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辅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胃肠动力指标、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3-11-21 03:10徐小松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反酸胃肠黄芪

徐小松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江苏南通 226000)

慢性胃炎(CG)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生多与病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相关,以反酸、腹痛、嗳气为主要表现,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 同时,该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若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引发癌变,危害患者健康。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证型是CG 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其病机为饮食不节,寒邪犯胃,内伤情志,以致胃失所养,脾胃虚弱,故临床治疗需注重温中健脾、和胃止痛[2]。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将中药贴敷于人体相关穴位, 发挥中药和穴位刺激双重作用,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而黄芪建中汤内含黄芪、白芍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温养脾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等方面的疾病[4]。 鉴于此,该研究选择2019年1 月—2021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126 例脾胃虚寒型CG 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分析黄芪建中汤辅助中药穴位贴敷对其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26 例脾胃虚寒型CG 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5]中关于CG 的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CG 的相关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脾胃虚寒证;(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入组前4 周未接受过相关治疗;(5)精神良好。 排除标准:(1)合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者;(2)过敏体质者;(3)穴位贴敷部位皮肤溃烂者;(4)合并出血性疾病者;(5)合并胃肠道恶性肿瘤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3例。 对照组中男37 例,女26 例;年龄29~68 岁,平均年龄(49.71±5.04)岁;疾病类型:浅表性胃炎21 例,萎缩性胃炎42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38±1.15)年。 观察组中男34 例,女29 例;年龄27~68 岁,平均年龄(49.30±5.17)岁;疾病类型:浅表性胃炎25 例,萎缩性胃炎38 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50±1.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抑酸、抗感染、胃黏膜保护等基础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取肉豆蔻30 g、补骨脂30 g、附子10 g、干姜30 g、肉桂30 g、花椒30 g、吴茱萸10 g、桂枝30 g,将其混合研磨成粉状,并加入适量姜汁调匀,之后用无菌纱布蘸取配好的药汁贴敷于患者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穴位,贴敷3 h/次,1 次/d,共治疗14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取黄芪30 g、桂枝10 g、饴糖30 g、大枣6 枚、白芍2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将上述中药加水煎煮,取汁300 mL 为1 剂,1 剂/d,早晚饭后30 min 温服,服用150 mL/次,共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胃肠动力指标:采用酚红排空实验以最终酚红残留率测定胃排空量, 并用0.1%氢氧化钠以滴定法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测定时间为治疗前、治疗14 d 后。(2)炎症因子: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200 r/min 的转速行10 min 的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8 cm,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8、IL-17、C 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时间为治疗前、治疗14 d 后。 (3)症状消失时间:统计两组反酸、腹痛、嗳气消失时间。 (4)不良反应:统计贴敷处皮肤瘙痒、发热、头晕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胃肠动力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胃排空量、BAO、MAO 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观察组胃排空量、BAO、MAO 均多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胃肠动力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胃肠动力指标对比(±s)

组别胃排空量(%)治疗前 治疗14 d 后BAO(mmol/h)治疗前 治疗14 d 后MAO(mmol/h)治疗前 治疗14 d 后对照组(n=63)观察组(n=63)t 值P 值13.12±2.41 13.28±2.46 0.369 0.713 16.98±3.01 19.54±2.78 4.959 0.000 0.65±0.19 0.63±0.17 0.623 0.535 2.54±0.20 3.15±0.27 14.410 0.000 8.46±1.15 8.39±1.09 0.351 0.726 13.69±2.10 14.98±2.14 3.415 0.000

2.2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

治疗前,两组IL-6、IL-8、IL-17、CRP 水平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IL-17、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炎症因子对比(±s)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炎症因子对比(±s)

组别IL-6(pg/m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IL-8(ng/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IL-17(pg/m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CRP(mg/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对照组(n=63)观察组(n=63)t 值P 值32.53±3.49 32.78±3.86 0.381 0.704 21.45±2.63 14.84±2.05 15.734 0.000 68.29±8.31 67.54±8.42 0.503 0.616 47.61±5.20 35.26±4.19 14.679 0.000 41.56±3.89 41.72±3.95 0.229 0.819 29.67±2.48 20.35±2.10 22.764 0.000 15.02±1.57 14.91±1.46 0.407 0.685 9.27±1.18 7.53±1.04 8.781 0.000

2.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反酸、腹痛、嗳气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表3 两组脾胃虚寒型CG 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组别反酸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 嗳气消失时间对照组(n=63)观察组(n=63)t 值P 值9.89±2.42 7.53±1.69 6.346 0.000 8.91±1.83 7.87±1.86 3.164 0.002 10.25±1.96 9.04±1.85 3.563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CG 发生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对此临床从西医角度多采用抗生素治疗,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炎症,减轻症状,但长时间用药会增加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7]。 从中医学角度出发,CG 临床分型较多,其中脾胃虚寒证型较为常见, 认为其发生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犯胃,造成脾胃两虚,胃气上逆,胃络瘀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反酸、腹痛、嗳气症状,治疗需以健脾和胃、温中止痛为主。

IL-6、IL-8、IL-17、CRP 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在CG 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若上述炎症因子分泌较多,会导致胃黏膜炎性损伤,加重病情[8]。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胃排空量、BAO、MAO 均多于对照组,IL-6、IL-8、IL-17 及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反酸、腹痛、嗳气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P>0.05),提示黄芪建中汤辅助中药穴位贴敷在脾胃虚寒型CG 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原因在于中药穴位贴敷是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 将具有补脾健胃、胃中散寒、降逆止痛的中药贴敷于肾俞穴,可起到降逆、和胃的作用;贴敷于脾俞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贴敷于足三里穴能够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贴敷于该穴位可发挥健脾和胃、化湿和中的作用;贴敷于神阙穴可和胃理肠、温暖下元、消除寒积。同时,中药穴位贴敷中所用中药经姜汁调和,再经穴位外敷,可促使中药经皮肤、经络腧穴到达脏腑,提高血药浓度,有效促使患者反酸、腹痛等症状消失[9]。而黄芪建中汤中的黄芪可补气升阳、固表益气、补益脾胃;桂枝可温通经脉、平冲降气、散寒止痛;饴糖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白芍可养血调经;生姜可解表散寒、驱寒暖胃;炙甘草可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脾和胃、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10]。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下调IL-6、IL-8、IL-17、CRP 水平, 还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胃黏膜炎性损伤,改善CG 患者反酸、腹痛等症状;桂枝能够提高胃肠动力,促进胃肠蠕动,阻止肠道细菌异常增殖,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白芍具有止痛作用,能够减轻患者腹痛, 还能够促进胃黏膜新陈代谢,有助于胃肠功能提升。 通过治疗,可从中医外治和中药内服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有效改善胃肠动力,加速患者症状的消失,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另外,黄芪建中汤属纯中药制剂,服用后患者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 且中药穴位贴敷严格控制贴敷时间,以防发生贴敷处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辅助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脾胃虚寒型CG 患者中效果良好, 可增强胃肠动力,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促使症状消失,且安全可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反酸胃肠黄芪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黄芪是个宝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