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2023-11-20 05:51温惠淇
电影评介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大思政影视红色

温惠淇

近年来,一大批制作精良、导向正确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涌现屏幕,诸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觉醒年代》《长津湖》《功勋》等,展现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红色影视作品以壮观震撼的场景呈现和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引导广大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感悟今日之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1]不同于一般职场类、家庭生活类、科幻类影视作品,红色影视作品不仅兼具审美体验与视听享受,还具有红色记忆建构、精神文化传播、主流价值引领等价值与功能,为广大观眾上了一堂堂极富感染力与吸引力的“大思政课”。

一、“大思政”格局下红色影视作品的定位及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①的论断,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方向,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影视艺术创作的重心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红色影视作品不仅是红色记忆的影视化叙事,更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独特优势。

(一)“大思政”格局下应善用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与生命线。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经典教育学范式、军队政治工作学范式、政治社会化范式、社会哲学范式等。这几类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聚焦显性教育,侧重理论灌输与政策传达,并相应地形成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与话语体系等。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思想稳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的当代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低效困境。

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课堂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旗帜鲜明地讲,更要润物于无声;既要坚持显性教育,也要善用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如空气,日用而不觉;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著物物不知……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富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更大。红色影视作品以影视化叙事的方式为广大观众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受众沉浸于精巧构思的故事情节与细腻深沉的人物情绪之中,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上好“大思政课”,既要发挥显性教育的传统和优势,更应善用隐性教育资源。

(二)红色影视作品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开发好、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划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类。物质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实体化的物品或场景,例如烈士遗物、革命旧址、纪念馆、领导人故居等。非物质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非直观、无法触碰的抽象材料,包括口述史料、典籍文献、报刊杂志、宣传标语等。红色影视作品隶属于非物质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影视作品是优质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不可否认在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浮躁低俗媚俗之风正成为我国影视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3]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创作品质、发挥价值引领、传承红色信仰,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坚定立场,为思想政治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红色影视作品具有化育人心的独特优势

影视艺术在发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果上的比较优势源自实践过程中的特色。红色影视作品以影视化和艺术化的表达特色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一是影视化。红色影视作品将静止的红色资源进行可视化呈现。红色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与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解放、创造发展奇迹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红色资源的影视化表达能够生动再现红色历史,进而激活红色记忆,引导年轻一代穿越时空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其二是艺术化。“几代电影人对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的表现,是一种历史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折射出当代中国电影叙事的理性、成熟和自信。”[4]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影视艺术创作者以更加贴近现代人价值观念的方式,呈现出极富巧思且精彩纷呈的红色故事图景。红色影视作品将红色记忆进行艺术化表达,更能直抵记忆主体的内心深处并产生深沉久远的影响。

红色影视作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崇高的革命信仰、高尚的审美追求引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分辨是非曲直、抵制错误思想、走出行为误区、增强政治认同。近年来红色影视作品大获成功,好评如潮,不断受到国人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视艺术不断融入人民生活。影视创作者将个体、家庭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赋予英雄人物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有小家的温婉柔情。可以看出,我国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已从“高大全”式人物塑造的教条框架中解放出来,“化‘国为家,以‘小家透视‘大国,在‘家和‘国的呼应中完成‘中国故事‘人民故事的呈现。”[5]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英雄的无畏大爱,也能体味夹杂于其中的痛苦、焦灼、矛盾等复杂情绪。因而,观影群体也能够在红色影视作品中获得个体生活中关于梦想与期待、顺境与逆境、放弃与坚持的人生启迪。

二、“大思政”格局下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重维度

“大思政”要及时捕捉、采集反映时代变化且具有育人功能的各类社会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向社会的深度拓展。“大思政”之“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丰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之扩大。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为:红色记忆的建构、精神文化的传播以及主流价值的引领。其中,红色记忆建构功能是基点。红色影视作品使遥远的革命历史成为永不消逝的经典记忆,让红色成为年轻一代的青春底色;精神文化传播功能是核心。红色影视作品是促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资源,主流价值引领功能是旨归。红色影视作品肩负新时代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担,在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价值共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红色记忆建构功能

红色记忆是社会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个人记忆是短暂的、断裂的,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社会记忆却是永久的、传承的,记叙已然发生的过去,成为社会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扩充。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记忆形式,红色记忆记叙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贫弱、现代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奇迹,展开了一幅关于国家、政党、人民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红色记忆不仅是对革命历史中事件与人物的记叙与复刻,更影响了当下社会成员的认知。红色影视作品联结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历史与未来,将红色记忆制作成可被随时翻阅的精神档案。

红色影视作品在当代语境下参与社会记忆的建构。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助推下,各类记忆辅助软件的应用看似存储了大量信息、提升了社会成员的记忆能力,实则“在这样一个‘记忆时代,社会却在各个层面不断显示出遗忘的症候,记忆被系统性消解,遗忘取代记忆日趋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常态”[6]。为了对抗“记忆的系统性消解”,生产制作出的红色影视作品便有了建构社会成员记忆时空的重要意义。所谓建构过程,可拆解为“主动介入”与“有效构造”这两个环节。在“主动介入”环节,红色影视作品因应当代社会发展所需,对流淌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进行编码,将其纳入当下社会价值观念系统,进而凝聚起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有效构造”环节,红色影视作品以“红色”点亮广大观众的记忆底色,达成正向引导的积极效果。尤其是面对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种种阻力,红色影视作品通过红色记忆的建构擦亮了年轻一代的青春底色。电影《长津湖》记叙了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中,面对极寒天气与后勤短缺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与战斗精神。从电影技术角度来看,《长津湖》是一部制作精良并兼具视听享受的优秀影视作品。但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完成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不仅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的认知中,更塑造了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情感。

(二)精神文化傳播功能

影视艺术传播是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等重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应重点关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在“共同”,是全体人民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而带来的文化获得感、心理满足感与精神愉悦感。在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筋骨、有思想、有底蕴的文艺作品不乏少数,但由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它们或成为束之高阁的珍稀典籍,或仅仅少数人能接触并读懂。不同于报纸、展览等传统传播形式,影视艺术媒介以声音、画面等审美形式为载体,展现人物、故事等符号性内容,在传播的效度与广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性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性之间的有效碰撞,展现了影视艺术精神文化传播功能的强大生命力。以《觉醒年代》为例,《觉醒年代》呈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革命历史为创作主题的其他传播方式,如著作、报纸、课程、学术会议、专家讲座等往往受众有限,进而导致传播力受限。红色影视作品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强大传播力,尤其是《觉醒年代》的热播“破圈”赢得了青年观众的青睐、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红色经典剧的创新与突破。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红色”是影视创作之魂,更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与旗帜。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民群众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源泉。红色影视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美学盛宴,更建构出一个影响人们知、情、意、行的价值世界。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加强对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宝贵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旨归。红色影视作品以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深远的价值影响力以及精神穿透力成为加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之一。

(三)主流价值引领功能

价值观是潜藏在影视作品中最为深层次的东西,它牵引着叙事逻辑的展开、故事情节的走向、人物角色的矛盾抉择等。影视艺术世界不仅是光影的世界、美学的世界,更是关于价值判断的世界。关于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正邪的选择与判断都可以在各类影视作品的情节中找到参考或依据。在异彩纷呈的影视艺术世界中,影视作品的质量与层次参差不齐,充斥着多元的价值取向,潜藏着关于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各类“法则”。其中一些有悖于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的低质量影视作品充斥于市场,甚至大行其道,侵蚀广大观众的精神空间,从而导致较为严重的精神危机。以《建国大业》为例,《建国大业》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类红色正剧加深了观众对党史国史的基本了解,强化了观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对观众的负面影响,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红色影视作品始终将家国情怀放在首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汇聚正能量,彰显主流价值引领的责任与担当。

爱国与奉献始终是红色影视作品的主旋律。当下我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利己主义盛行、集体观念淡漠、奉献精神缺失等价值观困境之中,这成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利己抑或利他、奉献还是索取,这一价值选择难题实质上是传统文化观念与市场价值理念的冲突与碰撞。即便在经济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以爱国、奉献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是一代又一代英雄模范在接续奋斗中的思想凝结与精神塑造,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成新时代新使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红色影视作品发挥主流价值引领功能,为当下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

在理论层面,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得到较为充分认识和广泛认可。但在实践层面,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红色影视作品的认识还存在单一化、简单化倾向。为进一步充分释放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性尚须进一步加强。

(一)搭建影视艺术与思政工作的联动机制

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影视艺术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跨界融合。搭建影视艺术与思政工作的联动机制是“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的有益尝试。“搭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要对思政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构思,建立起思政工作协同机制,着力搭建互补、共赢的价值体系和总体框架。”[7]影视艺术与思政工作应形成育人合力,同向同行。将红色影视作品搬到课堂中作为思政课的新形式新载体,这是高校思政工作与影视艺术联动的常规做法。在两者协同配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尚须进一步打开思路,打破信息资源壁垒,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例如:影视艺术创作者走进思政课堂,为同学们讲述红色影视创作背后的故事;红色电影首映活动进校园,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红色的传承与魅力等。

(二)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解答年轻一代成长困惑

近年来,红色影视佳作不断,持续“破圈”,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与热议。当代青年成长于文化交融、价值碰撞的时代,同时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直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价值引领应注重方式方法,既不能强硬灌输更不可放任不管,而应及时关切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以往“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刻画方式以及单一刻板的爱国叙事逻辑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与当代青年思维方式与审美模式的适配度较低。近年来红色影视佳作华丽转型,叫“好”又叫“座”,兼顧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将个人精神与家国情怀有机集合,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在展现角色人物的矛盾交织与价值抉择中诠释主流思想。相应地,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挖掘红色影视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注重细节阐释,寻找年轻一代与主旋律之间的契合点,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通中引导广大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己与利他、索取与奉献之间的关系,进而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

(三)繁荣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我国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8]任何题材的影视艺术创作都应该时刻保持政治定力,把好内容关,将弘扬真善美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甄选工作,坚决抵制粗制滥造、低级媚俗、价值观扭曲、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烂俗影视剧,守好年轻一代的精神阵地。

结语

红色影视作品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深挖的富矿,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注入新养分、新动能。红色影视作品要始终高扬红色旗帜、传播红色精神,扫萎靡之风、立浩然正气。在“大思政”格局下,影视艺术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联动可以打破信息资源壁垒,进一步推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2]辛士红.多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N].人民日报,2019-03-29(0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4]刘金祥.传承红色文化,中国电影叙事一个逻辑起点[N].解放日报,2021-07-01(13).

[5]殷豆豆.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构建[N].中国电影报,2022-03-16(11).

[6]王蜜.现代性与记忆的消解—康纳顿的视野[ J ].江西社会科学,2020(05):120-126.

[7]吴少伟,吕培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93-95.

[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猜你喜欢
大思政影视红色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影视风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