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研究

2023-11-22 22:18:23袁传海
教育界·A 2023年29期
关键词:协作学习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

袁传海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能避免知识理解应用的浅显化,达到增强学生体验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的效果。文章以深度学习为指导思想,探讨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主线问题的优化设计、驱动任务的高效开展、协作学习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地理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握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大单元教学以整体性教学为思路,注重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整合,对推进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一、设计主线问题,梳理单元知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思维认知为基础,由浅及深地设计单元教学内容,构建从本质化到发展式,再到開放性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将人地关系等思想融入其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思维空间,优化主线问题设计。

(一)本质化,理解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教材根据主题内容的差异,分为多个不同的单元。而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活动,指在揭示各种地理关系核心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及构成课程内容的骨架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迁移提升”作为关键点,对教材内容、单元框架进行重新整合,遵循本质化原则,挖掘地理教材中与学生知识建构、体验感知相关的内容,以融入人地关系思想[1]。

以“自然灾害”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打破思维认知的局限,对常见的自然灾害、灾害频发原因、防灾减灾措施等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系统地学习单元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作为主线问题,设计了一个大单元主问题、三个子问题,并开展了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等学习活动,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设计本质化问题时可将“What—Why—How”作为脉络,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出发,对自然灾害等进行集中探讨,从而掌握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已定的单元教学内容、主线问题,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二)发展式,契合最近发展区

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核心素养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在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即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现有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更具创新性、更丰富的资料,使得学生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对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开展针对性的大单元教学,教师在课前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导学案的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与实际学习能力,保证大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契合。

以“自然灾害”的教学为例,在“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的问题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的相关图片与视频等,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加以延展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开展了模拟实验活动,构建了一个由乐高玩具、沙盘创设的微型世界,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一“世界”中的河流、房屋建筑等,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理,感知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学生的认知区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拓展。发展式的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并由此优化调整教学策略。

(三)开放性,留足思维空间

深度学习理论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加多元化、更具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保持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活跃状态。因此,在大单元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根本,丰富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教材中设计了专门的“问题研究”板块,涉及开放性的热点问题,包括大概的研究思路、拓展性的阅读资料与资料分析活动等。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资料分析等环节,指导学生层层渐进地开展思考与研究,转变原有的思维与学习方式。

例如,在分析“我国有的地区为什么频繁发生自然灾害”这一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现有的材料来分析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再探讨分析具体的原因。在小组结合材料展开讨论之后,教师鼓励各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在讲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哪些”的问题时,教师以2021年河南洪涝灾害为例,为学生提供查找、整合资料的时间,让学生从简单的灾害救助方式入手,思考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为留出充分的学习机会、思维空间,教师应该注重大单元教学的留白,以问题、任务代替单一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聚焦驱动任务,组织单元活动

在大单元教学中,驱动任务多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具有较为显著的目标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与真实性。通过驱动任务的设计与开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学习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学情,把握重点,巧妙设计单元任务,通过游戏任务、探究任务、生活任务等不同形式的任务,让大单元教学变得充实精彩。

(一)游戏任务,根植资源观念

高中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素养发展日渐成熟,但繁杂枯燥的学习任务容易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在应对高中地理学习任务时出现消极被动的情况。对此,在驱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在梳理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游戏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游戏任务的设计与运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与具体的地理知识、资源观念等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2]。

以“地震波”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通过前期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对地震波的相关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难以直观展现地震波的原理、形成。对此,教师设计游戏任务,在讲台上分别摆放了4组装着不同物品的密封胶卷盒,让学生通过拍、摇、测量重量、听声音等多种方法,猜测盒子中的物品。在学生完成游戏任务之后,教师再引入地震波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测量地震波方面的优势。为了增强游戏任务的驱动性,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尽可能地增强游戏任务的趣味性、竞争性,进一步凸显游戏任务的整体价值。

(二)探究任务,考虑区域因素

在驱动任务的支持下,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开展“做中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设计更好的探究任务,教师不仅要深化对课标、教材的钻研,找到任务主题设计的方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情来分配探究小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创设具体的探究情境,灵活运用语言、多媒体技术、生活化资源等内容,有效推进任务活动的实施。

以“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为例,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其中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并考虑因素变化可能会带来的不同影响,引导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教师让学生选择本省某乡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乡镇“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对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進行概括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土壤、沙石、水源、气候、光照等角度出发进行概括分析,还可以综合交通、市场环境等因素,深入进行探究分析。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与探究的空间,又需要做好组织引导、答疑解惑等工作,对学生的参与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生活任务,培养行动能力

高中地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在突出驱动任务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地理课堂,对生活展开探索与学习,自主加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运用,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内容、目标去设定及调整任务。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行动,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与分析。

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特别引入了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地理方位等因素入手,分析张之洞在武汉建造汉阳铁厂的原因;结合“中国工业布局变化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知,把握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思考工业的建设发展对我国的重要价值。在后续的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代入企业家的身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生活经验,对企业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监督作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阻碍时,强化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开展协作学习,推进单元实践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多以单向讲授知识为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而且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单元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对此,教师应该在大单元教学的框架内,组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共享地理学习经验,实现学习思维的深度碰撞。

(一)创设情境,强化合作互动

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先进的协作学习方法,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而是强化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互动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协作情境,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为例,在前期教学活动的支持下,学生已经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各种素材,让学生代入不同的农业区位环境中,并提问:“在实际生活中,围湖造田、高原种植水稻等做法是否合理?是否违反了区域的选择规律?”教师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互动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而且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态度变化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应该以参与者、探讨者的身份参与到协作实践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优化。

(二)优选内容,组织小组探讨

大单元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并不是全班围绕一个问题开展,而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捕捉单元教学的核心,展开生动多元的讨论。因此,问题的设计、探讨内容的选择极为关键。大单元教学内容并非都适用于协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鼓励小组学生找准定位,积极参与。

以“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为例,教师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向学生讲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同时,教师设计微项目,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如何布局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尝试介绍海陆风,共同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在协作中,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知发表意见,还能够发挥协作的优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与整理,并形成书面报告,实现思维的深化。

(三)协作评价,丰富教学实践

每个学生参与协作实践的态度、能力及具体表现各有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反馈,了解学生的实践参与情况,尤其需要根据学生的随堂表现,找准大单元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优化。

以“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为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了“城郊建厂规划”“海边侦探”等各种项目活动,并在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了热力环流图箭头流向及气压的判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电子书包”等软件技术,实时查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鼓励学生在主动协作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己的个性思维,以此来开展个性化的辅导。除了开展过程性协作评价,教师还可以进行结果性评价,即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知识巩固情况、考试成绩,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的接受程度,找到后续教学的抓手。

结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深度学习理论相契合,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教学的完善性。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学情,以本质化、发展式、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脉络,整合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并发挥游戏任务、探究任务、生活任务的驱动作用,加强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高效协作,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小影.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1(34):17-18.

[2]王婵玉.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路径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3(1):81-83.

猜你喜欢
协作学习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未来英才(2017年5期)2017-05-12 22:29:42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36:23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0:17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6:12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8: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