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谷珵
当园长和教师的“二重奏”无法和谐共鸣,最终伤害的一定是幼儿的健康发展。哪些问题容易成为园长和教师冲突的“导火索”?频繁冲突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层因素需要重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孙蔷蔷为我们带来她的解析。
◎《教育家》:据您观察,当前园长和教师的冲突主要围绕哪些问题?
孙蔷蔷:园长和教师的冲突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认知性冲突,二是情感性冲突,三是利益性冲突。三种因素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互为因果。
所谓认知性冲突,主要是由于园长和教师的信息来源渠道和掌握程度的不同,彼此缺乏交流,加上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对教育的态度行为准则都不相同,因此在专业问题的处理中会产生矛盾。
目前,许多园长的教育专业性有待提升。一种是拥有几十年教龄的园长,习惯按照过去的经验管理幼儿和教师,但近十年学前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如果园长满足于现状不能在专业上跟进和突破,觉得不改变就不会出错,与在大学中经受过新教育理念、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就会产生专业思想的冲突。另一种是一些委派的公办园园长本是小学校长或者教师,虽然能力很强,但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快速胜任幼儿园管理,和教师容易产生矛盾。这也是教育系统里缺少足够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储备的一个侧影。再有一种是许多民办园举办者不懂学前教育,办园是投资行为,园长和举办者是雇佣关系。举办者追求的是收益和回报,园长如果也缺乏专业性,教师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宣传包装形象的工作上,一些任务布置就会违背幼儿发展的需求,繁杂且没有意义。还有一类情况是园长懂教育也愿意改变,充满干劲,但落实理念本身就是摸索的过程,园长如果专业能力不足,或者对过程中教师心理变化掌握不当,那么容易在变革中来回“拉抽屉”,导致冲突产生。在我看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双方能够逐渐趋于一致,冲突能够逐步缓和。
情感性冲突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主,她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情绪价值是影响其工作的重要动机。但一些园长把权威和面子看得较重,认为决策必须按照自己说的执行。教师经常会困惑,为何园长让自己这么做,园长也说不明白,于是就需要不断猜测和揣摩,造成精神内耗。有老师曾跟我开玩笑表示:“园长曾说我们有两点不行,我问她哪两点,她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听完后,那段时间我就非常不愿意见园长,对领导的处事方式也很不满。”园长有时候忽视了教师的心理状态,习惯用管控式的办法惩戒教师。一位年轻老师告诉我,去年区内检查自制玩教具,园长在督导来前进班检查,作为配班的自己就开始充分的介绍。但园长觉得没有亮点,于是急躁地催促,结果自己也很紧张,最后园长打断她,转而询问主班教师。这位老师感到非常受挫,此后也没有机会和园长进一步沟通。
至于利益性冲突,是比较复杂的。园长和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容易形成利益分配冲突。民办园侧重在奖金分配,公办园则体现为荣誉评比,这也是教师从根本上比较在乎的。有时候园长为了获得上级赞誉,在分级定类、评奖评优中得到加分项,就会将压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比如观摩活动常被视为园所活动质量的名片,但对教师而言,收获可能并没有想象中大。一位骨干教师和我倾诉,一次观摩课后,教研员问她,你的课上得很丰满,有没有算过这节课孩子需要达到多少个目标。她表示有6个,教研员就反问:“你不觉得累吗?不觉得孩子累吗?而且真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这位老师很无奈:“我怎么能不累呢?可是园长也好、领导层也好,都觉得教研员来看课了,这种为园争光的观摩课就不能是普普通通的一节课,一定要丰富。”很多教师反感上观摩课,原因就在于感觉自己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但专业方面也没有获得太多提升,孩子也没有获得发展,自己和孩子都成了“工具人”。实际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已经在纠正这种不正之风,但一线仍在开展,很多时候以园长为代表的领导层更关注的还是外在的利益,而非内里的质量。
◎《教育家》: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许多民办园面临转普。园长和教师的关系出现了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孙蔷蔷:从本质上来看,民办园面临的园长和教师关系情况与公办园相似,但伴随转型而来的可能是教师的低收入和高强度工作,造成矛盾的加剧。针对普惠性民办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多项调研,发现民办园转型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较低,因为保教费大幅下降,生均补助不足甚至不到位。很多民办园无法保障教师的五险一金,绩效方式又以处罚为主,教师自然会产生情绪,认为工作繁重的同时看不到奖励,因此选择躺平。目前全国相对普遍的做法还是对普惠性民办园进行分级定类,根据不同级别给予相应档位的补贴,教师觉得一方面工资降低了,另一方面还要完成之前没有的准备资料以备审核定级的任务,园长强制性要求加班,奖金却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自己的身心都无法坚持下去。
◎《教育家》:集团化管理模式以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中。当管理模式的新课题转化到园长面对教师时,又出现了何种新矛盾?
孙蔷蔷:集团园一般设有总院长和各分园园长,垂直管理比较常见,但也需要提倡扁平管理来提升效率。遇到评估、迎检等重要事情,集团管理人员也应直接全面介入。目前的矛盾主要是集团园的领导层进行决策时,更多是从全局出发,以致有时候是“一刀切”的。如所有分园的一日流程要求一致,幼儿的拖鞋统一由保育老师刷洗。有些规定或许是基于曾经发生的事故形成的,但具体到每个细节对一线教师而言,感受是不舒适的。总院长或园长其实缺少机会听取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教师往往压抑情绪无处发泄,民主意愿没有得到满足,觉得制度也是冷冰冰的。
◎《教育家》:园长和教师的矛盾为何在当下显得尤为突出集中?
孙蔷蔷:从主观来看,诱惑和竞争太多,许多园长存在对名利过度追逐的现象,容易出现为了做课程而做课程、为了创特色而创特色的情况,最后为此买单的还是教师。同时,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准通常有待提升,且动力不足,有的园长也困于“队伍带不动”。
从客观环境看,经近十年发展,各地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四期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截至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55%,可以说,学前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于质量内涵的理解,这些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还在做分科教学,教师拿着教材像小学一样上课,到21世纪初开始实行综合主题课程,其间不少实践走到了“拼盘式”课程的歧路,改变一直在发生。虽然政策一直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大量幼儿园不懂什么是游戏,实践往往脱离了游戏本质。
回看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一直在不断强调“以幼儿为本”。《评估指南》在活动组织的目标中,强调了游戏以及游戏之后的集体或小组反思,评估关注的是游戏落实得如何,以及游戏后怎样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促进幼儿共享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政策和理念都走得非常快,无论是作为园长还是学者,都要加快脚步跟上。在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路上面临着不断地打破与重建,势必会引起各种认知、利益方面的冲突,园长和教师之间甚至园长和园长之间的冲突都是必然出现的,过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园长下不了决心改革,那么矛盾就可能越积越深。
此外,宏观环境还存在以章为本、以评为本、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督导来园做半日评优,一定要看到幼儿做计划的作品,老师来求助我问“小朋友不愿意画怎么办”。实际上,计划不仅包括画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都还有限,用手指了指美工区也叫计划,但这些无法留痕,督导人员看不到。当园长和教师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时,往往难以发挥教育的活力,容易引发冲突。
◎《教育家》:冲突背后,反映出园长管理面临着哪些因素的挑战?
孙蔷蔷:第一重挑战是各级政府干预过多。政策标杆导向使得幼儿园在管理和各项程序的要求上都非常严格,特别是管、卡、压的行政方法,导致园长不知何去何从,产生的条条框框就会转嫁到教师身上。第二重挑战是园长自身的专业性亟待提升。部分园长因缺少专业定力,容易跟风模仿。在纷繁复杂的发展局面下,新时代园长要善于学习,能理解和共情教师,为教师赋能;要能了解幼儿,俯下身来倾听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园所发展的根本。第三重挑战是家园共育。在生育率下跌、招生难的情况下,园长如何坚守住自己的教育信念做正确的事是一道考验。教育是培养幼儿面向未来的能力,面对家长愈发多元的诉求,如何做好家园沟通,同样需要园长发挥智慧。特别是当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时,园长需要多维思考,做出客观判断与支持,而非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