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彤
[摘要]全民阅读推广及书香城市建设语境下,高校参与书香城市建设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则是高校助力书香城市建设的创新尝试。研究基于对淮安市高校图书馆缺位的书香淮安建设现状分析,阐述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逻辑要义,并探析淮安市高校圖书馆助力书香淮安建设的实践路径,为书香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书香淮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强国建设绘制了新坐标,赋予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新使命。在书香城市建设新征程上,高校参与书香城市建设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则是高校助力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研究以书香淮安建设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寻求发展路径,助力书香城市建设。
一、淮安市高校图书馆缺位的书香淮安建设
当前,书香城市建设中存在高校图书馆缺位的现状。以书香淮安建设为例,书香淮安建设在强化资源配置、优化协调统筹、打通平台建设等方面仍有持续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层面。
(一)资源配置层面:高校阅读资源未有效利用
书香淮安建设的基础落脚点体现在阅读资源上,其核心是加强阅读内容供给,提升阅读推广的质量和水平。当前,阅读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源供给水平低是制约淮安市阅读推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淮安市城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个别基层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阅读出版物保有量跟不上全民阅读的发展步伐[1];
另一方面,书香淮安建设主要表现在景区、商圈、公园、农村等打造“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的阅读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图书馆对阅读推广的支撑效用。书香城市建设新征程上,如何加大图书供应力度,整合利用高校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书香淮安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协调统筹层面:高校引领力尚未得到重视
高校通常被视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智库,对涵养城市文明、营造城市文化、赋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书香淮安建设中,目前,相关部门已完成公共阅读资源的整合构建,形成了以淮安市图书馆为核心的涵盖淮安书房、城市书屋、县区图书馆分馆、农家(社区)书屋的“1+80+N”阅读服务网。然而,淮安市各县区分布的7所高校图书馆尚未被纳入公共阅读体系。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推广范围的扩大。在书香城市建设语境下,高校引领效应不足是影响淮安阅读品牌持续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体现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共享淮安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全民阅读工作和淮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引领和支撑,是相关部门在书香淮安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平台建设层面:馆校联盟的壁垒尚未消解
笔者实地调研、走访上海、杭州等城市,发现当地公共图书馆与区域内高校存在馆校联盟的合作关系。例如,同济大学与上海图书馆通过“一体化”协同服务方式,实现馆校资源互享、图书互借、馆藏互补,使得同济大学的在校师生能够足不出校地浏览涵盖上海图书馆的区域联盟数据库资源。同时,同济大学也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多元的馆藏选择。这一做法有效地扩充了馆校双方的资源获取渠道,提升了上海市的书香城市建设效果。又例如,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杭州图书馆在早期的市政工程中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馆校图书联盟,并于2022年与浙大城市学院签署共建产学研基地战略协议。这些举措整合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提升了市民读者享受阅读资源和文化服务的便捷性。除此之外,上述图书馆还面向社会定期开展图文期刊一键借阅、订单免邮等活动,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总结上述书香城市建设实际案例可以看出,馆校联盟促使阅读资源互补互享已成为当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常态举措。调查还发现,江苏省13地市的公共图书馆尚未与区域内高校建立馆校联盟,这一建设缺口也为相关部门打造书香城市品牌提供契机。现阶段如何打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高校图书馆“走出去”与公共图书馆“引进来”,是相关部门推动书香淮安建设纵深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逻辑要义
基于淮安市高校图书馆缺位书香淮安建设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实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策略,重塑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推进二者联盟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逻辑要义和现实选择。
(一)时代要求: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应然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本质要求,赋予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中国式高等教育只有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内生资源,实现内源性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当前,国民阅读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而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民知识储备,营造全民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背景下,主动适应社会,坚持开放办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高等院校的职责与担当。
书香城市建设语境下,高校对外开放是一种以阅读资源为载体,开放高校图书馆的执行样态。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延表现,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转型与创新。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公共图书馆提供有益补充,赋能书香城市建设,引导社会读者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创建学习型社会。
(二)职能召唤:高等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需求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校对外开放有其充分的时代依据及现实意义。雅斯贝尔斯认为:“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3]书香城市建设语境下,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职能,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在遵循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的同时,积极变革,主动走出“象牙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理,作为高等院校立德树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专门机构,高校图书馆不应仅为高校师生服务,而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内部优势。
(三)范式转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然路径
书香城市建设是书香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书香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表现。贝克曾提出:“今天的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4]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还是其对外开放的充分保障。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等,高校图书馆具有馆藏丰富、专业性强、学科齐全、迭代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的人均图书藏量至少为公共图书馆的100倍,国家倡导高校图书馆要立足资源和专业服务,尽可能地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5]。
知识开放时代,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上,高校图书馆积极转变发展范式,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既有利于盘活现有资源,形成持久有效的建设机制,又有利于完善终身教育模式,助力全民阅读的推广,更有助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助力书香淮安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目的在于助力书香城市建设,助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因此,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构建书香淮安阅读推广新格局。
(一)实施馆校联盟,优化阅读资源配置
针对书香淮安建设中存在的阅读出版物保有量不足、个别基层图书馆购书经费欠缺等现状,研究认为实施馆校联盟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馆校联盟即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基于自身资源优势,联合打造“阅读推广共同体”,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阅读影响力。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对社会读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可充分调动市民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具有馆藏互补的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各类阅读资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便利化的阅读服务。
在实际运行中,图书资源的互借互通应是淮安市馆校联盟的核心内容。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可与公共图书馆共同建立相关文献管理服务系统,双向验证借阅身份,以线下借阅、线上订单模式为高校师生及社会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除此之外,淮安市高校图书馆还应适当对社会开放,尽可能地提供延长开放时间、简化借书手续以及图书预约上门等服务,从而吸引读者阅读。
(二)完善頂层设计,制订联盟服务战略
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淮安市高校图书馆顺利实施馆校联盟的前提。同时,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是阅读推广服务对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更是服务方与被服务方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重要依据。馆校联盟的双方主体应以“规划先行”的理念统筹规划馆校联盟建设内容及联盟细则,形成长期性、规划性、系统性的联盟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馆校联盟的联席会议制度。这需要淮安市委市政府明确组织协调的责任,牵头制定馆校联盟的相关协定。馆校双方应制订馆校联盟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讨论联盟的工作重点,共同研究决定馆校联盟的具体事项,包括馆校联盟的章程细则、服务权限、评价标准、监督机制、可能涉及的有偿管理等。
二是明确馆校联盟内容。馆校双方可协商明确文献资源互通互补、阅读活动共办共创、资源系统联通联动、公共场馆共用共享等事项。
三是强化人员物资保障。因为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各类资源包括基础设施资源、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等是以在校师生的比例为考量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某种程度上是对在校师生的资源的分享,这势必在资源调配、人员协调、应用建设方面等方面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等问题。因此,政府应提供政策、经济等配套支持,确保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长效深入开展。
四是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和引进。馆校双方应制订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吸纳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等多领域人才,开发设计平台系统、网页应用,以此保障馆校联盟稳定发展。
五是明确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管理规章达成一致。由于社会读者在管理上存在不可控性,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开放过程中应有章可循,明确文献借阅制度及读者管理制度,以保障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工作有效推行。
(三)研究读者需求,拓宽开放服务范畴
1.研究读者需求,提供精准便利服务
首先,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应统筹规划服务范围,把握服务区域内的人口密度,研判对外开放服务规模。其次,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应对社会读者进行分析研究,可借助问卷调查、走访调研、数据跟踪等方式来分析社会读者的阅读喜好与阅读需求,通过整合信息来源,利用App、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页等渠道,为读者提供制订阅读书单等阅读服务。最后,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及技术优势为社会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线上预约、有声阅读、留言互动等。
2.发挥线下优势,开展主题创意活动
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传统读书文化节中开展主题宣传相关活动,包括主题征文、阅读沙龙、经典诵读、名家讲座及各类知识竞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同时,淮安市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将高校活动适度对外开放,由书香校园建设带动书香城市建设。此外,淮安市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内部古籍保护成果,如地方文史、古籍藏书、古典书卷、印刻拓片、留存碑刻等馆藏对外进行展览。这一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及社会读者进一步了解古籍、喜爱古籍、利用古籍,从而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提升读者人文素养。
3.强化联络作用,协同助力推广活动
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可以协同学校团委、学工部门带领文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开展文学阅读指导、语言文字培训、爱心赠书等活动;可以通过从相关院系选拔农林技术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为基层百姓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可以协同公共图书馆走进社区,开展居民主题交流、公益讲座等;可以联合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组织文化展览及主题宣传活动,向社会群众推广文史资源;可以协同出版社向社会读者推介优秀出版物;可以加强与数据库厂商的合作,了解用户订购需求,保障数字资源有效利用等。
4.优化管理体系,协同建立服务联盟
淮安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平台优势,突破馆藏限制,主动与区域其他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文化服务机构等建立区域性的“阅读推广共同体”,逐步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参考咨询服务,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科技查询服务,包括有偿提供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跟踪服务、专利检索、专利查新以及知识产权咨询等。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所在,是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选择,更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在全民阅读推广新征程上,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主动参与书香城市建设,切实履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
[参考文献]
[1]叶飞.全民阅读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淮安市全民阅读工作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1):103-105.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BAKER S K,JACKSON M E.The future of resource sharing[M].New York:The Ha Worth Press inc,1995.
[5]周秀会,宋永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本科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71-74.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与演进逻辑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 芊,金娜萍
[摘要]三十多年来,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1992—2022年收录的文化消费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先后涵盖消费、文化、文化产业和影响因素研究四个领域,且先后经历三个阶段: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1992—2002年);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2003—2012年);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2013—2022年)。笔者认为,我国如何通过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化變革、高质量转型升级,从而建构新发展格局下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演进逻辑;CiteSpace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我国文化消费形成了许多新业态,彰显了许多新特点,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市场亟须建构高质量、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我国文化消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主题脉络和演进逻辑进行量化分析和梳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文化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助力我国文化消费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建构新发展格局。
一、研究方法与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为了增强研究文献的典型性以及全面性,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以“文化消费”为主题精确检索文献后,筛选出核心期刊、CSSCI以及CSCD文献,并删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无效文章,共获得有效文献数据1791条。文献数据筛选完成后,笔者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选择“关键词”作为节点,对文化消费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以及关键词时间轴等可视化分析,梳理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和演进逻辑。
(二)发文数量统计与趋势分析
发文数量可以客观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发文量在过去三十一年间整体呈增长态势。前十一年(1992—2002年)是文化消费研究的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发文量稳定在25篇左右;中十年(2003—2012年)发文增速较快,2003年发文量为27篇,2007年就突破50篇达到56篇,2012年达到最值111篇;而后十年(2013—2022年)发文量虽有起落,但基本维持在80篇上下浮动。从这个趋势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与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指研究文献中能够高度概括文献核心内容的词汇,某一词汇的词频越高,说明该内容是研究热点。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可知,在我国三十一年的文化消费研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分,至今已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消费主义”“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等多个方面。
图2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执行词频探测技术分析,得到我国文化消费研究领域关注度最高的突现词(见图3)。突现指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增加,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现词,其能够反映不同阶段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1992—2022三十一年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依次出现“社会主义”“物质消费”“文化产业”“消费升级”等13个突现词。每个词突现的时间段就是该研究热度最高的时间段,强度(Strength)就是研究热度。如“文化产业”最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开始研究,2011—2012年间研究热度最高,高达9.17。究其原因,自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开始[1],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政策也不断完善。到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也实现了高度繁荣[2]。
二、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
基于前文的可视化分析,结合代表性文献,笔者总结我国文化消费研究有四个热点领域。
(一)文化产业研究
第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文化产业研究,总发文数达到234篇。2000年,我国在《建议》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随后,文化产业受到极大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逐渐发展。该领域研究热度高、持续时间长,涵盖了文化体制改革[3]、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4]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5]等内容。其中,文化产业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对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析,对文化产品的特征、属性和竞争力[6]进行明晰,对新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动漫、国潮等进行考察来助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文化研究
第二个热点研究领域是以文化为主的相关研究。文化相关研究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始终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主题展开相关的探讨。如陈庚等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7],探讨以文化振兴乡村的产业模式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带动消费的作用,并以此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消费研究
第三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消费的相关研究。消费研究是文化消费研究早期最热门的领域,历经三十一年的发展,研究成果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五个方向。一是文化消费品研究,1995年就有研究指出要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二是文化消费者研究,近几年研究者们一致认为Z世代将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8],且新生代人群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三是文化消费行为研究,资树荣等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文化消费活动的频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对高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9]。四是消费结构研究,尹向东指出要根据小康水平建立合理的小康型消费结构[10]。五是消费特征研究,当前文化消费的特点是文化消费需求缺口大,存在群体结构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等[11]。
(四)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消费者个人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市场机制因素三个方面。从消费者个人因素来看,居民的文化水平、消费时间、消费方式会影响文化消费的需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则会影响文化消费的总量和层次[12]。从政策及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文化设施建设等也会给文化消费带来重要影响。从市场机制因素来看,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而供需匹配、文化市场秩序也会影响文化消费的发展和研究。
三、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演进逻辑
笔者根据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结合突现词(图3)和关键词时间轴(图4),将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划分为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和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
图4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轴
(一)基础研究阶段: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导(1992—2002年)
1992—2002这一阶段,是学界对文化消费研究的基础认识阶段。结合图3的突现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消费”“消费支出”等,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消费的概念与内涵、特征与结构、消费者与消费行为等基础性的研究论文。推动这些研究开展的驱动力源于人们对文化消费不断攀升的需求。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消费产品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得到迅速而强烈地释放,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3]。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导的基础研究阶段,为文化消费后续细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业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蓬勃发展阶段: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导(2003—2012年)
从图4可以看到,在2003—2012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有两个主要趋势。其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品”等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相继出现,“文化”在文化消费中的重要性逐年凸显。其二,文化产业研究蓬勃发展,对新业态和新产品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阶段是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引领作用[14],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注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自2003年文化产业被列入國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开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明晰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提供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凸显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全方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15]、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2003—2012年是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文化消费研究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转型升级阶段: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导(2013—2022年)
从图4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消费的方式和场景也随之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新业态。随着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我国内需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学术研究开始转向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16],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消费升级、文旅融合等。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在数量、结构和满意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的提高成为文化消费升级的重点。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推动了文化消费研究的转型升级。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笔者通过对1791篇文化消费研究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主题脉络广泛,但宏观视角的文化消费研究不够丰富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自文化消费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发展迅速,研究主题广泛:从外在政策环境到内在需求驱动;从整体产业发展到文化消费产品生产;从消费者到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从文化引领建设到文化内涵挖掘等。但这些研究主题主要采用微观视角,大多从某个具体问题或某类特定人群进行探讨,少有从文化消费的宏观视角开展研究,导致研究结论对实践发展的指导意义较为局限,普适性不够强。因此,学界应创新文化消费研究的宏观视角,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消费高质量转型的时代背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构建新时代文化消费发展的路径,助推我国文化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演进逻辑清晰,但我国文化消费的原创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演进逻辑清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急剧释放促使“消费”成为研究热点;蓬勃发展阶段,国家大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颁布诸多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学界也将研究重点从“消费”转向了“文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学界开始重视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获得较高关注。但这些研究应用到的基础理论大多是国外的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而我国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应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具体语境中探讨,深入总结中国的文化消费发展规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费的原创理论研究。
(三)发展前景广阔,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研究热点
纵观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消费规模和数量都有大提升,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数字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线上音乐会、线上影视、线上健身等众多数字文化消费新形式,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新型文化消费形式[17]。这些新形式打破时间、空间、场景的限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因此,我国如何通过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变革、高质量转型升级,从而建构新发展格局下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EB/OL].[2023-09-13].https://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538.htm.
[2]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23-09-13].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3]李向民,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0(04):155-159.
[4]杨睿,苏玉珠.“互联网+”视角下我国文化产業发展路径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7(03):136-138,142.
[5]潘爱玲,王雪,刘昕.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1-21.
[6]李本乾,牛盼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2(03):9-13.
[7]陈庚,林嘉文.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脉络、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40-51.
[8]耿达,饶蕊.新时代中国文化消费发展的结构特征与优化路径[J].图书馆,2020(06):1-9.
[9]资树荣,张姣君.文化消费活动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吗?: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20(06):56-65.
[10]尹向东.建立合理小康型消费结构的主要对策[J].南方经济,1994(10):49-52.
[11]朱媛媛,甘依霖,李星明,等.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03):110-118.
[12]米银俊,王守忠,孙浩.浅析《资本论》中的文化消费[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03):63-66.
[13]谭志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构架及其战略选择:以南京为例[J].学海,2009(02):175-180.
[14]朱迪,张俊哲.二次元与虚拟文化:Z世代新型文化消费的新特点与新挑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05):13-21.
[15]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5-11.
[16]秦开凤,张陈一轩.新发展格局下数字文化消费的内涵、潜力与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2022(12):17-26.
[17]刘辉.河南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调查研究[J].商展经济,2022(1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