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自然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类期刊单独归类,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聚类分析、案例探究和对比说明等方法,归纳国内和国际科教类期刊发展经验和规律,得出国外科教类期刊内容具有前瞻广泛、理念先进、形式国际化、专题设计缜密的优势;我国科教类期刊受规模和地位制约缺少单独学科分类,未形成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在交叉学科和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仍有发展空间。文章提出我国科教类期刊应把握国家政策支持和科研学术支撑双重优势,布局期刊全球化发展格局,形成集群化管理或合作模式,均衡各类文章占比,增加专题栏目,形成产教、科教融合机制,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发展。
[关键词]科教类期刊;科学教育;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工作重点任务明确强调,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1]。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教育与科技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教类期刊必须承担起科技创新“龙头”和“龙尾”的重任。
科教类期刊专注于自然科学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其是旨在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培养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高质量人才的期刊[2]。文章对国内和国际科教类期刊群详尽总体与个案进行比较研究:在国际层面,力求在盘点科教类期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内在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可借鉴经验;在国内层面,对科教类期刊现状进行多维统计、聚类分析、问卷调查,归纳此类期刊群的共性问题和发展经验,并根据国家需求,提出科教类期刊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优化方案。
一、国际科教类期刊最新研究
国际上最早的科教类期刊是由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08年创办的机关刊物Mathematics Teacher,该刊标志着科学教育向专业学术研究领域迈进。但此类期刊的前期发展并不尽如人意,1940年国际上才出现第二本科教类期刊,此后以平均每年1—2本新刊的速度平稳发展。直至近几年,科教类期刊才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吸引大批学者关注和探索,由此科学技术教育领域高速发展。正如Bates谈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技术和教学方法的需要[3],在过去几十年已产生许多革命性教育创新。然而,罗杰斯在他的创新决策过程理论中指出,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正确实施创新技术和理念的认识,可能导致教育创新改革的中断,那么支持科学领域教育研究创新以揭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则迫在眉睫[4]。
(一)国际科教类期刊发展状况
EI、SCI是国际两大权威的数据库,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SCI Expanded(以下简称SCIE)专门设置教育—科学学科(Education-Scientific Disciplines)期刊类别,截至2020年初,该期刊类别共收录41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教类期刊。笔者分别在EI、SCIE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Education”“Teacher”,对两者2021年教育—科学学科期刊收录数量和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统计结果显示,2020—2021年SCIE增加收录科教类期刊数量10本,科教類期刊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因子(2010年至今)处于上升趋势的期刊有38种,由此可看出国际科教类期刊在逐步走强。
(二)典型案例情况汇总
笔者结合影响因子和数据库收录情况遴选出7种期刊,总结其发文聚焦领域,遴选出两个数据库(EI/SCIE)同时收录且影响因子位列前5以及三个数据库(EI/SCIE/SSCI)同时收录的科教类期刊,对这些期刊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和聚焦领域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影响因子突出的国际科教类期刊的聚焦领域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广泛性。如表2所示,各期刊在引导学科学术前沿与教育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的基础上,主动延伸到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应用,以及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经验探索上,对基础学科领域覆盖较大,兼容性较强。国际科教类期刊体现了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侧重。其中,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聚焦重点准工程和相关机构,开启校内校际合作模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与科技企业紧密协同,解决技术问题,完善自身配套设施和应用程序。
(三)国际科教类期刊发展经验
1.办刊内容具有前瞻性、广泛性
目前,全球各方面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协作与跨学科环境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Jonassen、Strobel&Lee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视角呼吁:创新型工程师、创业型工程师需要掌握广泛的技能和知识,并且是具有超越强大科学和工程背景的新角色[5]。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在致力于培养、传播和创造一系列学术研究知识,改善全球工程教育方面的措施包括:文章或特刊展现工程教育研究、实践或政策,内容包括创新理论、主题、方法或学术知识;刊出多样化、全球化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文化制度实践;传达推进工程教育研究、实践或政策的重要性;增加学者和业界认可的有影响力的发文。
2.高速迭代的先进办刊理念
科教类期刊要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高速迭代的办刊和人才培养理念,载文和形式伴随办刊理念不断进化,精准迅速反映教育创新中日益复杂的科学教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实践。科教类期刊先进的办刊理念来自对期刊角色目标的定位和对行业不断提升的认识。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工程教育进展目标会议,明确新的办刊使命—“做工程教育学术研究的档案记录者”。该刊每年战略计划挖掘新的进展和不同的视角;在自身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已完成4项特刊组稿,确定“传播创新”为未来发展方向,并专设人文艺术融合的特刊。
3.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刊形式和视角
第一,现代化的办刊形式。Computers & Education提出要在传播先进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引领研究的深入,采用社论的形式提出研究议程,以吸引业界关注并解决相关问题。在促进全球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和工程教育人员之间的合作方面,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采取了更为多样化的方式,包括:赞助专题会议、研讨会和专栏、专著等;加强现有伙伴关系并构建新的合作网络;审稿人向《华尔街日报》主动推荐论文,增加文章曝光度,争取更广泛的研究建议和提高被引用的可能性。
第二,国际化的办刊视角。国际科教类期刊具有倡导开放科学,并将继续全力支持开放科学的办刊理念。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发文称作者和读者均免费获取内容,文章版权由作者保留。这极大地促进了期刊的宣传普及、人气增长,随着期刊的发展壮大,其仍在继续研究可持续的出版模式,开发更有潜力的文章来源。另外,科教类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视角影响了其国际化办刊形式的多样性和成熟度。在作者覆盖范围方面,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每期的作者都来自全球不同国家。除英国和美国以外,来自比利时、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沙特阿拉伯的作者也对期刊的发展和教育问题研究做出了有力贡献。在国际市场开发方面,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已卓有成效。据统计,该刊年度发行量从主要位于北美的4000名订阅者增加至8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名订阅者;年度投稿作者从21个国家的447位作者增加到37个国家的600位作者,而已发表文章中对工程教育科学的引用频率从不到2%增加到近60%。
4.缜密完善的专题设计流程
在促进科学教学研究、孵化创新性文章的过程中,很多国际科教类期刊推出的特色化的优秀专题设计案例值得参考。例如,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根据路径范式,定期组织社会学者团队确定专题。第一,确定三个目标:实现五到十年里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创新;不同类型的工程学院、学科课程的有效应用;创新性理论研究或案例的传播。第二,人员选择:工程教育研究人员、匿名学者、专家组、中小企业集群代表(實现企业技术人员与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搭建专题初期作者库。第三,专题确定:预判和择优确定专题;细化问题并缩小写作团队选择范围;相关作品互动展示;重点问题充分反馈和解决等。第四,评价和传播:每篇论文经过严谨的同行评审,凝聚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多方经验,确保论文的潜在影响力和价值。
二、国内科教类期刊发展经验
现今,我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的发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和认可,但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仍显得空白和滞后。戴安邦在我国首本专门研究科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其改革等领域的期刊《科学教育》上提出,欲求科学在中国之发展,必先注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通过传播国内外科学新发现、新学说、科学教材教法探讨等以实际行动提倡科学,注重科学教育[6]。在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背景下,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但目前还没有科教类期刊进入该计划,这足以引起教育和期刊行业的广泛重视。
(一)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发展,顺势而为找定位
国内科教类期刊要增强服务国家宏观发展需求的文化自觉,在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创新性发展。
1.响应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国内科教类期刊服务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方面要顺势而为。比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入2021年国家发展重点任务之一,《中国电力教育》紧密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课程建设需求、绿色发展多维度电力人才培养等主题,已发文40余篇;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以高校和集团“新动能、新发展”为主题的能源与电力工程管理创新高端论坛,为培养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节能管理等领域人才,提升期刊内容含金量和品牌知名度,顺应国家宏观战略布局提供范本。《实验技术与管理》紧密呼应2022年北京冬奥会亮点“科技冬奥”“智慧冬奥”,跟踪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约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专家组织“科技助力冬奥运动”专栏,从智能穿戴式冰雪运动装备运动风险实验研究平台、冬季运动项目训练智能管理系统到基于假人仿真模型的冰雪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实验设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探究性的研究成果。
2.顺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政策规划
在高校学科课题由专业学术类向教育教学类倾斜的背景下,科教类期刊要积极活跃高校科教类文章的发表氛围,紧跟国家步伐,开拓此方向的稿源。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中提出,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7]。教育要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科教类期刊更应如此。
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方面,《物理与工程》以美国小班化模式为参考,探究该模式对中国小班化教学的借鉴意义,提出在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学生的人性化等方面。《计算机教育》结合信息学科专业领域,凸显专业优势的小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案例,探索满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机制、管理制度和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导师制”方面,《计算机教育》自2008年起逐步跟进国家教育规划部署,联合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腾讯等企业,聚焦校企“双导师”模式下的工作室建设、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校企联动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等,结合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空间信息研究院、上海世纪鼎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双导师”培养案例,为“高校+企业”培养模式贡献理论基础,推动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应用。
(二)形成依托高校、学会、教指委等学术团体的特色办刊模式
科教类期刊要协同企业力量和学会合作办刊,引导资源服务期刊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其要探索“高校+期刊”“学会+期刊”“外聘专家+期刊”的多元化协同办刊模式,把培育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建设的核心目标,鼓励集群化发展。
1.“高校+期刊”
高校主办期刊对学科的被引贡献度在不断提高,说明此类期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本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这显著发挥了主办高校的优势[8]。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人才培养,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背景下,科教类期刊迎来发展机遇,其须借此东风加深高校、学术团体及科研机构参与办刊的程度。《中医教育》自2019年起由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担任主编,并被纳入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体系后,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2.“学会+期刊”
学会主办刊物不仅在学术稿件上形成良性互动,更在学术成果传播推广与实践上发挥纽带作用。《中国林业教育》由编委担任学会理事,编委参与学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与学会、教指委紧密互动。在主动为高校提供传播媒介方面,《中国地质教育》作为地质学领域唯一的教育类学术刊物,为中国地质大学组织出版“七十华诞”校庆系列专辑—总结办学历史、传承地大精神、展示办学成就、激发奋斗意志、讲好地大故事、提升社会影响力。
3.“外聘专家+期刊”
没有高校和学会作为依托,科教类期刊组织调动外聘专家积极参与办刊工作也是一条有效途径。《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没有与高校、学会合作办刊,完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但期刊副主编强调,正是通过国内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50位阵容强大的专家编委发挥积极作用,才使得该刊在创刊一年内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三、国内科教类期刊发展的问题
(一)规模和地位制约科教类期刊发展
《煤炭高等教育》编辑部认为:非核心期刊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处于不利位置。由于目前社会评价机制仍注重学术成果的外在形式,在优秀稿源的获取方面,非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期刊的繁荣发展[9]。目前,科教类期刊发展规模可从发文量、发文速度和学科分布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1.科教类期刊发文量落后于科技类期刊
现今,科教类期刊发文量低于科技类期刊,且规模在逐年缩减。据相关统计,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4399种中国科技期刊共发表可被引论文129.8万篇,刊均发文量为294篇。笔者统计,科教类期刊2020年刊均发文量为219篇,略低于科技类期刊刊均水平,另外统计近5年科教类期刊总发文量,发现总发文量下降4.73%,科教类期刊发展规模在缩减。
2.科教类期刊发文速度仍须加快
笔者在中国知网平台检索期刊名称包含“教育”或“教学”的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剔除高职高专及教学专业期刊,综合另外业内调查到的3种此类期刊,截至2022年2月发现共49种期刊符合条件。同时,笔者统计4963种科技期刊以及49种科教类期刊的出版周期,发现近一半期刊为双月刊。
压缩出刊周期可以有效解决科教类期刊发文速度较慢的问题,但这必须建立在守住论文质量底线的基础上。因此,笔者建议利用国内数据库的网络首发通道,论文编校后采用单篇快速发布的方式,能够缩短期刊或单篇论文的出版时滞,帮助期刊抢占首发权。科教类期刊可以借鉴《物理与工程》采用的收稿即编校,作者确认后立即网络发布的模式,其中个别文章在收稿到网络首发最快24小时内完成,引起教学圈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
3.学科分布不均,发展不充分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强化基础支撑做强优势学科领域;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材料、医学等基础和优势学科领域,遴选一批优秀期刊并推动其做精做强,深化办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对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提升基础学科的国际竞争力[10]。相较于科技期刊,科教类期刊仍存在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情况。2020年,科技期刊共覆盖65个学科领域,发文量占比5%以上的学科有5个。而科教类期刊仅辐射到7个学科领域,其中医学教育类占33%,工程科技类占19%,基础科目相对薄弱。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增加学科覆盖范围,加速新刊创办是科教类期刊未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缺少单独的科教领域分类和科学归类
相较国际SCIE对学科教学类期刊的归类,国内并未对科教类期刊進行单独分类,而是缺乏科学性地分布在各个学科领域。规模小极大地阻碍了科教类期刊形成学科分类,每个学科的期刊数量寥寥无几,甚至空白;且综合性学术期刊(如学报自然科学版)会专设教育类栏目,其显著的学术地位吸引优质的头部稿件刊登在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使得科教类期刊的优质稿件流失。《中国林业教育》在中国知网中被列为人文社科类,《实验技术与管理》《物理与工程》被列为基础科学类,类似地多数科教类期刊均被分散在各学科专业类别,期刊的发展缺乏规范性限制了科教类期刊内容的清晰定位。这有悖于科教类期刊主动与学术性期刊内容清晰分界、内容互补的发展理念。
1.国内国际影响力均未形成
第一,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积极性不足。在数据库收录方面,截至2022年2月,国内没有科教类期刊入选国外数据库科教期刊,反映了此类期刊相对封闭的大环境,国际化不足,其发展局限于国内数据平台。科教类期刊走向国际需要有必要的英文项目。在文种方面,49种科教类期刊均是中文刊。英文项目匹配程度统计结果为:有英文摘要的科教类期刊为38种,中文参考文献配备相应英文的有3种,出版过英文专刊的有2种,出版过英文文章的有15种。另外,个别期刊出版过英文专刊,而其余期刊在配备英文项目方面均比较欠缺。第二,国内影响力未充分发挥。国际数据库未收录我国科教类期刊,而在国内核心数据库中也鲜有科教类期刊。据调查,部分科教类期刊在创刊几年内积极寻找入选核心数据库的突破口,但发展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诸多科教类期刊对选拔和排序失去争取入选核心数据库的信心,不少编辑部形成以一己之力维持现状的局势。
当前,科教类期刊被不同的评价体系纳入不同的分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个别收录期刊列入人文社科,进入南大数据库的则为凤毛麟角。科教类期刊固有的教学属性导致其与该类别的专业学术期刊相比没有竞争力,由此形成了同类期刊交流和发展的壁垒。
(三)创新内容挖掘不足
判断科教类期刊的学术品质有两大标准:一是时代性,二是科学性[11]。笔者基于此准则,根据49种样本期刊调查和编辑部逐一访谈,总结其中集中显现的问题。
1.学科专家约稿文章表述力不足
理工科院系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是科教类期刊的积极约稿对象,且他们不乏在自然科学期刊上频繁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经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文章结构欠合理、行文欠规范、语言表述欠清晰的情况。这就需要科教类期刊编辑与作者反复沟通,从作者角度理解写作意图并进行合理表述,使文章在结构、文字上达到发表水平,并且清晰地呈现作者的观点,而这需要编辑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助力形成有参考性和影响力的论文。
2.缺乏新科技领域的探索
放眼国际,我国科教类期刊高被引文章体现对交叉学科重视程度不足的境况。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该方向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成果应是科教类期刊的重点关注领域。国际科教类期刊的基础学科覆盖较广,将数学、统计等延伸至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另外,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教类期刊尤为重视相关交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多元化学科发展和技术应用。笔者在与各科教类期刊编辑部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优质稿源仍在流失,很多优质创新型文章最终会流向高校学报或相关学术期刊的教学板块,即使约到稿件也可能只是相关研究中的片段。
四、优化科教类期刊发展的对策
(一)布局期刊全球化发展模式
科教类期刊需要寻找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力求与国际科教类期刊及学者建立良好的联系,形成全球化布局的新模式。科教类期刊提供非中文读者更易阅读的文章,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除了要在期刊中增加英文元素,如英文文章、国际作者群体编委、文章匹配必要的英文项目,还要关注国际科教类期刊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数据库的门槛,以寻求融合发展,争取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据了解,《物理与工程》正在积极申请加入Scopus国际数据库,加快其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主动、积极地吸引更多学者和同仁充分地认识到多样化的教育研究方法和全球学术文化的政策和实践。
(二)形成集群化管理或合作模式
笔者建议科教类期刊采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与同专业教学期刊协同合作,彼此共荣共生。科教类期刊要在实践中摸索由多刊带单刊,由强刊带新刊[12],由学术刊带科教刊的发展模式,使高校或学术群的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趋于同步。在与其他学报彼此互补、合作组稿的模式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提出走专业化、外向性发展路径,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等其他农业高校期刊实行稿源互补,合作水到渠成[12]。《中国林业教育》由传统林业期刊转型为大农科类行业教学期刊,强调教学教法的专业性和特色,与学报等学科学术期刊边界清晰,内容高度独立,保持教育学特点,通过顺应政策、精准的定位而区别于学术期刊。《计算机教育》在探索期刊联合的路上,曾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计算机用户》等合作,在通过互换稿件、广告促进交流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作者,扩大了各自的宣传范围。
(三)均衡各类文章占比,增加专题栏目
1.均衡各类文章占比
科教类期刊的载文需要均衡各类文章占比。《计算机教育》主编将科教类期刊载文大致分为四类:理论型、体会型、案例型和技术型[13]。理论型论文包括具有理论高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构想和顶层设计。体会型论文是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案例型论文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基于某种方法的授课过程,教师或学生是期刊自投稿的主力。技术型论文聚焦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应用介绍等,其作者多分布在行业内有晋升职称需求的从业者。
2.增加专题栏目
教学专题栏目一般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由主持人负责栏目的运作[14]。科教类期刊依托高校、学会等学术团体资源,寻找兼具理论与实践积淀以及开阔专业视野的专家为主持人,占领教育学术高地,同时注重将文章归类,使各板块比例科学平衡,加强产学研和交叉学科的融合。《煤炭高等教育》希望中国的教育在社会转型中保持社会主义传统[15]。其刊文涉及哈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对国内外多种教育模式重新审视和预判等,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化学教育》力争担负起化学科普和化学教育在客观传承化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使命[16],促进大众开启对生活电子产品制造、航海航空等领域科技研发、环境资源能源利用等多维度的学科发展认知。
(四)构建产学研融合机制
1.科教融合
科教类期刊應当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接洽研发中心、科学园、技术工业区、工程研究合作中心,跟进大型、跨学科、探索性的合作研究项目。据调查,《实验技术与管理》目前被北大核心数据库收录,其紧密地联系学科发展并注重产学研融合,将学科前沿技术元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首席科学家专访相融合,贴近化学、物理、储能、航海、农林渔牧等交叉学科和产业。科教类期刊编委会少则几十人,多达上百人,除编委以外,我国科教类期刊有不少由一级学会或高校主办,编辑能接触到许多国家级高水平专家学者。因此一流科技期刊的学术品牌和专家学者资源是科教类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合作的落脚点。
2.产教融合
第一,在学术研究方面,科教类期刊实现科技产业进步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机融合。科教类期刊编辑在长期的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渐拓宽了知识面,能较好地把握科技产业政策、科技前沿热点等科技动态。比如,《实验技术与管理》编辑将学科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验,约稿Aminer创始人唐杰,形成相关技术专题。第二,在经营模式方面,科教类期刊实现企业资源与期刊效益互利共赢。内容专业、阅读群体狭窄造成广告发行等传统业务收入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所剩无几,这导致科教类期刊对办刊经费等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而产教融合有望成为科教类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突破口。产学研交流活动(主办会议、讲座)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抵消期刊运营成本和活动经费,而赞助广告、展位等收入则可以成为科技类期刊出版单位的经营收入。依托于期刊的持久性发展,科教类期刊可以采用分层经营模式,区分长期支持单位与短期广告展示,邀请企业成为特别支持单位,争取一些设备仪器厂商和实验室做广告展示来获取收益,以科学解决资金支持问题。
(五)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课程平台
随着期刊学术属性和服务属性的深入发展,科教类期刊编辑应具备规划研究成果转化为交流活动或者项目的能力,为产学研的深入以及产研合作的落地提供智力支撑。科教类期刊本身具有媒体属性,其期刊网站页面以及移动阅读端均可作为宣传产业需求、推广科技成果的平台。产学研强—强合作方式,需要科教类期刊融合高校教学基础与优势来定制内容,通过企业新兴信息技术赋能教育[17],从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建设高质量课程、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创建面向学科高效教学的开放教学资源。例如,《高等建筑教育》汇集国内10所知名高校或土木工程一流学科的教学资源课程群,构建具有工程范式的土木工程在线课程体系,充分展示了工程学科的系统性、复杂性、多样化和综合性,彰显了工程发展与现代技术的交叉融合,弥补了个体化在线课程建设的不足。
五、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外科教类期刊,区别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研究类学术期刊,发现目前国内对科教类期刊领域的发展鲜有研究。文章在充分调研国外科教类期刊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其应用层面可借鉴的经验,并针对我国国家政策背景和人才需求,讨论科教类期刊的发展经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致力于充分利用政策和学术支撑双重优势,立足于科教类期刊现状,对其发展特色模式、影响力、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科教类期刊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3-09-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刘洋.科教类期刊国内外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6):808-815.
[3]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Transform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R].Phase I:Synthesizing and Integrating Industry Prospectives,workshop report,2013.
[4]DOUGLAS J,IVERSON E,KALYANDURG C.Engineering in the K-12 Classroom:An Analysis of Current Practic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Future[R].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4.
[5]JONASSEN D,STROBEL J,Lee C B.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in Engineering:Lessons for Engineering educato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02):139-151.
[6]李曉霞,姚远.《科学教育》办刊思想探源[J].中国科技期刊究,2013(06):1222-1226.
[7]怀进鹏.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EB/OL].(2022-01-26)[2023-09-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26/content_5670642.htm.
[8]孙劲楠,丁佐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关联研究:基于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与ESI学科排名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09):19-25.
[9]固守阵地 守望精神家园:写在《煤炭高等教育》创刊百期之时[J].煤炭高等教育,2006(03):1.
[10]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2023-09-20].http://www.cast.org.cn/xw/TTXW/art/2019/art_b5da1323b57c4d16b779172ad533cd88.html.
[11]赵强,杨雅婕.高校学术期刊“联合策划”:内涵、创新和问题[J].科技与出版,2020(01):61-65.
[12]刘雪春,王佳,王雅娇,等.地方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2):169-174.
[13]奚春雁.计算机教学论文的结构审读[J].科技与出版,2012(04):39-42.
[14]潘孟良.教育期刊教学专题栏目的编辑规律[J].出版科学,2009(05):37-40.
[15]杰曼,宋迎法.对《煤炭高等教育》内容的检视:一本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期刊[J].煤炭高等教育,2015(03):124-125.
[16]刘正平.主编新年寄语[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01):1.
[17]李娟.智慧教学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出版转型的路径探究[J].出版广角,2021(0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