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探寻小学语文课程建立文化自信的路径

2023-11-23 03:13石朋娟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刘胡兰高山流水伯牙

石朋娟

语文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显然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最佳阵地。小学语文是學生学习生涯启蒙阶段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自信的意识更具有先天的优势,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以经典诗文为重要媒介,根植传统文化

经典的古诗文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历经岁月沉淀,却历久弥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可以以经典的古诗文为载体,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统编教材编入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有很多,每一篇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如在教学统编版六上《伯牙鼓琴》时,笔者抓住“知音”这一文化因子,在一唱三叹的诵读中,引出更多的“知音文本群落”,让学生切身感受传承的魅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伯牙鼓琴》教学片段: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打动着,也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的中国人。

《列子》这本书也记下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吕氏春秋》也为我们再现了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美好瞬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之后,唐代诗人李白感慨道:“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到了宋代,王安石哀叹道:“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今天,我们也用琅琅书声传诵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带着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感悟,我们再来品读。

从战国时期的《列子》到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到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王安石的《伯牙》,再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穿越千年,直到现在,“知音”的故事一直流传,“知音”的文化仍在传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为中国人的前行提供精神力量。所以根植传统文化,研读古诗文是最佳路径之一。

二、以革命题材课文为载体,注入红色基因

统编版教材里编入了大量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以及与之相关的阅读链接。每一篇革命题材的课文里都有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都有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学生学好每一篇革命题材的课文,适时注入红色基因,感悟革命文化,有助于其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有机统一。如在教学二上《刘胡兰》一课时,笔者紧扣刘胡兰遭遇敌人的毒打这一环节,咬文嚼字,深挖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以此彰显刘胡兰坚贞不屈、毫不动摇的革命意志。

《刘胡兰》教学片段:

1. 敌人又是收买又是威胁刘胡兰,结果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于是他们又羞愧又恼火,气急了,这就是“恼羞成怒”。请你读读这个词。

2. 恼羞成怒的敌人是如何对待刘胡兰的?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把她打得鲜血直流,打得好狠毒呀!“鲜血直流”形容流了很多血。面对如此残暴的毒打,刘胡兰屈服了吗?

3. 刘胡兰不但没有屈服,而且“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人怎么会像钢铁?她和钢铁哪里像?“一点儿也不动摇”,在这样的毒打之下,她早已鲜血直流,这是怎样的疼痛呀!居然还能像钢铁一样一点儿也不屈服,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你觉得刘胡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真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真是一位毫不屈服的英雄!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刘胡兰……一点儿也不动摇。”

对于敌人毒打刘胡兰这一课文片段,教师逐字逐句剖析,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刘胡兰的坚贞不屈、毫不动摇的革命意志,而刘胡兰爱党爱国的情感也从她的毫不屈服中流露出来。教师透过文字,解读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格,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学革命题材的课文,就是在咬文嚼字中理解人物形象,在品读感染中感悟革命文化,懂得我们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理解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三、以语言感染浸润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文的课堂可以是诗意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也可以是穿越古今、有张力的课堂,一切皆在语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在不同体裁与题材的课文里,贯穿语文课程的整个编排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深钻教材,发掘教材与群文的诸多关联,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价值,组织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于春风化雨般中加强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在感悟“高山流水”的文化内涵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伯牙这么善于弹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为什么只留下了高山和流水呢?古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滋润万物,悠然而淡泊;山岿然伫立,崇高而安宁。他们俩都具有山一样的情怀,水一样的智慧。

2.据说这一次的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相会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原文:“锺子期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这个世上最懂他的人不在了,伯牙伤心欲绝,沉痛地说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断弦,双手举琴,用力一摔……(配乐诵读)

继续读原文:“锺子期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前面我们说伯牙的琴十分名贵,伯牙该摔琴吗?点评:他摔的是知音逝去的悲痛,摔的是失去知音后,那无人理解的孤独,摔的是知音难觅的决绝。

再来读:“锺子期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师讲解“高山”“流水”的内涵,引用丰富的文本故事内容,进而剖析伯牙的琴该不该摔。学生浸润在高山流水的故事里,感受着伯牙痛失友人的悲伤,一唱三叹,反复品读原文,“高山流水”的文化就这样得以渗透。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伯牙的破琴绝弦、认同知音之交的难能可贵。知音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更高级别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层面的内容。语言的浸润,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四、以借助文化节目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现在文化类节目日渐丰富,且形式新颖,让大众喜闻乐见。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宝档案》《舌尖上的中国》等,诗文会说话,文物会说话,食物会说话,还能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经典焕发新光芒。这些高品质的文化类节目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文化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优质的文化类节目,丰富教学形式,打通历史与现代、作者与读者、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推动文化传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实现文化自信的载体,教师需要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通过教师的语言转化,以贴近学生的语言,贴近他们的生活方式,实现其文化理解,达成文化认同,最终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刘胡兰高山流水伯牙
伯牙鼓琴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顾致农《高山流水》
知 音
乐谱:刘胡兰颂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在刘胡兰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