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迦珍
【摘要】三年级是学生阅读理解与习作起步的关键时期,将读写有机结合,要精准定标,把准航向,精巧设计,优化活动,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写作资源,促进阅读和习作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性;读写结合;三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年级是学生阅读理解与习作起步的关键时期,如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将文本经典范例的“读”作为“举一”,以读促悟,以悟促写,以写固读,通过“写”来实现“反三”,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写作资源,促进阅读和习作能力的双向发展。将“读写结合”建立在“学教评一致性”的基础上,形成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课堂必然高效,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稳步提升。
一、精准定标,把准航向
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读写结合的核心,是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作为中心,教师教的方向、学生学的动向、师生互评的导向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形成一种高磁性“向心力”,自始至终处于和谐共振的教学状态。因此,目标是实现“学教评一致性”的航标。
1.课前预学,掌握学情
学生是“读写结合”学习的对象,在制定目标时首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实起点,全面充分地探清学情,寻找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目前学习经验中“读”和“写”之间的距离与落差,制定能有效缩小这种距离与落差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目前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这样,目标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制定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的教学目标时,课前做了相关的预学单进行检测(表1),通过具体数据显示:在“读”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快速找出关键句,并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事物,但在提取信息、总结特点方面仍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写法发现方面尤为薄弱。在“写”的方面,学生基本能够围绕关键句把一段话写清楚,仅个别学生能够从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学生对这个写法较为陌生,通过点对点的检测能够充分全面掌握学情,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
2.立足单元,选点切入
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基于学情,着眼于课标与教材,更要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前后关连的递进关系,统观大单元,有整体意识,关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并将这些“点”进行串联,梳理出大概念,形成能力“线”,最终训练“点”连“线”成“面”,达到“质变”的效果。以《海底世界》为例,本单元大概念为:围绕关键句,从几个方面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是对本年级与之相关的三个单元要素(表2)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由理解段落意思到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从而提高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的要求,由此可见,能力训练的要求呈梯度发展的趋势。本文第四、五自然段均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关键句的意思,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从多方面展开描写。与单元要素联系紧密,“写法”典型,是本单元“多方面写事物”的训练点之一,故本课以“选定事物、抓住特点、从不同的方面写”为读写结合切入点引导学生读中悟法、读中仿写。
二、精巧设计,优化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目标、评估任务等融入学生的读写结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聚焦目标的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评”贯穿其中,通过评价,让教师教得更清晰、更到位,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具有指向性。为更好地将三年级语文读写的有机融合扎实落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应巧妙灵活地设计并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读写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读写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依托文本,巧妙设计
(1)积累运用,勾连读写。在读写过程中,积累词语,做好“运用”的准备,在品读中悟法,进而仿写,不仅积累了语言材料,更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为习作训练创造了条件。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回应。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设计了“读一读,记一记,积累生动的词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生动的语言”“想一想,写一写,试着运用生动的语言”这三个教学任务,通过前后勾连、层层推进的教学活动,借助材料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在积累中有效读写。
(2)聚焦段式,迁移仿写。三年级常见的构段方式为“总—分”“总—分—总”“先概括,后具体”,这些段式作为本年级的重要段式,以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分布在各单元语文要素中,这些典型段式是读写训练的“范例”,片段仿写是介于第一学段写话和第三学段成篇的关键衔接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写法也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因此要加强片段读写训练,为学生习作成篇夯實基础。但仿写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在文段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文章结构清晰,第五自然段是“总—分”的段式,段落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从“鸟多、蛋多、鸟粪多”这三方面进行描写。学生通过“读清段意,读出关键句,读懂内容,读出方法”四步学习活动中,习得写法,运用写法,进行仿写(表3)。
(3)发挥想象,展开续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并非教材中有什么“例子”就写什么,关注“语言特色”与“语文要素”,才能达至读写交融,互为提升的目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阅读要素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习作要素为“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文章板块清晰,每个故事片段都以“老屋将倒—动物请求—陈述理由—老屋坚持”的故事框架,用反复的手法推动故事发展。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课文提示,边读边抓住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等方法进行预测,带着“还有哪些动物需要老屋的帮助?”“它们为什么需要帮助?”“它们发生了什么故事?”“结果怎么样?”这四个问题为线索进行预测。在“读”“猜”“想”“说”的学习活动中学会预测的方法,发挥想象,了解故事的框架,并用这些方法去续写。不仅落实阅读要素,也为习作要素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巧用补白,延伸扩写。文章留白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小学三年级教材中部分文章有留白的处理,留白之处点到即停,令读者意犹未尽。在日常教学中,抓住课文片段的空白点、事件的生发点,引领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适时对言语空白处、感情触发空白处、文章意境空白处等进行补白,通过延伸扩写补白的学习活动,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读写”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加深文本的理解。例如《灰雀》一文,课后题提出了“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读好对话的活动中,发挥想象延伸扩写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习作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可见,不同文体、不同框架、不同任务、不同言语特色的“讀写结合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针对性,每一文段均有独特的读写密码,需要我们精巧设计,优化学习活动,才能找到通往高效读写的最优路径和最佳方式。
2.整合资源,纵深发展
写作方法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写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层级性、系统性。三年级 “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可以将学过的课文与现学课文联系起来,通过关联、图表、对比等方法,找出段落写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整体关联的方式组织和构建学习活动,形成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使其增长学生的读写智慧,达成读写目标的重要载体。
(1)纵向品析,主题整合。教材中有不少主题相似的文本,将这些主题相似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引领学生在比较、品悟中习得写作的要领。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主题表达时,可以选择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意识。例如三年级下册有两篇以“花”为主题的文章,分别是《荷花》与《花钟》。两篇课文虽然主题相似,但文体与写法各有特点,《荷花》侧重于描写荷花的不同姿态,也就是重点写荷花不同的“样子”,《花钟》着重于用“拟人、比喻”等修辞与不同的动词写鲜花开放,注重“不同说法”。教学中,将教材进行整合,通过表格的形式(表4)引领学生比对分析,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深度发展,拓宽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广度,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化的形成。
(2)横向对比,内外整合。课外读物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丰富多样的写作方法,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绝佳范本,如果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语文要素及教学目标,找准耦合点,将教材内容与课外读物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品读辨析,从写作风格、写作手法上去对比,在不同中找共同点,在共同点中找不同,从而去发现更多的写作规律与方法。
以《花钟》为例,本文第一自然段中“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来写昙花开放的动作。在教学时,出示《百科全书》中的一句话“昙花在晚上九点左右开放,是为避免热带烈日照射,开花时间短促,可减少水分蒸发,所以昙花一现就谢了”。
学生将两句话进行对比,并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在合作探究中明白,课文是写给小学生看的,在写的时候,就用简单易懂、有趣的语言和写法,更能吸引学生。《百科全书》是科普读物,面向不同的群体,在写的时候就要用上很多专业的语言,表达简洁准确。通过教材与课外读物的有机整合,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拟人修辞的好处,同时也清楚意识到在习作的时候写给不同对象看,可以用不同写法,就会树立读者意识,推动读写往深处发展。
三、全程嵌入,落实评价
“读写结合”做到“学教评一致性”,就需要将评价作为课堂学习活动检测的“扫描仪”和“推进器”,对“读写”活动进行全程的诊断、促进和发展。为更好地落实“学教评一致性”,应进行逆向的教学设计,先是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再确定评价任务,最后设计学习活动。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需互相支撑、互相匹配,方可推进“读写结合”的“学教评一致性”,保证学教评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可见、可测、可控、可评。
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的要求就是评的要求,写的内容就是评的内容。课堂中应时刻关注全体,从而进行多元评价。通过读悟出写法后,教师都应紧扣“写”的目标,设计评价量表,也就是读写结合学评单,通过自评、同学评、小组合作评、师评等方式进行点评,横向关注学生的习作发展现状,最终实现“学教评一致性”的读写有机融合。
例如《海底世界》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多方式朗读,悟出围绕“选定事物、抓住特点、从不同的方面写”的写法,就能从多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再运用这个方法扩宽学生的思路,从而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去写。整个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多元的、点对点的评价,在“写”的环节设定了与“读”一致性的学评单(见表5),学评单中的评价标准,让学习和评价活动有了可实施、可操作的载体,推动教学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从而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学教评一致性”的实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理念下,实现小学语文三年级“读写结合”的高度有机融合,是我们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去探索、去发掘、去深耕的问题。在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学教评一致性”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与“学教评一体化”的读写课堂实施当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做到精准定标,把准航向;精巧设计,优化活动;全程嵌入,落实评价,才能达到读写共生的目标,从而使“读写”纵深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爱军.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王万保.基于融合视角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0(20).
[3]杨淑英.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的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