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学仁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但目前,很多小学生并未正确认识体育课,只是将体育课堂作为放松身心的场所;小学教师依然未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将体育成绩作为关注重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为了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对德育工作的关注力度,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充分发掘体育课程的独有魅力,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发育还不成熟,身体运动能力并不强,所以许多体育教师为了保护学生,仅在体育课上开展单一的体育活动,此类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难以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这不仅会对课堂教学效率造成消极影响,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采用有效的沟通交流模式,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和运动兴趣的深入了解。然而,目前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并未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与学生互动,也未开展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长此以往,会对体育教学效率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1]。
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危险认知,而当前的小学体育课程也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远离危险活动,将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教师通过开展道德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主动响应素质教育号召的表现。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德育的地位逐渐稳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学科。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德育在各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将教书育人作为自身职责,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同时,全面发挥学科德育的重要作用[2]。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应当重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的实践性较强,最主要的教学地点是操场或体育馆,在这些场所开展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他们的身体。教师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并未重视学科融合,同时多数情况下在教学中只会采用示范法,让学生开展机械练习。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逐渐明确了德育对体育学科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锻炼及磨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意志力,可以逐渐提升他们的耐力,让学生懂得自我约束,也可以培养他们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三观”。
首先,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比较喜欢模仿教师。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在课堂上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在课堂教学中用言行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展现欲,培养他们科学的道德观。其次,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尊重每名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这有助于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3]。例如,在跑步活动中,教师发现掉队的学生后应给予其及时的鼓励,带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并让其他同学共同鼓励这名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教师想要增强德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或引入与学生兴趣相符的学习资料,从而提升学生的坚毅品质。根据学科属性可以发现,小学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身体活动,这意味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4]。然而,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等。例如,部分学生十分畏惧跳高和跳山羊等高难度项目。教师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还可以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景创设法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例如,为了解决一些女生畏惧跳山羊训练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熊出没”场景,让她们把自己想象成小动物,需要越过一道道障碍,寻找森林中的宝藏。教师可以将糖果放在终点处作为奖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还有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5]。
小学体育教师想要顺利实施德育,除了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拓展课堂容量,如组织学生参加篮球、排球和足球等集体性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有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道德观念时,还应当激发他们的主观意识,提升他们对德育知识的自主学习热情[6]。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矮人赛跑等户外游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并改善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直接传授德育知识,依然需要以体育知识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内容,切勿喧宾夺主,使教学内容背离教学目标。
通常来说,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都应当遵守一定的纪律。体育活动不同,其要求和规则也不同。教师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性较强的拔河和接力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或接力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例如,教师在田径课堂上可以引入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运动员故事,讲述他们为国争光、勇敢拼搏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了解只有通过不断拼搏进取,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7]。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体育教学细节入手,对学生实施德育。例如,教师在学生领取和回收体育器材时,应当让他们懂得爱护公共器材。特别是学生在领取球类器材时,教师要告知他们切勿做出踢或扔的举动。同时,教师应当及时批评教育破坏公物和逃避劳动的学生,同时对热爱劳动、保护公物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称赞。
小学生往往热衷于游戏活动。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相关德育情境,开展更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例如,教师在“三人行”这一体育游戏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加入的接力练习团队。在接力练习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挫折的体验,并主动思考应当如何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并开展相关体育游戏,培养他们的使命感、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体育竞赛是最为常见的体育活动之一,教师在比赛中实施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为运动员和人类提供精神支持。体育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普遍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想要领悟此类内容,最佳的途径就是参加体育竞赛[8]。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短跑和长跑等单人竞赛,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足球赛和篮球赛等团体活动。学生在此类活动中通过相互竞争、相互配合,可以深刻地体会体育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运球和传球的技能和动作要领后,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他们开展篮球比赛。教师在赛前应当先向学生说明比赛规则,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并说明具体的违规惩罚,让学生明白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尊重对手,感受和发扬体育精神。此外,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重视自我展示,还十分关注团队配合,为了团队胜利,即使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教师还要加大对比赛过程的关注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赛后总结,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让他们懂得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总的来说,教师将德育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长。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就应当对自身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树立德育工作榜样,挖掘与体育教学内容相符的德育素材。同时,教师还应当以此为依据,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领悟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