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东 李英梅 周国辉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研究生教育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各行各业迫切需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022 年6 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到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1]。这标志着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自2017 年起,教育部全方位积极推进发展“新工科”建设,加大向新一代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培养高端创新型专业人才,全力探索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把打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作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有力抓手。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上[2]。以“新工科”教育视角来看,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匮乏。专业型硕士作为未来实践型储备人才,除了要具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3]。在社会对新工科创新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巨大压力下,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合理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利用丰盈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让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指导实践,将培养方案贯彻到各类实际工程问题中,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市场发展潮流。要加快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助力专业型人才在擅长的工科领域发光发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更好适应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教育旨在培养造就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建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深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增强专业型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加快培育大批高质量、实用型、综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就必须凝聚多方合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创新教育内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4]。着重落实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任务,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完善专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开创新时代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5]。引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切实养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激发新工科专业型研究生人才的创新精神,为全面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的创新人才支撑。
我国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重视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硕士研究生,成为高校践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偏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忽视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6]。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仍主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较少应用开放式学习,抑制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方面的积极性[7]。此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足。教师队伍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教学环节零散,对专业型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部分高校和教师队伍对专业型人才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导致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质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在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教师通过课堂讲述传授知识,很多研究生对于基础研究类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课程都只是初步了解,而无法真正深刻掌握课程实践内涵。受固化的传统思维理念模式影响,仅重视课程考核而忽视学生是否真实具备创新精神,这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此外,缺少合理的政策制定、经费资金不足及物质方面缺乏,也是各高校不得已“轻实践”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无法将自己课上所学理论有效应用到实践当中。
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都存在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专业型硕士的课程照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弱化,缺乏具有个性化的创新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我们现在距离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教育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
同时研究生培养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将发表论文数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却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足够的重视[8]。多数高校对专业级赛事不够重视,再加上导师对竞赛、科研创新的关注度差,无法及时给予研究生指导性提示,专业型硕士产出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少之又少。
在新工科背景下,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和培养工作全过程,关注加快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改革的发展,积极将传授知识与新工科背景相结合,通过强化资源配置,加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投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水平。
“重理论而轻实践”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应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型硕士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增加专业实践方面的资金补贴,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创新制度,优化实践环境,为专业型硕士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与创新发展,强化产教融合,促进合作育人,丰富科学实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灵活运用“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思想,让专业型硕士真正体验工程实践项目的学术魅力,加强研究生的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建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创新平台[1]。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比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术规范习惯,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激励学术自主,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突破科研难关,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领域。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要义,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对接和交流,主动聘请专家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创新实践指导小组,通过聘请企业教师到校授课,实现理论课程、实习实践等环节与企业深度融合。
总结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强化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构建专业型硕士人才创新能力教育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专业型硕士人才创新能力教育培养模式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和价值观的引路人。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第一学年与校内导师密切交流,集中于学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好科研理论基础,校内导师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思路及方法。第二学年专业型硕士进入实习阶段,学生跟随一线校外导师进行实习,深入实践创新,积累实践经验。校内外导师双向沟通,不断反思实践,促进创新能力的深度发展。[3]吸引研究生与导师研发项目,发挥双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不断扩大导师规模,激励专业型硕士成长成才。
拓展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形成合力,将前沿理论和优秀技术引入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构建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科研平台和育人平台,不断提升专业型硕士队伍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人才在学科交叉领域不断探索,充分整合学科资源配置,依托学科的综合优势,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产出具有创新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多学科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经验,进一步修订电子信息专业和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推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向全体研究生开放共享,鞭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跟随导师研究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新实验项目,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组织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研讨课、座谈会等教学活动,进一步整合建立创新育人平台。
统筹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构建层次鲜明的课程体系。根据“新工科”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严格规范管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监督与学科建设质量,加快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织健全学术骨干队伍。同时,统筹运用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大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优化对培养制度的评价规范,深化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制度。
总之,从专业型硕士创新培养视角出发,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将“新工科”内涵真正落实到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中。经过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双导师”优势,创造性地改进高校传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使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发展,为未来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