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辅助温针灸治疗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11-21 03:10臧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直肌偏瘫中风

臧坤

(莘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聊城 252000)

中风为常见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及脑梗死,两者均可引起脑神经细胞大量坏死,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偏瘫则为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表现为同侧上下肢瘫痪, 可明显降低患肢活动能力,且肢体瘫痪过程中易滋生烦躁、 焦虑等多种负性情绪,影响身心健康[1-2]。 目前,临床对于中风后偏瘫多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能够增强患者肌力,并刺激神经反射恢复,以改善肢体活动能力[3]。但康复训练需长期坚持方可见效,易受主观能动性影响。 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属于中医外治之法,通过推拿点按股直肌神经入肌点,可对神经末梢产生强烈刺激,促进股直肌支配的相关功能恢复,以改善下肢功能[4]。温针灸为针刺与艾灸结合的技术,依据病情选取穴位进行针刺,可激发穴位作用,推动经气运行,之后于针柄上点燃艾柱,又可产生温热效应,刺激局部血液运行,起到活血行气、温经通脉之效[5]。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76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对象, 分析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辅助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6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60.36±4.28)岁;偏瘫部位:左侧20 例,右侧18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龄51~77 岁,平均年龄(60.42±4.33)岁;偏瘫部位:左侧21 例,右侧17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为偏瘫、口歪眼斜,次症为眩晕、目偏不瞬,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脑部存在出血灶或梗死灶;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衰竭者;合并颅脑外伤者;存在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指导患者良肢摆放,并在仰卧位状态下开展功能锻炼,如膝部屈伸、抬腿、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等,并可由家人协助进行屈膝、患肢床上向床下移动练习;再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开展行走训练,可独立行走后再过渡至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吃饭、穿衣、爬楼梯;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循序渐进,依据患者耐受进行,早期可30 min/次,2~3 次/d,之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频率。

观察组加用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辅助温针灸治疗。(1)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疗法:取仰卧位,明确神经入肌点后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位置进行点按, 依据患者耐受加大力度,30 min/次,1次/d,6 次/周。 (2)温针灸:选取夹脊、承扶、大椎、命门、委中、肾俞、梁丘、承山、足三里、解溪、照海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留针30 min,之后于针柄上固定一段艾柱并点燃,下方做好防烫处理,1 次/d,6 次/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12 周。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进行评价。

(1)下肢运动功能:两组均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下肢部分进行评估,总分34 分,得分越高代表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2)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两组均采用BI 评分进行评价,共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3)步行能力:两组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价,0~5 分,得分越高代表步行能力越好。

(4)平衡能力:两组均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共56 分,得分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好。

(5)生活质量:两组均采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价,量表共包括8 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BI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BI 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下肢FMA、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I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I 评分对比[(±s),分]

组别下肢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12.38±1.32 12.42±1.35 0.131 0.896 23.65±2.54 20.04±2.43 6.331 0.000 45.89±4.52 45.96±4.57 0.067 0.947 79.96±6.12 72.35±5.89 5.523 0.000

2.2 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2 周后, 观察组FAC、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对比[(±s),分]

组别FAC 评分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BBS 评分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1.62±0.24 1.64±0.26 0.348 0.729 3.75±0.36 3.04±0.33 8.962 0.000 31.42±3.25 31.39±3.22 0.040 0.968 45.24±4.35 40.25±4.26 5.052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SF-36 评分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中风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情感职能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生命活力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心理健康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47.12±5.43 46.93±5.39 0.153 0.879 71.35±5.88 63.81±5.49 5.778 0.000 51.81±5.33 52.01±5.44 0.162 0.872 69.39±5.23 62.15±5.13 6.092 0.000 55.81±5.75 54.32±5.54 1.150 0.254 72.81±5.62 65.92±5.49 5.406 0.000 47.18±4.52 46.35±4.71 0.784 0.436 74.23±5.31 68.15±5.27 5.010 0.000组别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生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生理职能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躯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47.22±4.38 48.37±4.51 1.128 0.263 75.42±5.75 68.93±5.52 5.019 0.000 47.72±4.61 46.57±4.58 1.091 0.279 60.81±5.67 52.54±5.49 6.459 0.000 43.12±4.56 42.15±4.70 0.913 0.364 65.16±5.88 57.17±5.45 6.143 0.000 48.59±4.38 47.87±4.26 0.726 0.470 67.97±5.64 60.80±5.47 5.626 0.000

3 讨 论

中风后偏瘫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在脑出血、脑梗死病变过程中会对中枢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部分患者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使得上运动神经元的冲动传递功能发生障碍,难以将冲动正常传递至下运动神经元,导致相应神经支配的肢体活动障碍[7-8]。 同时,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仅可引起同侧上下肢瘫痪,还可引起同侧面部口角歪斜,给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较大影响,并给家庭带来严重照料负担。因此,应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为中风后偏瘫常用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多种训练措施,能够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者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且长期训练过程中可对中枢运动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肢体功能逐步恢复,减轻照料者负担[9]。但常规康复训练需长期坚持方可见效,一旦患者无法坚持每天训练,则会影响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 周后,观察组下肢FMA、BI、FAC、BBS 评分及SF-36 评分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辅助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更佳,可加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步行能力,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分析原因为,股直肌是大腿前侧中部较浅的肌肉组织,具有伸膝关节及屈大腿作用,而神经入肌点为神经末梢集中区域,也是感知外界刺激最明显部位,通过对股直肌神经入肌点进行刺激,则有助于增强股直肌肌梭功能,加快股神经对股直肌支配能力的恢复,以改善本体感觉及运动募集功能,逐步恢复对下肢的控制力,增强下肢活动功能。同时,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操作简单、无创伤、痛苦小,易于患者接受。 温针灸则为中医经典外治之法,针刺特定穴位可激发经气,产生调节机体阴阳、疏通经络等多种功效,且在针刺后配合艾灸,又可增强活血行气之效,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以增强防病治病之效[10]。 本研究中依据病情特点选取特定穴位针刺,其中夹脊能通利经络、调益气血,使得肌肉得以濡养;命门能舒筋镇痉、温益肾阳;承扶能舒筋活络;大椎能清热解毒、宁心安神;委中能舒经通络、开窍苏厥;肾俞能通利腰脊、补肾固精;承山能理气消痔、舒筋通络;梁丘能消肿定痛、理气和胃;足三里能升降气机、补脾健胃;解溪能镇惊安神;照海能养阴安神、熄风止痉;诸穴合用,能够产生疏通经络、纠正脏腑阴阳、活血行气等多种功效,有助于濡养瘫痪的肢体,使肢体功能恢复。 此外,针刺后配合艾灸又可将热量传导至穴位之中,增强温通经脉、活血行气之效,使得患肢的血液循环得以更好改善,利于损伤神经修复,并逐渐增强肌力及肢体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股直肌神经入肌点推拿点按辅助温针灸可加快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步行能力,减轻平衡障碍,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猜你喜欢
直肌偏瘫中风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