴趣”[5]110,也对党的认识发生转变。赴俄后,瞿秋白积极报道俄共党内状况、译介列宁党建学说、学习苏俄党建理论。归国后,瞿秋白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党建思想,并在担任党中央领导人期间将其党建思想付诸实践。瞿秋白的党建思想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合了党性与人民性。一是瞿秋白明确了党的性质与政治建党纲领,认为“党是无产阶级之先进的战队”“阶级之有组织的战队”,“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独裁制”[12]的工具,要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二是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思想建党,强调其“断不可一日或缓”。三是瞿秋白以“无产阶级的民主集权主义”进行组织建党,阐明民主集权制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四是瞿秋白以实现党的“队伍无产阶级化”进行纪律建党,注重党员教育与人才选拔。五是瞿秋白提出“平民须有建议权”,党应“到民众中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党内监督,进而提高“党的战斗力”,实现作风建党。
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着“不怕牺牲、勇担使命”的价值追求,要求在艰难险阻中磨砺意志、攻坚克难、无私无畏,在历史征程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自主自觉,瞿秋白革命精神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发蹈厉的主动意识,蕴涵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13]瞿秋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在五四运动前,瞿秋白面对“现实的政治恶象的激刺”[4]23,与我国的传统旧式道德观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五四运动后,瞿秋白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思想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并借此改造中国社会。瞿秋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和谐性、道德主体性与政治实践性。首先,瞿秋白立足社会实践与生产发展,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洞悉社会道德现象,批判了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确立了物质先于精神、先于道德的观点,指出“道德的根据是在经济”[14]348。同时,瞿秋白还融合辩证法思想,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道德的动态发展,肯定了“无产阶级的道德说,是现时最正确的善恶标准”[14]575。其次,瞿秋白通过考察国民道德信仰的历史变迁,指出“无产阶级道德既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15]。瞿秋白的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是先进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民主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最后,瞿秋白将社会主义道德主动融入革命文艺创作,突出了文艺的政治性与革命性,在文化领域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总之,瞿秋白正是凭借其独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才得以心境澄明、无私无畏、从容赴死。
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着“严于律己、开拓创新”的人格特质,要求在工作中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染慎友,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砥砺实干、笃行不怠,瞿秋白革命精神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进的斗争力量,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研究要符合实践的现实性,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6]瞿秋白结合革命实践的“现实性”,以强大的律己意识与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五四运动爆发后,瞿秋白积极结合中国革命实践,不断译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并以《新青年》为文化阵地,同唯心主义、戴季陶主义、左翼作家的错误观点等作斗争。此外,面对内忧外患的艰苦境地,瞿秋白为教育团结广大群众,毅然选择以笔为刃、以墨为锋,揭露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一步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力回击了北洋军阀的反赤宣传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在宣传教育的革命实践中,瞿秋白悉心观察群众状态、总结宣传经验、创新宣传方法,强调不能“看轻群众”,应加强政治鼓动,灵活运用革命宣传、示威运动等多种方法,注重在革命实践中唤起群众的政治主动与革命觉悟。一方面,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通过揭露国家主义派的政治阴谋,引导学生识破其宣传伪装;通过开展团结进步教育,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与工作观。另一方面,瞿秋白在中央苏区任教期间,勇于同“左倾”教育政策作斗争,重视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与群众教育,积极制定教育法规,极大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系统化进程。
瞿秋白革命精神从历史、文本、现实等多重语境中出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新时代我们要研究阐释、宣传融合瞿秋白革命精神,将瞿秋白革命精神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厘清瞿秋白革命精神的赓续理路。
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容丰富,既是研究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思想起点,也是阐释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方法要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把握瞿秋白革命精神生成的底层逻辑。瞿秋白革命精神生成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我们不仅要立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回归家国衰微、社会动荡、思潮涌动的客观历史环境,体悟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厘清瞿秋白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在逻辑,把握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扎根革命实践,辨明瞿秋白革命精神生成的时代矛盾,进一步考察瞿秋白革命精神赓续的时代价值。其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阐明瞿秋白革命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瞿秋白革命精神已融贯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征程中,瞿秋白革命精神融合时代精神,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扩展,新时代我们要注重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分析瞿秋白革命精神研究的实践逻辑。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特殊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将瞿秋白革命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创新瞿秋白革命精神时代赓续的话语体系与课程体系。
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的思想凝练,为新时代党政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了精神力量,因此,要大力宣传瞿秋白革命精神,促进瞿秋白革命精神与党政工作的时代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将瞿秋白革命精神与党政工作的目标体系相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因此,既要将瞿秋白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核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相融合,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精神命脉、促进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也要将瞿秋白革命精神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相融合,促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时代性转化,进一步启迪民智、浸润民心、团结民力。另一方面,要将瞿秋白革命精神与党政工作的行动体系相融合。瞿秋白革命精神积淀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早期中共领导人开展党的建设的有益经验,要求扎根党政工作实践,宣传融合瞿秋白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重视人民本位、团结人民群众,勇于自我革命、推进反腐倡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7]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瞿秋白革命精神要转化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特殊养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7]。同时,积极挖掘瞿秋白革命精神内蕴的价值观要素,以传承弘扬瞿秋白革命精神为教育载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8],促进瞿秋白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再者,瞿秋白革命精神传达着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爱党爱民的革命情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9]346,形塑公民的政治人格、培育公民的政治素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9]275。基于此,我们要注重将瞿秋白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公民教育的新成果相融合,充分发挥瞿秋白革命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力,进而引导公民自觉主动地传承瞿秋白革命精神。
马克思立足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2]。瞿秋白革命精神生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历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才得以丰富传扬与赓续发展。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已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提高人民群众对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接受度与认同度,要贴近群众生活、回应群众需求,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瞿秋白革命精神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营造优良文化环境的精神养分,应深入挖掘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文化因子,大力创作内蕴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文化产品,形成自觉传承、主动践行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浓厚氛围,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正面临多种思潮的文化冲击,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倾向弥散,我们应积极培育符合主流价值的“意见领袖”,设置合适的网络议题,引导网民主动了解瞿秋白事迹、学习瞿秋白作品、体悟瞿秋白革命精神,站稳主流文化的主阵地。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促进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的时代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