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琨 于苏亚
[摘要]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新时代新闻专业人才的基石,应明确自身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及核心。文章分析课程思政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现状,阐述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潜在困境,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理论+思政实事+采访+写作”联动教学模式、TBL项目化实践教学法、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施路径,从而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大力融合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开展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培养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引导与实践基础,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助力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为培育新时代新闻专业人才筑牢根基。由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分析突破思政教学困境的关键因素及解决办法,形成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及核心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从课程的导向性来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其业务包含采、写、编、评、播等多个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环节。新闻是在一定思想理论和价值观指导下,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提炼、加工,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反映[1],是一种思想的集合,包含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同精神在社会中的表征,成为思想集合对外输出的重要形式,体现意识形态属性。2002年1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2]基于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新闻报道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就对新闻学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与思政融合,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形成教学目标,既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助于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新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第二,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专业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新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的生产传播者,将自身的观点融入客观事实的报道,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在新闻报道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因此,我国不断调整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闻专业人才全面塑造。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基础业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新闻理论思想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转化,也就是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引领,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丰富思想文化内容的新闻作品,充分发挥对社会群体的积极影响力。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融合就是在新闻专业人才的培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技能,为我国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核心
1.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大思政理念应运而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传统专业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向复合式“思政理念+专业知识”的双重传授,这就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应用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该课程教师应树立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统一的核心思想,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与专业理论知识点教学同等重要的层面,根据课程章节设置和课时具体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逐个分解专业知识点,整理相对应的思政案例,并结合当下思政热点话题,构建“思政+专业”的知识矩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点,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
2.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相统一
从专业课程培养的大方向来看,无论哪一个专业,归根到底都是培育人才,而实现良好的人才技能培养的前提是心理健康、高素质的人才塑造。因此,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相统一,构建“技能”与“素养”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专业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又一核心。具体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该课程教师应将学生的技能传授与素质提升合二为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该课程教师应将新闻学基础理论与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以真实性为第一准则,实事求是地开展新闻活动。在实践教学模块上,该课程教师应增加有关时事热点的思政训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不同的新闻宣传任务,从具体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深刻认识职业素养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寓思政于课程教学。
二、课程思政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现状
新闻学科的教育基于自身“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目前,因不同的高校师资配置不同、课程目标差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融合存在不同的改革路径。
首先,在教学改革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聚焦自身特点及其与思政融合的现实意义。笔者发现这些主要包括:2013—2018年关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类文件解读,尤其是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精神解读;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要结合时代特征,灵活运用各类新闻渠道,加强自身与思政之间的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对新闻采写类课程的德育内涵及其向学生传递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重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承担着建设中国本土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5]。
其次,在教学改革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重视思政融入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开展实際教学活动探索。第一,采用“项目+教学”的复合型团队教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根据课程章节的设置情况,邀请新闻业界人士与长期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并增加实地调研、仿真训练等紧贴行业动态的教学环节,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思政与专业相融合。第二,引入OBE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通过明确课程教学导向,在课前形成独立的教学目标,鼓励该课程教师从多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实施“虚拟情景教学法”。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课程的采写部分设置不同的虚拟社会事件情境、突发事件情境、宣传任务情境等,鼓励该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沉浸式体验新闻采写的完整流程,从而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构建“四维教学空间”。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用新媒体技术,发挥赛事优势,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日常到赛事”的知识系统化训练,使新闻采访与写作具体化。
最后,在教学改革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基于极强的实践性,对实践实训部分进行详细规划。第一,利用第二课堂,构建教学实训基地。在已有课程训练的基础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电视台、日报社等媒体共建教学实训基地,鼓励该课程教师设置思政结合的时事热点任务,为学生提供专项训练。第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实训模块。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鼓励该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今日头条、央视网等媒体中选取热点,利用专业技能,从不同角度出发完成新闻创作,并以“思政新闻小训练”作品案例的形式发布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第三,结合地方红色教育项目,开展课外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鼓励该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走访,使学生通过边走访边记录,边听讲边采访,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弘扬红色精神。以上这些教学改革和尝试,既凸显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也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
三、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潜在困境
(一)教学意识不足,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有待深化
当前,教师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该课程教师除了应具备所教授学科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适应教学改革的课程思政理念、适应角色转变的素质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该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合具有深刻认知,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本身,正确认识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实施人才培育的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情况而言,部分该课程教师的课前思政理论储备有待增加,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不足,对各大主流媒体的时事热点关注度不高,这不利于其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关案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同时,部分该课程教师尚未转变自身角色,仍停留在授业层面上,未明确如何传道、传哪些道、怎样传道,所选取的新闻采写案例缺乏新鲜性、贴近性,尚未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有效融合,存在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难以融合的困境。
(二)教学方法滞后,“思政+专业”模式有待完善
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要求该课程教师具备一定的混合式教学能力,也就是充分发挥学习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从而使课程凸显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该课程教师要明确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从教学思维阶段树立混合教学的意识,对新闻学基础理论中的新闻特点、新闻策划,以及如何使相关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软融合”等内容形成独到见解。该课程教师也要勇于尝试混合式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积极获取学生反馈,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然而,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对部分该课程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难度较大,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则该课程教师在短期内较难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导致“思政+专业”简单叠加,也就是该课程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放在前,思政元素的新闻案例附在后,未能充分将二者有效融合,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内容学习,发掘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思政教育。
(三)教学评价较单一,思政教学效果量化方式有待优化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专业课程评价引入思政环节,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策略。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内容以定性研究较多,量化研究较少,特别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尚未有相关量化研究[6]。基于此,目前,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基本的量化评价为平时成绩加上期中、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情况和作业提交、实践课完成情况为评价主要依据;期中、期末考试完全采用卷面考查理论知识。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无法量化思政元素的融合性是否较好、思政的实效性是否较强、学生是否愿意继续自主学习等方面,仅依靠该课程教师在专业课中积累的课程评价经验。这就造成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反馈,不利于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情况。
四、思政元素融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无论是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本身,还是对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都具有长远的意义。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支持内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有助于该课程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能充分体现思政育人观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针对该课程的每个章节都会对应两种案例: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是时事热点案例。经典案例主要用于理论课上基础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在讲授新闻基础知识点时,该课程教师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在采访的实施—现场观察的章节中,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历史性瞬间的经典案例的选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场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时事热点案例主要用于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该课程教师可以选取近几年的时事热点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在课后完成实践作业的热情。例如,在新闻价值章节的讲解中,该课程教师选取微博热搜中符合新闻价值五要素且具有思政元素的新闻作为案例,可以强化学生的新闻分析能力,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思政实事+采访+写作”联动教学模式
目前,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可采用“理论+思政实事+采访+写作”联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综合融入思政元素,并形成环环相扣的联动机制,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模式化保障。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该课程教师可以采用该模式,以基础理论的三大教学理论模块为依据,分别从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采访理论、新闻稿写作理论入手,以递进式方法,从简单到困难、从宏观到微观开展教学,并采用“新闻学基础理论+思政元素案例”“新闻采访理论+思政元素案例”“新闻稿写作理论+
思政元素案例”的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其次,在新闻采访实践模块与新闻稿写作实践模块上,该课程教师可以采用“思政目标指引+小组实践项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刻紧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最后,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衔接上,该课程教师可以落实联动教学机制,在专业方面以理论课的知识点为基础,联动实践课的具体实践任务,在思政方面以思政元素案例为引导,联动思政理念与实践,使两者共同支持课程教学,形成联动教学双循环的模式。具体联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在采用“理论+思政实事+
采访+写作”联动教学模式的同时,该课程教师还可以打造结构更为完整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课程体系,并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精准思政,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三)TBL项目化实践教学法
TBL项目化实践教学法主要运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围绕“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该课程教师组建学生小组,鼓励学生在实践任务中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该课程教师以项目为导向,从新闻线索的搜集、不同采访方式的应用、新闻稿件的写作,以及结合思政主旋律等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报道风格,遵循“三贴近”原则,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7]。最后,在项目完成效果评估环节,该课程教师组织各学生小组交叉互评,并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在两种评价中积累经验,寻找不足,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扎根落地。具体TBL项目化实践教学法如图2所示。
(四)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反映课程效果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成效的有效方式,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采用多元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分块評价,可形成更为合理、科学的评估结果。第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按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分类,其中理论模块又分为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采访理论、新闻稿写作理论三大板块,主要进行知识点测评、思政测评,并以卷面笔试的形式呈现,分别占总成绩的30%、10%,除了知识点,其他内容以模拟案例的形式呈现。第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模块主要分为新闻采访实践和新闻稿写作实践,从理论结合实践情况、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个人专业素养评价、个人综合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呈现,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10%、10%,并采用五级制量表:A级(90分以上)、B级(80—89分)、C级(70—79分)、D级(60—69分)、E级(59分及以下)。最终,通过以上评估形成学生该课程的总成绩。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细化各个环节中不同部分的占比,有助于该课程教师快速了解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是其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该课程专业课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大思政理念下该课程教学思维的革新。在未来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实训,还是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都应与思政相融合,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积极立足学科特色和优势,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把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课程育人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宝善:新闻舆论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EB/OL].(2016-05-16)[2023-09-20].http://www.scio.gov.cn/ztk/dtzt/34102/34242/34250/Document/1477179/1477179.htm.
[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17)[2023-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办好思政课,习近平这样强调[EB/OL].(2022-03-24)[2023-09-20].https://m.gmw.cn/baijia/
2022-03/24/35608554.html.
[5]王洋,王琳,姚乐怡.全媒体时代,怎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EB/OL].(2022-11-22)[2023-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160294222261519&wfr=spider&for=pc.
[6]黄煜栋.“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32-33.
[7]付松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虚拟情境”教学探索[J].青年记者,2019(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