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最新论断。
近年来,海南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随着“思源”学校的建立、“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及集团化办学的实施,优质学位不断增加,“上好学”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但海南基础教育质量水平仍然较低,近几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海南在全国32个省级单位中排名靠后;高考原始分成绩与兄弟省区还有差距,“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止,负面影响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比高度重视,亲自出任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把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问题作为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海南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笔者在海南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此就如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谈谈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一、从海南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引领方向
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需要,以省政府的名义面向全球选聘顶尖教育专家,成立海南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建立教育发展高端智库,从海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出发,设计出最适合海南省情和学情的教育发展之路,遵照规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海南解放73年、建省办经济特区35年以来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不从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找到一条适合海南省情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并从根本上解决海南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是不可能的。
建省办特区35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很重视教育,几任书记、省长被外界称为“教育书记”“教育省长”,多方努力可是结果依然是落后,且还有被进一步拉开差距的趋势。面对这一窘境,唯有改革才有岀路。作为全国深化改革试验区,为适应自贸港建设的需要,海南有责任、有义务且有必要尝试通过深度改革谋求超常规发展,为全国提供改革范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在幅员辽阔的泱泱大中国,地处低纬度热带区域、岛屿文化背景、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的海南绝对是一个“小众”存在,而现行的基础教育一整套东西都是基于中高纬度、中原内陆文化背景、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且基础扎实区域建立的,因此海南学生的不适应也是正常的。比如我省中小学多采用“苏教版”教材,里面的许多场景、信息(农谚、冰天雪地场面),对江浙及内地的孩子来说相当熟悉,有些知识进入情境可以做到“秒懂”,而对海南的孩子来说却需要“脑补”再三。又如火烧云在中原地区绝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预示着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而在海南可能是台风灾害即将到来的信号。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点就寓于其中,试想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文化元素几乎为零,且不是从海南学生的实际出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不能共情、难以意会,在把握、理解上自然就多有难度,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也就是必然的了。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唯有组织专家从海南省情、学情实际出发,从教育目标、理念、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多维度进行深度重构,设计出更加切合海南省情、适应海南学生需求的特色化基础教育体系。可以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自主组编教材,提高教材的本土适应性;自主进行高考命题,牢牢掌握基础教育教学的节奏和方向。诚然,自编教材、高考自主命题有难度、要成本。有難度可以购买服务,只要经费保障到位,做出世界一流的设计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做成本的确很高,但从长远来看,值得!
事实上,海南可以参照同处低纬度热带地区、同样具有岛屿文化背景的教育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模式,设计自己的基础教育体系,确保基础教育具有较强的海南基因和元素,提高区域切合性和适应性。海南成立高层次的海南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建立教育发展高端智库,让“最懂教育的人”来指引方向、把脉问诊、开方治病,力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二、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为质量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教育科研旨在揭示教育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按照事物内在发展方向办事才能把事办对、把事办好。教研支持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放眼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其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跟当地教科研工作水平都是正相关的。比如“江浙沪”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这与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杭州师大及三省市教科院所一大批顶级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研究基础教育,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一线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我省教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差、队伍弱,本该作为龙头的海南师范大学相关专业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基础教育及学科教材教法的领军人物奇缺;省级研训机构级别低、编制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待遇不高,岗位吸引力弱,很难招到高水平的新生力量;市县研训机构编制、人员极度短缺且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水平不高,难以承担专业支持重任。
海南要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做大做强教科研工作。一是引进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优质资源,围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加强各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提升我省教育科研研究、引领、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二是做强省、市(县)两级教研机构,我省现有的教研机构名称还不统一(多达12种),职责边界不清晰,省、市(县)教研机构都没有按学科需求配齐教研员,或是配备了但被借调从事其他工作。目前,全省各市县(区)教研机构编制数821个,实际在岗教研员664人,尚缺157人;海口市秀英、琼中和三亚市的海棠、吉阳、天涯等县(区)教研机构借用人员超过机构编制总数的50%。故建议直接由省里统筹机构、编制、人员及经费,特事特办、一步到位,配齐配强人员,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教研支持队伍。三是要加大投入扶持并做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省每年立项和结题的教育科研课题大概是300项左右,经费只有200万元,仅够开题及结题的专家评审费用,另外挤出来一点用于优秀课题成果奖励,绝大多数教师做课题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因此,科研氛围不浓、课题质量不高、成果推广难的问题凸显。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家引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要“研”起来,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还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引导、支持更多有能力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三、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正如冯飞书记所言,海南基础教育质量差关键是管理上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的质量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在调研中发现,海南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讲”到哪里算哪里,至于学生学会多少、有多少学生学会了无人关心。一节又一节课教学质量“失守”,最终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失守”。
省里制定了学校“四个常规”“六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详细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要求,指导学校制定学校领导听课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但关键是要落实。据调研统计,18个市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没有教育从业经历的超过40%;约有10%的校长治校办学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担当作为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对“四项常规”管理落实不到位,对存在的问题不愿意或不敢真抓实管,充当“老好人”。在市(县)、学校两级管理不力的情况下,教师躺平问题突出,出现整体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时下,教师队伍浮躁、“躺平”现象严重,与职称评定导向不无关系。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上好课。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教学业绩本应该是评定职称的关键核心指标,却越来越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荣誉、论文、科研课题等加分项,极大地挫伤了专注课堂潜心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职称评定采用“双轨制”:一是开辟主渠道,让占绝大部分、身处一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年年考核合格以上的教师,有机会按教龄晋升高一级职称,安“心”从教;二是开辟特别通道,鼓励有资源、有条件且真正有能力的少数教师提前破格晋升,在公认能把课上好、课堂教学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成为研究型教师。还有所谓“三年一聘”问题,现在看来并不是一个激活教师队伍的好办法,要么干脆流于形式,要么促使矛盾丛生。个人认为:只要聘期内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出现重大教学问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没有理由不续聘。当前应强化对教师群体的关爱,要深入分析优秀人才不愿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层社会原因,用政策红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只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四、统筹教育资源,实施精准帮扶工程,突破重点,以点带面,促进质量整体快速提升
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省35年來,全省各市县教育发展水平的格局基本固定,以中考成绩来论,排名靠前的和靠后的相对稳定,排名中间的常有起落。大家安于现状,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作用不明显。有没有什么办法打破格局,把死水搅活呢?假如我们能把教育质量长期处于全省后三位的五指山、保亭、白沙三个市县激活,倒逼其他市县都动起来,这潭死水可不就活了吗?可能有人会问,都落后几十年了,说激活就能激活吗?回答是肯定的!10余年前琼中曾经与白沙、保亭一样,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后三位(2009年排名倒数第一)。但是,自2012年开始,通过加大投入大力引进局长、校长、骨干教师,大刀阔斧推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自 2013年起排名开始上升,2016年中考指数排名甚至到达全省第6名,截至2022年已连续7年稳居全省前9名(如图1所示)。高考质量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20年从小学到高中均在琼中就读的曾诗涵同学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实现了琼中教育史上的新突破。
图1 琼中近年中考综合指数排名情况
琼中教育也曾落后过几十年,且与排名倒数的几个市县各方面情况都大致相同,琼中的经验充分证明了上述思路的可行性。所以,建议省教育厅实施教育精准帮扶专项行动,整合省内外资源,针对目前倒数的三市县开展对口帮扶,力争用几年时间彻底解决其教育落后的问题,进而倒逼全省其他各市县都动起来,由此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基础教育发展大好局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
此外,在扶弱济困方面,各市县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用好本土经验。事实证明:本土经验往往更适用、更有效。比如,琼中实现了县域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省里应组织经验的提炼、提升和有序推广,各市县教育局局长应该上门取经(乐东学习推广后成效明显,近年中考指数排名不断上升);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办学成绩优异、连年中考排名全省第一,全省各市县可以派优秀的校长、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各市县让落后的几个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到本市县最好的学校跟岗学习;各市县成立区域教研组让学科教研做得最好的老师带动全县本学科老师做教研……以此类推。在没有其他优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先在本区域内找做得最好的、学做得最好的,把水平拉齐。如果我们全省各市县都能照此补齐短板,基础教育整体质量自然也就上来了。
事实上,要整体提升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以今年中考为例,总分910分,我省排名第一的学校平均分达到803.31分,有4所学校及格率为100%,119所学校及格率超过60%。但全省平均分才534.5分,及格率才50.81%,低分率达10.73%,近一半的不及格学生和超过一成的低分学生拉低了全省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2022—2023年全省中考成绩分布趋势
若是我们能把低分率控制在5%以内,及格率提升20个百分点左右,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相对来说,分数越高提分越难,分数越低提分空间越大,我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基础教育质量不能只看学生成绩,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上“清北”不是还得先看分数够不够吗?我认为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让人民满意才是办教育的根本目标。德育为先没错,全面发展更没错,但智育为体不能忽视,不应刻意回避,不应讳谈考试成绩,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事实上,教育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琼中县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过程中,还积极打造以足球、武术和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为特色的文体品牌工程,学生在学业成绩提高的同时,“德、体、美、劳”素养同时也得到涵养和提升,琼中女足更是成为海南的一张名片。这充分证明:大力发展智育不会影响五育并举,五育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是可以相互融通、相得益彰的。
教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眼下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发展形势逼人,千万不能讳疾忌医,更不能病急乱投医。教育发展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只要方向找对了、方法用对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省基础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