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针刺联合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2023-11-21 03:10杨东升张莉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源性尿潴留脊髓

杨东升,张莉敏

(临沂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临沂 276000)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脊髓损伤后神经调控机制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的尿道功能障碍。而尿潴留、尿失禁是其最为多见的症状,若不积极治疗,及时改善膀胱功能,易产生尿路感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低频电针刺入治疗可刺激膀胱逼尿肌舒张和收缩,促进排尿反射,达到治疗效果[2]。 针刺八髎穴主要在于对针刺部位进行刺激,疏通经络,保障气血运行顺畅,促进膀胱逼尿肌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改善排尿情况[3]。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10 月—2023年2 月我院收治的82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探究八髎穴针刺联合低频电针对患者发生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2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 观察组:男20 例,女21 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3.26±7.51)岁;病程1~7 个月,平均病程(4.01±1.02)个月;残损分级:B 级20 例,C 级21 例。 观察组:男21 例,女20 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05±7.28)岁;病程2~7 个月,平均病程(4.81±1.02)个月;残损分级:B 级21 例,C 级2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11 年《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4]中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的相关诊断标准,经CT 确诊;(2)过去6 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3)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相关药物存在过敏史者;(2)存在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3)非脊髓损伤引起的尿潴留者;(4)严重的尿路感染而无法得到控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八髎穴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侧卧位,对患者两侧上髎、次髎、中髎及下髎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使用华佗牌0.35 mm×50 mm针灸针,针刺进八髎穴1.5~2 寸,高频率小幅度调整针刺1~2 min,至下腹部有酸胀感后停止调整,留针30 min/d,1 次/d,5 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电针治疗。患者排空膀胱后,对患者中极、关元、三阴交穴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使用华佗牌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腧穴, 向三阴交穴处进行直刺1~1.5 寸,向中极、关元穴处进行斜向下进针1~1.5 寸,先加强针感,在连接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172270141,型号:G6805-2),电极连接关元-三阴交(左)中极-三阴交(右),波形为连续波,频率为40~80 Hz,进行持续刺激30 min,每个穴位留针25 min,1 次/d,5 次/周,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排尿正常,基本无尿潴留发生。 有效:患者膀胱功能基本恢复,排尿基本恢复正常,漏尿次数<5 次/d。 无效:患者膀胱功能、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尿动力学。治疗理前和治疗4 周后,使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对膀胱压力容积、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尿流速率进行评估。

(3)排尿情况。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对两组日平均排尿次数、单次平均排尿量及日单次最大尿量进行记录。

(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该调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膀胱压力容积均大于治疗前,膀胱排尿压力均高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膀胱压力容积大于对照组,膀胱排尿压力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1 cmH2O=0.098 kPa。

组别膀胱压力容积(mL)治疗前 治疗4 周后膀胱排尿压力(cmH2O)治疗前 治疗4 周后残余尿量(mL)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228.43±48.36 226.41±48.74 0.188 0.851 304.54±42.03a 353.20±41.62a 5.268 0.000 42.87±8.42 43.02±8.57 0.080 0.936 57.98±9.41a 68.03±9.21a 4.887 0.000 159.87±33.03 164.31±32.14 0.617 0.539 91.35±15.41a 58.97±17.31a 8.946 0.000

2.3 两组排尿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排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日平均排尿次数均少于治疗前,单次平均排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日平均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单次平均排尿量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日平均排尿次数(次)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单次平均排尿量(mL)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11.87±3.02 12.13±3.21 0.378 0.707 7.98±2.10a 6.96±2.14a 2.178 0.032 52.87±19.20 52.03±18.79 0.200 0.842 99.74±25.12a 116.53±34.75a 2.462 0.016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躯体功能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心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4 周后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4 周后物质生活状态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64.21±5.42 63.99±5.30 0.186 0.853 77.21±4.87a 86.44±4.70a 8.732 0.000 59.04±5.16 58.87±5.21 0.148 0.882 73.92±9.21a 84.21±10.12a 4.815 0.000 57.69±6.69 58.12±6.36 0.298 0.766 74.02±6.51a 78.81±9.48a 2.667 0.009 61.38±5.24 61.76±5.30 0.326 0.745 78.60±9.13a 85.54±9.20a 3.428 0.001

3 讨 论

脊髓是人体排尿中枢所在之处,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的活动,脊髓损伤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原因[5]。 脊髓损伤系脊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不仅可以造成患者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也会引起排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6]。且该病易使患者产生消极心态,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不便。

中医理论认为, 小便的通畅和三焦气化密切相关,维持三焦气化的关键是脾的转输和肾的气化。 患者因脊髓损伤时间较长,久卧于床,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具有促进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脾气不足,会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7]。低频电针具有双重作用,分别为针刺和电刺激,且作用持续、稳定,电针刺通过对骶神经能进行刺激,引起膀胱及直肠附近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从而促进排便[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4 周后,观察组膀胱压力容积大于对照组,膀胱排尿压力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日平均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单次平均排尿量多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八髎穴针刺联合低频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安全可靠。其原因为八髎穴可对肾贮藏和膀胱开阖功能进行调节,该穴位作为膀胱经腧穴,可增加膀胱气化,而针刺八髎穴则通过刺激患者下位排尿中枢,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达到调节神经功能及促使患者排尿的目的[9-10]。八髎穴针刺与低频电针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协同增效,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膀胱神经功能,进而避免因脊髓所支配膀胱的相关节段神经功能异常而导膀胱神经性功能紊乱形成尿潴留,促进患者自主排尿。

综上所述,八髎穴针刺与低频电针联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源性尿潴留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