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泽军
[摘要]文章以“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丛书”为例,系统总结大型科技专著丛书在策划与出版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流程管理、严把出版质量关、实现双效俱佳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为相关科技图书出版提供参考,繁荣科技图书出版,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文化支撑。
[关键词]大型科技专著丛书;顶层设计;流程管理;出版质量;双效俱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开辟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
传播科技知识与传承科学文化是科技类出版社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类出版社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系统呈现,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有助于总结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分享,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直属专业出版机构、中央级行业科技出版单位,担负传播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科技创新的使命,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文化引领。近年来,其加强石油科技创新成果的总结推广、完善重大出版工程管理机制,先后出版了“中国石油科技进展丛书(2006—2015年)”“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丛书”等一系列大型科技专著丛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章以“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丛书”为例,对大型科技专著丛书高质量出版进行详细阐述。
一、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科技类出版社策划大型科技专著丛书,必须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及未来趋势,必须保持与重大科技成果主管部门、牵头单位、相关技术专家之间的联系,时刻关注科技动态,明确自身特色定位,提早做出符合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顶层设计。
(一)主动出击,填补空白
炼油化工技术创新是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是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发展的关键领域。自1998年重组改制以来,中国石油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和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目标,在炼油化工技术创新上进行探索,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形成一大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成果,实现炼油化工业务领域有效专利总量突破4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100余件;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超过400项,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5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这些为中国石油炼油化工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为了系统总结和宣传中国石油在炼油化工领域研究取得的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石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技术领域打造可传承、传播和共享的技术专著体系,“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顺时策划出版。“十三五”时期,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建“丛书”策划小组,主动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协助整理中国石油在炼油化工领域取得的相关科技成果,邀请行业内相关专家学者指导把关,并深入各炼化企业、石油高校、研究院所,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丛书”编写与出版初步方案。
(二)突出特色,框定架构
2019年1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丛书”编写工作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及炼油化工业务相关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等深度讨论“丛书”定位、框架搭建、内容设置,并确定以下编写原则。
第一,内容体现创新性、标志性、实用性。创新性指“丛书”是对中国石油重组改制以来在炼油化工领域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中国石油炼油化工科技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展示。标志性指“丛书”以中国石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且这些成果具有标志性。实用性指“丛书”中的大部分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可靠,已实现或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对工业应用和技术迭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架构设置紧密围绕清洁油品质量升级、劣质重油加工、大型炼油、大型乙烯、大型氮肥、大型PTA、炼油化工催化剂、高附加值合成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炼油化工特色产品、安全环保与节能降耗等中国石油重要特色技术领域。
第三,各分冊内容选取主要来源中国石油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现场试验和重点科技攻关等研究的成果、经验,且选取技术时间节点限定为1998年中国石油重组改制至2020年底(“十三五”末期),重点放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科研成果。
由此,“丛书”11个分册的出版方案得以完善并做好顶层设计。
二、统筹布局,加强流程管理
大型科技专著丛书的编写出版通常涉及较多单位、人员及学科门类,协调难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做到“五个到位”:资源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安排到位、保障到位,以保证编写进度和质量。
(一)申请专题立项,提供资源支撑
2020年初,针对“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呈报中国石油科技主管部门,经过专家、领导审查修改后,得到相关专业部门的批复同意,并在行政资源和资金资源方面获得大力支持,这为“丛书”的出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2]。
(二)成立组织机构,负责整体运行
借鉴大型套书的出版经验,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成立“丛书”编委会,由中国石油相关业务主管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和编委,保证编写工作政令通畅、执行有力;成立专家组,确保“丛书”内容质量及学术水平;成立各分册编写组,由参编单位主管科技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负责各分册的具体编写工作;成立由中国石油专业岗位领导、出版社人员、参编单位联系人组成的编写办公室,负责“丛书”日常编写工作交流、资金拨付、会议组织、通知传达,以及协调审稿专家等工作,确保沟通协调到位;在常规图书出版机制基础上,成立由出版社领导牵头,出版专家、首席编辑、资深编辑组成的出版项目组,发挥各角色力量,全流程跟踪“丛书”进展,从而形成编写作者、审稿专家、总部专业岗位领导、出版社编辑的无缝衔接,为编写进度和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三)调集精兵强将,提供智力支撑
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主要落实“丛书”编写负责人与执笔人、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工作团队等。分册责任人牵头确定各个分册的编写框架和编写内容,对成稿进度及审稿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执笔人原则上选取技术专家作为骨干编写力量,调动科研生产一线人员参与,并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执笔人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联络人主要负责推进所在分册所有参编单位对“丛书”编写的具体工作进展和有关事务联系等。出版社责任编辑主要负责“丛书”整体跟进、出版规范审查和写作风格协调等。
(四)落实会议议程,推动编写进度
科学严密的计划是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丛书”编写工作启动会就“丛书”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对编写时间、交稿时间、审稿时间及出版时间做出了明确要求[3],使“丛书”编写出版工作“倒排时间、挂图推进”。
在“丛书”编写出版过程中,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丛书”研讨会、审稿会50余次,实行两次全覆盖集中审稿,即第一次初稿集中审查和第二轮完善稿件审查,并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组织召开编写工作交流推进会和编写工作检查推进会,总结阶段成果,检查进度,推动工作部署,还针对个别分册内容存在交叉的情况,单独召开研讨会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专家、参编团队、编辑队伍还通过会议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高效汇总各方意见,实时采纳参编团队建议和问题解决思路,有效推动“丛书”编写工作不中断、不停滞。
(五)创新保障体系,达成出版高效
大型科技专著丛书在编写出版过程中一般具有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各个分册的写作风格、写作篇幅、编写体例等基本一致,体现丛书内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根据“丛书”的整体出版要求,结合作者编写、专家审稿、保密审查等方面,创新性地量身定做了包括《编写体例实施细则》《<丛书>编写要点》《专家审稿指导意见》《保密审查确认单》《定稿确认单》等涉及编写条例、规则的重大科技成果出版保障体系,并分发给相关参编人员、审稿专家和统稿人等,从而保证“丛书”的编写进度和质量。
其中:《编写体例实施细则》是在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著译者须知》基础上,结合“丛书”的特点,对内容框架,体例要求,图、表及公式编排,数字、人名、地名用法,参考文献格式,常见错误等体例格式方面的详细说明,并附上一些实例;《<丛书>编写要点》对“丛书”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筛选原则、绪论、概述、展望的写法做了具体要求,并给出现行分册的部分样章,供编写人员参考;《专家审稿指导意见》对“丛书”审稿前稿件的成熟度、审稿专家选取原则、审稿次数和时间节点、审稿意见反馈期限等做了具体要求,以保障审稿工作及时、高效;《保密审查确认单》要求“丛书”各分册负责人严格按照国家各项保密法律法规和中国石油保密条例对稿件进行严格保密审查,既保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核心技术不泄密,又便于成果实现推广应用;《定稿确认单》由“丛书”各分册第一负责人和总部专业岗位负责人联名签署后生效,以保证各分册内容得到总部和编写单位的一致认可。
三、多措并举,严把出版质量关
(一)院士专家引领,占领学术阵地
为了保证“丛书”的编写质量和学术水平,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建由20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配备审稿专家的基础上,为每个分册至少设置两名主审专家,充分发挥专家组对稿件的审查、完善与提升作用,从框架设计到编写出版,严格把关内容质量,以实现“丛书”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出版。
(二)主编负责机制,做好内容把关
“丛书”采用主编负责机制,由名家领衔。例如:《清洁油品技术》分册主编何盛宝,从事炼油化工领域研究和管理工作30余年,在重油轻质化、清洁油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大型氮肥技术》分册主编张来勇,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大型乙烯、大型氮肥等技术设计突破者和项目管理建设者。可见,一流的专家型主编保证了“丛书”一流的内容水准[4]。
由于大型科技专著丛书一般涉及编写人员较多,容易出现风格不统一、数据前后矛盾、结论不一致等问题,会严重影响丛书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因此具体到“丛书”上,各分册主编作为分册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支笔”统稿,也就是亲自上手,通读内容,站在中国石油及行业的高度,按照技术专著的标准要求,严格考证和核对主要数据、结论,做好稿件的统稿及质量把关,并为后期内容修改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协调人员、时间等方面,實现内容集中修改,并在定稿审读签字通过后将稿件交付出版社。
(三)出版精雕细琢,打造精品力作
针对大型科技专著丛书的编辑出版,科技类出版社需要在编辑队伍组建、质量把控、进度考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保障措施。因此,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在“丛书”定稿交付后,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有力保障了“丛书”的内容高质量、编校高质量、设计高质量和印装高质量。
第一,严把出版导向政治关。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编制《敏感人物筛查表》,对“丛书”各个分册中可能涉及的政治敏感人物进行筛查、删除;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对省界、国界等地图、图片的规定,聘请专业制图公司制作内容并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组建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编辑出版团队。根据“丛书”架构的专业分布,综合考虑石油专业知识背景、编辑出版业务水平、重点图书出版经验等因素,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精选并组建高水平的编辑出版团队,指定业务能力突出、出版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全面、工作严谨细致的副编审、编审负责复审和终审,保证“丛书”高质量出版。
第三,严把出版质量关。在“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审读等制度,形成质量保障体系,也就是责任编辑负责初审和编辑加工、编辑室主任负责复审、总编辑负责终审,在书稿排版后组织相关人员至少对照原稿进行三次校对,并在付印前对清样进行审读,实行责任编辑交叉审读,保障“丛书”出版质量,最大限度地消除书稿存在的问题,并专门制作样书,组织开展专项质量检查活动。同时,在“丛书”印刷装订过程中,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印刷品印装质量标准,针对“丛书”技术内容,统一11个分册印装风格,并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设备、工艺原理、产品实物、现场实景等不同封一主体配图来区别各个分册。此外,在“丛书”纸张选择上,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选取视觉效果佳、质感好的纯质纸张,保证“丛书”印装精致、美观、大方。
第四,严格制订检查和考核办法。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根据“丛书”编写出版专项任务,给相关编辑部正式下达出版计划,与相关编辑部签订“丛书”出版数量和质量任务书,分季度跟蹤检查专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在年底就“丛书”完成的出版数量和质量情况对相关编辑部进行考核。
四、全力以赴,实现双效俱佳
(一)全方位推广,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丛书”的策划出版填补了“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专著”系列丛书的空白,集中展示了中国石油在炼油化工领域不同时期研发的关键技术与重要产品,为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有形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炼油化工领域技术发展现状、进展和趋势,熟悉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特点和重点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加强炼油化工技术知识开放共享和成果宣传推广,推动炼油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丛书”社会效益最大化,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点做了以下实践。
第一,积极申报国家级出版工程。在“丛书”策划之初,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积极申报国家级出版工程,使“丛书”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层面的肯定和重视。目前,“丛书”也正在积极申报部级以上奖项。第二,加强宣传推广工作。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成功召开“丛书”首发式,分别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官方网站和新华网、腾讯、新浪、国际石油网、立方石油网,以及《中国石油报》、《中国化工报》等媒体上进行宣传,提升了“丛书”的影响力。同时,在“丛书”正式出版后,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向两院院士和专家组成员,以及50余家中石油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相关高校赠送“丛书”200余套,获得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等院士专家、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此外,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还制作了一系列“丛书”手提袋、宣传册等特色文创产品,用于“丛书”宣传推广。
(二)全平台营销,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结合“丛书”特点,制订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以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一,主动出击,精准营销。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织相关编辑部,联合营销部门,对中国石油系统内炼油化工领域相关单位进行调研,根据人员数量、机构配置等具体情况,主动联系相关单位的科技部门,寄送“丛书”征订单,持续跟进,并通过馆配模式向相关石油高校推广“丛书”。第二,调动资源,积极推介。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通过与各石油石化单位的科技、生产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精准推介,并利用中油书店、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中油阅读App、网店等制作发布软文,拓宽“丛书”推广渠道,开展网络营销。第三,依托行业专业会议,定向推广。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锁定参与行业专业会议的人员为“丛书”的目标群体,采取发放宣传手册、易拉宝展架宣传等方式,对“丛书”进行推广。
五、结语
大型科技专著丛书的出版意义深远,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全面把握专业领域技术进展现状,准确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更好地指导生产与科研工作,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强科技成果宣传和推广。同时,大型科技专著丛书的出版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类出版社需要精心谋划、统筹布局、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才能推动大型科技专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出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铁钧,曹晓勇,邓宁丰.大型科技出版项目运行规律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11):46-49.
[2]章卫兵.重大科技成果图书选题策划的有效方法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7(09):41-44.
[3]管明林.依托流程管理 打造精品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机床数字控制技术手册》出版流程记[J].科技与出版,2014(10):45-48.
[4]姚丹林.浅析双效俱佳的高质量主题出版全流程运营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20(1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