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迪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试行,地理学科将从高考必考科目向选考科目转变。在这一转变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变化,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构建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成为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而发挥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真正作用。结合中学生认知现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现状和相关理论,聚焦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地理培养体系,完成最终教育目标。
一、教学评一致性概念界定
“教—学—评”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有很多,比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与评价的融合,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的一致性等。有的概念侧重于目标的导向,有的概念则侧重评价的设计,但是共同的目的是使目标和评价保持一致性,在相互整合中以教促评,以评促学。“教—学—评”一体化是指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不仅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采取相应的措施,也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构建高效课堂。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实践
(一)地理课堂观察的规范流程
地理课堂观察主要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剖析三个环节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通过观察发现课堂效果不理想,就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再次重复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剖析的过程。课前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授课教师说课,主要对教学设计及课堂生成的预设进行说明。在教学设计部分,需要说明学习目标的制订过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课堂评价的设置。学习目标的制订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对课标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解读。课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如果解读错误或者不全面就会影响学习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学习目标的制订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在课程中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第二阶段是确定地理课堂的观察点,组建课堂观察团队。课堂观察点的选取可以着眼于课型和资料素材的特点,也可以基于教学活动中急需改进的重要方面,还可以着眼于观察团成员自身的专业成长需求。为了保证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课堂观察数据,通常一个课堂观察点至少要安排两名观察员。课中观察是依据课前会议选取的课堂观察点,借助观察量表对课堂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记录。如选取课堂时间分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四个视角进行课堂观察。课堂时间分配主要关注课堂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以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为观察点,一方面,要关注问题设置与目标的匹配度、问题的指向性是否明确以及所能体现出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关注教师解答的有效性及是否能进行知识迁移。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为观察点,主要关注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匹配性和活动结果三个方面。
(二)案例分析
在此,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课为例,对地理课堂观察的过程进行说明。在课前会议的第一阶段,授课教师首先对课标进行了解读,即指出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图表”,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知识为“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首先要明确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其原因与太阳辐射波长的特点和大气的成分有关。而这两个问题较为抽象,学生需借助图表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方能得出结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生活息息相关,可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究。教师在充分解读课标的基础上,还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设置了四个层层深入的学习目标。观察团成员依据《高中地理学习目标制订与叙写观察量表》,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核定、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叙写规范五个方面进行观察,一致认为课标解读准确、学习目标设置合理且叙写规范、操作性强。在课前会议的第二阶段,教师针对“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确定了八名观察员,为课堂观察做好了准备。在课中观察时,为了更准确地记录课堂证据,观察员有针对性地在教室里选择了不同的观察位置。观察学生活动有效性的成员通常位于教室一侧的中间位置;观察教师提問有效性的成员通常在教室前方的一侧;观察课堂评价有效性的成员可在学生进行评价检测时在教室里走动,以便更好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员依据《课堂时间分配观察量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量表》《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观察量表》和《课堂评价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记录观察证据。在课后会议中,从观察量表记录的课堂证据来看,学生活动26分钟,教师活动14分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问题设置均指向学习目标,层层递进,与目标的匹配较好;学生活动均指向学习目标,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展开,课堂达成度较高。
(三)对地理课堂观察的反思
专业的课堂观察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地理课“教—学—评”一致性的源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它明确规定了地理课堂的行动方向。而学习目标和学习环节又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堂上的执行方向和路径,因此在课前会议上首先应对课堂学习目标进行观察和分析,关键是分析授课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否准确、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论学习,并要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进行深入解读,还应对课程体系和知识模块的横纵向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精准解读课标,进而设置适切的学习目标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总之,地理课堂观察通过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到学习目标的实施、达成进行记录和剖析,可以真正实现源头可追溯、结果可查询,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