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坤
《功勋》由人物传记改编,将重点集中在八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勋人物身上,选取了他们人生中精彩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该剧展现出这些功勋人物生活中真实、温暖、动人的一面,将楷模形象去“标签化”“刻板化”,进而全面、立体地刻画出“有时代责任”“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的楷模形象。
电视剧《功勋》将视角集中在八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勋人物身上,其中包括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沈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时代功勋。剧组对每一位功勋人物的背景资料都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目的是为了展现出这些英雄人物生活中真实、温暖、动人的一面。该剧叙事结构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核心价值的传递都引人瞩目、令人深思。
一、讲述真实故事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基曾讲道:“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1]在《功勋》的故事结构中,每六集为一个单元,重点讲述一个人物,在六集的时间当中,需要展现丰富的人物故事,波澜的人生经历,这需要强大的叙事功底。在《屠呦呦的礼物》这一章中,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多条叙事线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并最终呈现出屠呦呦艰难险阻的研究经历。
屠呦呦的经历中最闪耀的部分便是成功提取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这也是本章节的主线。在这一条叙事线上,故事建构出了諸多矛盾,其中就包括屠呦呦和同事之间的矛盾。剧中的一个情节是,同事屈光明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实验室燃起大火,最终让屠呦呦工作小组的实验进程中断。事实上,屈光明这个角色在早期就展现出了一定的干扰性,在该单元的第一集中,屈光明便是因为想生男孩便拿走了《黄帝内经》,并且死不认账,这也为后面这个角色做出的令人气愤的事情作出了铺垫。除此以外,屠呦呦和上级领导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屠呦呦想放弃攻克常山碱的毒性实验,转而去探索民间关于治疗疟疾的中药方子,但上级不支持这样做,这也为屠呦呦的科研进展造成了阻力。上级领导对屠呦呦造成的阻力不仅于此,还有屠呦呦与老中医金录奎之间的矛盾等。最后,在屠呦呦的实验进展中重点突出了她和时代的矛盾,本单元的第一集将时代的大环境描写出来,特殊的时代背景给屠呦呦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为其实验过程中遭遇的种种社会矛盾埋下引子,屠呦呦研究境况雪上加霜。
在本章节的主线叙事外,还分布着一些支线故事,这其中最扣人心弦的,要数屠呦呦的家庭故事。在本剧中,重点刻画了在屠呦呦背后默默支持她的丈夫——李廷钊。在李廷钊得知被分配到地方进行思想改造、劳动学习时,他意识到这需要长时间离家。在出发前的晚上,李廷钊给屠呦呦详细解释家中的财产分配情况、用米用肉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屠呦呦因为工作而难以顾家,家中的一切皆由李廷钊操持。当那个装着家当的小铁盒打开,李廷钊一一给予解释的时候,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研工作者,更展现出来的是站在她身后的那个人,那个无论风雨,都永远积极、乐观的李廷钊。
在这一单元中,家庭与职场的双重场域共同折射出屠呦呦攻克科研难关的“成长”叙事主题。“人的成长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中实现的,与历史时间的必然性、圆满性、它的未来,它的深刻的时空体性质紧紧结合在一起。”[2]在“成长”主题的统摄下,剧作中家庭场域的温情让人感动,工作生活的互助也让人印象深刻。屠呦呦与领导的关系呈现出戏剧性的反转,在屠呦呦决定放弃攻克常山碱的毒性时,领导表现出强烈的反对,认为屠呦呦没有大局观,甚至找屠呦呦工作小组的同事记录下最近的工作情况,用来监督屠呦呦。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看到了军代表的人物变化,屠呦呦一次次实验的成功逐渐让军代表转变态度,并到后来对屠呦呦完全信任、全力支持。这个人物的出现不仅仅为剧情增加了矛盾性,他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屠呦呦的质疑,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需要孤注一掷的钻研与探索,而这势必会有人怀疑,有人反对,军代表的出现正是展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同声音。
如果说在大部分电视剧里,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起承转合的故事编排是为了增强戏剧冲突,从而引人入胜的话,那么在《功勋》里,这样的叙事结构则拥有另外一层意义,那便是刻画真实,展现每一位功勋人物的真实一面。最好的选择就是将她拉到“人”的层面,让人物接地气,这便是这部电视剧中叙事部分需要承担的一大任务。让一位英雄受人喜爱,那便是要拉近她与观众的距离,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努力去展现她工作中或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她喜怒哀乐的瞬间。当屠呦呦忙于工作,家中的事务难以顾及的时候,家中的女儿甚至都不愿意叫她一声“妈”,屠呦呦展现出的自责让观众心疼,但也正因如此,观众才能在这位英雄身上发现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亲切感油然而生,而当屠呦呦面对军代表给出的不合理的安排时直接转身扬长而去,这样的一种对于工作的热衷甚至带有一些固执,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活起来了。这样的刻画不仅仅可以触动到观众的内心,而且也将屠呦呦的形象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人。
在追求真实感之外,本剧中关于剧情的铺垫则更带艺术手法,其中包括诸多台词的暗示,这使得这部电视剧就如同屠呦呦的人生一样,婉转而细腻。这种真实感通过台词的巧妙设计,丰富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当李廷钊在屠呦呦开始研究对抗疟疾的药物前,搂着屠呦呦望着星空,对她说:“看,猎户正在追捕西边的金牛,冬季是最好的狩猎季节,但也是孤独的、寒冷的”,这暗示在研究对抗疟疾的道路上,势必会经历很多困难挫折,如同寒夜,漫长难熬,但屠呦呦的一句“但他是快乐的”,揭示了屠呦呦的心境:虽然道路崎岖,但她乐在其中,研究和探索于她而言是生命的闪光点,就如同天上的星星那般闪耀。隐藏在台词中的暗示让剧情的发展更加自然,在叙述上更显质感。而镜头的叙事能力则更见导演的功夫,在本章节最后一集中导演只用了一个简单镜头从屠呦呦面前慢慢转向身后,配合上光线的由暗到明,体现出时间的流逝,而这光线的一明一暗,则更带有象征意味,从暗到明,这不仅仅是屠呦呦的肝病慢慢转好的象征,更多的,还隐含了她内心世界的变化,她从固执研究、不顾家庭,到现在对于家庭担当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正如台词所说“变成熟了,也变沧桑了”。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剧情的暗示,青蒿素的临床试验从问题百出到喜报频频,虽然屠呦呦身在家中养病,但她却依旧心系青蒿素,这最后的一段,尽管没有她的亲自参与,但是屠呦呦感受得到,观众也感受得到。
《功勋》中的叙事结构,构建起真实、细腻的人物关系,表达出了丰富、动人的真情实感。本剧的叙事在保证欣赏性的同时,也在尽力挖掘人物的更多层面,而且作为人物传记型电视剧,该剧也是同样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大的方向上做历史还原,在小的细节上进行艺术创新,这也是很多人物传记型电视剧的通用手法。在《功勋》中,观众可以见到真实的场景搭建,充满历史感的背景描述,这些都是“真”,但在角色的选择以及创作上,则创作了几个虚拟的人物,在他们身上赋予时代的气质,利用他们增强矛盾,传递思想。从叙事角度来看,叙事的大方向遵循历史一笔一画勾勒出,但具体的剧情细节则增加了一些艺术成分,以此来增强艺术质感,让观众在感受一份历史感的同时,有笑有泪。
二、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
人物传记改编电视剧具备“以人说史、以史记人”的独特视角,有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造像使这一类型可以成为“中国革命史的刻画者、人民文艺的践行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3]的载体。在许多观众心中,观看一部传记类电视剧最看重的是对于主角人物的描写与刻画。《功勋》在开播后,广受好评,目前,豆瓣评分已升至9.0分①。由此可见,《功勋》中的人物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吹响的进攻号角而激动,为屠呦呦因大量实验而身体抱恙而心痛,也为袁隆平那一場禾下乘凉的梦而感动,这丰富的情感传递,皆因《功勋》中的多面、真实、细腻的人物刻画。
屠呦呦的身份,首先是一名科学家,饰演屠呦呦的演员周迅抓住了传神的几个点,首先是“喜怒不形于色”,仿佛从出场开始,都没有明显的笑容,永远淡定、理性。当屠呦呦带领的小组成功让鼠虐模型的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时,她也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你们自己看吧”,与之相对的是组员们的激动和相拥,屠呦呦在剧中的表现似乎一直是这样的淡定自若。当实验室被一把大火破坏殆尽时,屠呦呦还在用颤抖的声音安慰组员“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对青蒿的……”。到最后豆大的泪珠从脸边滑落,这样的努力克制让观众心疼,但也正因屠呦呦的冷静,才让她的每一次微笑和哭泣都让人动容,让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屠呦呦对于工作呈现出废寝忘食的认真与执着,在回家路上,在吃饭之前,屠呦呦的手上总是有书,而在剧中也多次展现出屠呦呦不吃饭、不睡觉式的工作与研究,甚至屠呦呦的梦境也是自己的工作。当她梦见自己用于实验的狗死了后,便在凌晨就离开家,赶到实验室确认情况。当她看到用于实验的狗都没有任何问题时,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此时观众的内心也如屠呦呦一样,为了她的成功而发自肺腑的喜悦和感动,同时也为屠呦呦而心疼。为了自己的实验,为了能救更多的人,屠呦呦放弃了太多,正因如此,她的家庭便成为她内心中的软弱之处。她的两个孩子,因为长时间的分隔,甚至都不愿认她为母亲;当她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却因工作而离开,她的父亲也因她长时间的离家不归而气恼,“小的时候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了,翅膀硬了,就变了”。其实在她的父亲的内心深处是爱她的,小时候屠呦呦得了疟疾,她的父亲比谁都着急,但屠呦呦长大后远走高飞,摆脱家庭,却令父亲心寒。这一系列的家庭问题,让这个角色更加多面,观众能看到她不仅仅是在跟外部环境作斗争,她还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屠呦呦是爱家人的,她虽然比谁都明白实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放不下家人,在她的前进道路上,她内心一直满怀愧疚。而在这一单元的最后,当屠呦呦因为身体原因而最终“被迫”暂停研究回到家庭,观众看到了屠呦呦的转变,曾经的她对于家庭不管不顾,但真正静下来的她却展现出不一样的温暖。到这里,这一章里的屠呦呦才真正成功,不仅仅是抗疟的成功,更是自己人生的成功:她与家庭和解了,父亲原谅并理解了她,孩子和她的关系也缓和了,她与丈夫李廷钊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在这一单元,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勇于攀登高峰的勇士,也见到了她生活中的成长与改变,这是一个立体的人物,一个有人情味的时代楷模。
“不忘初心”是屠呦呦身上的闪光之处,她的初心,是救人,是科研,因此,她不懂人情世故,她的丈夫李廷钊曾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言行,但屠呦呦只在乎自己的药是否能救人。当她与军代表产生冲突,都以摔门而走的方式离开,这样的一种信念,让她显得十分执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执拗,才让她能突破重重枷锁,打破常规,让研究进行下去。在她面对一筹莫展的常山碱研究时,她果断放弃,想尝试其他中药方子,就算上级不同意她也执着于研究,甚至去往民间乡下,寻找治疗疟疾的方子。而在她与其他组内研究人员因为选择提取方法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时,她说“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尝试”,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不断前行。正如她走路一样,她从不看人,也从不让人,但看似目中无人的她却能灵活地避开路上未干的水泥,这又何尝不是她的科研道路呢?坚守救人的初心,路上的一切困难和羁绊都不是阻碍。但当她真的面对走不出的困境时,她却能灵活的摆脱和化解。她对于初心的坚守能让观众感到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来自屠呦呦的精神,这让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形象,不断映入观众的眼帘。
在拍摄这部电视剧时,演员周迅不仅对屠呦呦的经历做了大量研究,而且亲自去拜访了屠呦呦以及她身边的同事。周迅说:“我和屠老师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①周迅对屠呦呦做的大量了解与挖掘,使得周迅在饰演屠呦呦时演出了层次感,从表面上来看,她对于屠呦呦的神态把握十分精妙,导演也承认她的每个动作,包括走路姿势都与屠呦呦如此相像。②但最难能可贵是,周迅在饰演表面冷静、理性的屠呦呦时,还表现出了屠呦呦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周迅面部表情变化一直不明显,但每一个眼神都涌现出了她不同的情感,面对家人时的自责、面对上司时的坚定、面对孩子时的温暖,这每一个细节,都在观众心中构建起了屠呦呦的内心,通过眼睛,带领观众走进屠呦呦的情感世界。
在这部剧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带着一种“烟火气”,当丈夫离开后屠呦呦自己只吃挂面,去给孩子买鞋却买成了同边的两只,每次回家老是忘记带钥匙,答应好去接孩子却因为工作而忘得一干二净。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提升了人物的层次感,摆脱了刻画英雄人物的“扁平感”,从而使得角色深入人心,让观众可以在英雄人物身上找到共鸣。英雄也并非是完美的形象,“其实专家也是人”,把每一个角色当成真实的“人”来刻画,去细细描摹他们的情感,生活化的处理台词和动作,整部作品便能深入人心。
三、凸显高价值的主题
“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在于将抽象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思想内涵等通过具有戏剧张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价值引领和社会整合的目的。”[4]《功勋》作为一部立于时代潮头的电视剧,它所传递出的时代内涵,是闪耀光芒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历史,在无数的坎坷背后,都有一批批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前赴后继,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功勋》将他们挖掘出来,给人们一个机会去了解与学习那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
这同样也是传记类电视剧身上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将观众拉进英雄的日常生活,去让观众感受那一份属于英雄的心酸与眼泪,这是让大众了解他们最好的方式,同样也是最好的传播他们身上独特精神的方式。在《功勋》开播前,很多观众可能只知道屠呦呦的青蒿素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而对于他们的研究之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部电视剧便是将他们的经历如画卷一般一点点铺陈开来,让观众走进属于他们的斑斓世界,在这其中感受和领悟英雄人物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以此来重新认识现在的新生活,让观众感受到现在所拥有的,皆来之不易。
屠呦呦身上具有的一种超越时代的气质,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她的目标十分明确。在她的科研道路上,她只知道最后要去发现救人的药材,而那些上级对她的指令,如果与她自己的目标违背,她也会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当她身体长时间处在有害的化学实验室里,肝功能出现了问题,即使这样,她也要坚持着去一线,听大家为她汇报最新的临床试验进展,任何其他方面的阻碍在屠呦呦眼里都不成气候,正如屠呦呦在剧所说“难,我不怕,但最困扰我的,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当她发现青蒿素时,她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它,自己的健康、家庭甚至是生命。这样的一种执着在当代很多人身上都难以看到。“从一而终”是需要勇气的,一生追求一件事情,无论风雨也不改变,这是屠呦呦身上的特质,也是我们需要的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于新时代的人们而言,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在一件事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面对困难,展现出属于新时代的精气神,不怕难、不怕苦、不怕输,当我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们的事业、国家的方向、未来的蓝图终将会被一笔一笔地勾画出来。
该单元在突显屠呦呦的认真、执着的工作时,也关注到了家庭,家庭能给予一个人爱与感动。该剧中多次表现了屠呦呦回家之后,丈夫李廷钊已经为她备好饭菜,这一看似日常的举动,背后代表的是家能带给人的温暖。当人们徘徊、迷茫的时候,家或许就能成为自己的避风港。在剧中也提醒人们,家庭虽然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也并非是无偿的,当屠呦呦在生病后,开始选择陪伴家人,从那时起,她的家才是最温暖的。因此,家的关系需要维持,家的温暖需要呵护,只有这样,家庭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个人内心最美好的寄托。屠呦呦的工作精神和家庭态度折射出当代人在选择时的纠结,很多人以为工作家庭难以两全,但在电视剧中人们能看到屠呦呦对于事业的忠贞和后期对于家庭的呵护,这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在工作中功成名就,在家庭中相爱相伴,这两件事情都会在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處理好两者的关系,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这部电视剧不仅仅为人们描述了人物的科研经历,还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科研背景。电视剧里讲到,抗疟药物不仅仅是中国在研发,其他的国家也在努力寻找。但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实验环境、学术水平等客观条件都难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剧中可以看到在环境简陋、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实验室里大家刻苦研究的场景,也能看到大家因为难以买到实验动物而导致结果不准的揪心情节,甚至很多实验人员因为实验室的保护条件较差而导致身上产生过敏反应等。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却在那个年代杀出了一条路,这条路由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斗而铺成,从“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到“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再到第一代籼型水稻培育成功,这其中都可以看到无数个像屠呦呦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的身影。也正是因为这些科技的进步,对外,中国国防、军事事业蒸蒸日上,对内,民生、医疗问题大大改善。这一切都是无数的先辈披荆斩棘,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换来的。
以《功勋》为代表的传记类电视剧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回望过去的大门,我们看着那些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英雄人物,体味属于他们的百味人生。当大幕落下,我们回看自己的生活,或许那些没有意义的迷茫无措也都随风而去,因为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前辈为我们铺好的康庄大道上,当我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发展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记住回头看看那些曾经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而不断奋斗的人们,他们的名字是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屠呦呦、袁隆平……
结语
对于以《功勋》为代表的人物传记改编电视剧而言,来自真实经历的故事既是人生理想追求的写照,也是绘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实干进取的生动典型。围绕人物事迹改编的结构设计、形象塑造与价值取向,《功勋》将英模人物的心理历程与信念底色升华为砥砺人心的“影像传记”,形成“真实故事”与“戏剧张力”的融通,为该类题材的创作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9.
[2][苏]米哈伊尔·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2.
[3]邓瑶,欧阳宏生.论革命领袖传记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性发展[ J ].电影评介,2019(20):102-107.
[4]张智华,管从竹.论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视剧的价值构建与艺术表达策略[ J ].当代电视,2022(07):60-64.
[5]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J ].求知,2021(11):4-10.