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聚焦话题设置的策略

2023-11-23 03:13武恒言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蟾蜍青蛙文本

武恒言

当阅读成为课程,便拥有了丰富的形式。它有时是课堂以外的,有时却又推开了课堂的门。它有时是一本书的阅读,有时是一组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关注书籍和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更关注各类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与之匹配的个性化阅读策略、方法。在主题阅读的教学背景下,为了让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丰富其体验,以学生的精神发展为“经”,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语文教材设置了系列主题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有各类主题开拓发散出去,安排了亲近自然、体验亲情、自我认同、自我发现、珍惜友情等各类思想的主题阅读,帮助学生进行文学的阅读和系统学习。

一、确立单元主题,整体构建话题

主题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文、文与文之间的立体对话。话题是主题的分解,话题之间也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主题阅读教学的话题,需要教师从阅读文本整体出发,设计话题。教师整体把握单元内的文章,找出几篇文章的关联点以确定一个主问题展开讨论,并围绕主问题,设计一定坡度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应呈阶梯形状,逐级上升,每个话题的完成都是向主问题的一次靠近、一次积累,教师要切忌一次性提问过多、过杂。

例如,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以“冰心的童年”为主题,组建了《父亲的“野”孩子》《梦》等二篇冰心的回忆性散文,并构建了三大板块进行整体话题设置。 版块一:印象冰心;版块二:讨论野孩子的“野”;版块三: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话题,整体构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由表及里,从而成就学生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二、 设计弹性话题,引发多元思考

主题阅读交流的话题应该具有良好的弹性。所谓弹性,就是答案是不确定的,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曾有教师在一节课外阅读推荐课上,针对《小王子》一书的情节,提到几个颇具张力和弹性的话题。话题一:驯养是什么?这儿说的“驯养”跟我们过去知道的驯养是一个意思吗?这个话题的提出,颠覆了学生通常对驯养的理解,开始建立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话题二:驯养需要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驯养需要付出、理解、责任,喜悦、时间、仪式……话题三:世界上真有小王子和狐狸吗?这个话题一经抛出,学生的思维如同一池被投入了一粒石子的湖水,激起了层层思维的涟漪。这便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其他文章或者生活中的小王子、狐狸的现象。学生会在诵读的诗歌里、听过的故事里、看过的动画里,包括现实的生活中找到小王子和狐狸的影子。如何将主题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得开放而有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握:

一是要多提一些诠释性的话题,少提或不提指向标准答案的问题。诠释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对有关话题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诠释性话题为学生提供高层次思考机会,如在这几篇文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这几位作家的看法你更认同谁的?如果故事用第一人称来讲,你能试着讲这个故事吗?

二是多提一些批判性的话题,注重学生悟出自己的观点,组织自己的感受。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决定而进行的理性的反省思维。评判性思维促使学生运用解释分析、评估、概括等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例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三是多提一些比较性的话题,学生在比较中会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话题: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你觉得鲁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多元的、多层次的答案就这样应运而生。

四是多提一些文学欣赏问题,引发学生发现和讨论,使其逐渐具有成熟读者的眼光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话题设置:哪些动作的描写深刻清晰地留在了你的心里?如果把故事中的乌龟换成兔子,你更喜欢哪个故事?通过写几篇文章的阅读,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个情节?作者为什么要在故事中插入这几篇日记?

三、设计细节话题,深入文本内容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定读者能时刻回到文本,并且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感悟之路的线索。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有依据地深入思考,有根据地发表看法,并能不断地享受发现的乐趣。

以低年级主题阅读为例,教师设定主题为“友情”,选取了《青蛙和蟾蜍》《讲故事》和《等信》三篇童话,主要讲述了青蛙与蟾蜍两位好朋友,虽然外表相似,但性格迥然不同,他们处处为对方着想。故事里,青蛙和蟾蜍所做的举动傻傻的,甚至有点可笑,可是却让读者倍感温暖。在教学时,话题可以这样设计:在两个故事中,青蛙和蟾蜍分别为好朋友做了哪些事?意在让学生回顾梳理情节。教师接着设计话题:这两个故事,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说说打动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品味细节,接下来追问:你觉得青蛙和蟾蜍彼此为对方做的事真的很傻吗?教师旨在引领学生跳出文本,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青蛙和蟾蜍来到你的身边,你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为什么?由此建立起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这些话题具有承接性,借助这几个话题的讨论,学生会对同一主题下这几个不同故事的认识更丰富,对主题内涵的理解会更深刻。不仅如此,这样的话题还相对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让其适当地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牵引或点拨,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单一走向丰富,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淺显走向深刻。

四、话题联系实际,关心学生生活

在主题阅读中,学生最需要交流和表达的是隐藏的内心、最享受的体验。教师曾经在六年级的阅读课上以“第一次”为阅读主题,选择了邵梓淇的《第一次奋进》、北岛的《钓鱼》。第一次发奋、第一次钓鱼……人生有着太多的“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印象深,感受真。学生将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或多或少能在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中发现自己成长的影子。同时,将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身,唤起自己的某个“第一次”的经历和记忆,重新体味生命成长中的苦涩与甜蜜、快乐与悲伤……不必去计较那些“第一次”是好是坏,是成是败,相信无论是谁,读完这几篇文章,都会产生铺开稿纸写一写记忆深处某个“第一次”的冲动。

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和学生、昨天的旧知和今天的新知、课堂里的学习和社会上的事件、学生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串联起来,在阅读中充分唤起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自身经历,激发他们的记忆和想象。例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文章中谁的角色会让你联想起周围的某些人吗?假如是你,你在这个情节中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教师只有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重视他们的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唤起他们的经验、经历、记忆和想象,才能使学生有自觉关注内心体验的意识,并能从中获得启发,受到熏陶。

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还应该在学生的身上,教师要考虑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之处,可以提前与他们交流,征询其意见和感受,从而提炼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体验与理性思维串联在一起,将广阔的阅读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串联在一起,将学生的阅读课程与其生命成长串联在一起,有了这些联系,学生在阅读之旅中会遇见更多的美好。

猜你喜欢
蟾蜍青蛙文本
蟾蜍是谁?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青蛙捉虫
蟾蜍记
蟾蜍记.上
谁能叫醒小青蛙?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