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想象力是创造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和培育的关键时期。从低年级阅读教学起,笔者就尝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加强积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的方法,模仿書中的语言并试着运用它们进行表达。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其创新的欲望,拓展其思维。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表达,努力培养其想象能力,并激励他们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培养其语文素养。
一、关注重点词,创设情境,提高语文能力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应是字词教学,它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强调字词句结合,在语境中学习。但这样的教学还是局限于字词本身,无法发挥重点字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从理解和运用词语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词语教学插上“趣”和“情”的翅膀,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篇童话故事第2自然段时,教师先范读句子“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然后学生给出评价,并解释评价的原因。学生一致表示,教师读得真好,因为教师读到“漂哇漂”这个词时,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画中纸船在小溪里随着水流漂浮着,晃晃悠悠,来到了小熊家门口。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也尝试抓住重点词,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把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的样子读出来。这样,教师借助范读,同时巧妙地渗透想象画面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关注到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将词语在脑海中转化为一幅内容丰富的画,帮助其在情境中提高阅读能力。学完这部分课文后,教师提问,松鼠还会把什么放在溪水中,送给他的好朋友?这个礼物会漂到哪里?又有谁会见到?他的心情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中积累语言,同时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学会表达,让这个童话故事充满情意和趣味。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关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形式、体验,而且使朗读也变得有滋有味了。有了趣味,学生才会爱读、乐读,在读中追根究底,在读后展开思考。教师利用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触动学生的灵魂,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走进想象世界,打开思路,使学生乐于表达
卢梭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受到个人思维的局限,难以进入作者创作的情境。教师应考虑如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性想象,激发其兴趣,从而让其乐于表达。
例如,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是本册书中第五单元“习作单元” 的第一课,教学要求旨在鼓励、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其习作兴趣,让其乐于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奇特而大胆的想象。接下来在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想象的神奇有趣之后,教师指导其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怎样,你能想象出来吗?根据“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的特点,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想象。有学生想象:我们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课,休息两天,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是不是他们上课两天,休息五天?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完成学习的?休息的日子他们又会做什么?玩什么呢?甚至有学生想象:我们是用脚走路的,那在宇宙的另一边是不是头朝地,脚朝天呢?或者,在宇宙的另一边大树的根是不是长在空中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有兴趣了,也有话可说了,都非常乐于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编写自己想象的故事,选择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来写。写完后,学生先互相交流,再集体汇报,在交流评议中感受想象带来的乐趣,既学会了表达,又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阅读想象,关注表达,在模仿中求创新
在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中有许多具体介绍各种奇石的段落,如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石头的样子,从而发现奇石的样子与名字的关系,并体会到作者的表达顺序:有的是先介绍奇石的名字,然后介绍它的形状;有的是先介绍形状,然后说它叫什么名字。在教学最后一句“……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几张奇石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并展开想象,试着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并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说一段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仿一仿,让其学会观察,学习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巧妙,并通过想象说话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阅读、想象、表达相结合,真正做到“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训练其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留白”,拓展想象,让思维绽放火花
很多课文在表达内容时,常常有一些留白,这些“空白点”既让课文简洁明了,也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利用好这些“空白点”,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活跃。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习了一、二两小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其自主阅读,结合其观察力、想象力,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进行加工再创造。为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设计了如下自学提示:1. 从文中的插图找到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并说说它们的办法;2. 小组交流:孩子们是怎样出发的;3. 分角色演一演;4. 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背诵;5. 小组内交流:仿照课文的方法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很快抓住了关键词“挂”“炸”,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知道了杨树靠风传播种子,樱桃靠小鸟吃到肚子里不消化带到别的地方。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把朗读、倾听、积累、思考和讨论交流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好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启迪其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创新的翅膀,通过想象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抽象的文字—具体的画面—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做到让知识内化于心,才能有效地促进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超越单纯的言语训练、超越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创新思维的空中尽情翱翔。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丰富的想象与表达中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使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和语文素养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